APP下载

多形式,增活力,促能力

2020-11-10陈梅霞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0期
关键词:模式创新能力

陈梅霞

【摘要】历史作业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机整体,有其独特的功能。传统初中历史作业陈旧、单调和低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作业要打破传统的作业模式,与时俱进,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作业模式的创新从而提升初中历史作业的活力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作业;模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0-070-02

历史作业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机整体,有其独特的功能。长期以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历史作业陈旧、单调和低效。它只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记忆和强化。作业内容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的方法、手段单一,注重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也只看对与错,缺乏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传统的作业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和探究的精神。初中历史作业也要打破传统的作业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让“昏昏欲睡”的初中历史作业活起来。

一、自主编导历史课堂剧,提升综合能力

历史就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原本鲜活的历史变成枯燥乏味的文字。课本陈述性的文字让学生即难记忆又难理解,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历史课堂剧可以让索然无味的课堂变得精彩起来。它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基础上,经过编导、艺术加工,让学生一起扮演特定的历史角色,运用独特的情境创设将历史“原貌”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逝去的久远的歷史,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历史课堂剧的编排能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即查找资料、筛选资料,编写剧本、导演排练。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的过程,也是源自课本知识的一次质的飞跃。这能让他们从单纯的识记中走出来,能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来理解历史,阐释历史。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中,我让学生自己编排了历史课堂剧《汉武帝舌战百家》。学生这样编排的,他们让一名学生扮演汉武帝,另一名学生扮演儒家学派代表人董仲舒,其他学生分别扮演道家、法家和墨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历史课堂剧中,汉武帝与各家学派代表人物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哪家学派的主张更有利于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的问题上,各派代表人物各抒己见,各种新观点不断涌现。

这种戏剧化的课堂剧表演,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开发潜能的宽广平台,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收集、分析和处理史料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写作剧本、语言表达和现场表演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同时也激发了其深入了解历史、表演历史、感知历史、体验历史的强烈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枯燥平淡的历史课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二、绘制历史地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人们常说“史地不分家”。历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历史地图是历史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它形象地反映了历史,能给学生以直观、整体的认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初中历史作业中可以让学生学会绘制历史地图,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也能提升历史、地理、美术和文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也是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更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比较分析、实际操作、语言表达等能力的理想途径。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接着指导学生找出红一方面军的出发点(江西瑞金),并以动画形式逐段呈现长征路程: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解放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和三军会师的地点(甘肃会宁)。最后我教学生们按照一定比例用方格放大法和阴影放大法画出简明的长征路线图。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们掌握了绘制历史地图的方法,也明确知道了长征的具体过程,体会到革命先辈们在长征路上的艰辛,深刻领会了长征精神,也直观地看出红军在战略上由南转移到北,中共领导的红军开始走上抗日的前沿,开创了战争的新局面。

学生绘制历史地图的过程是手、眼和脑分工与合作的过程。动手完成一幅地图就是一次自我学习的过程。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学生各科所学知识的储备,培养了运用地图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应用,提升了自身的能力素养。

三、制作历史手抄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历史手抄报是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的手写报纸。它主要以文字为主,并配有一定的图画和图案。制作历史手抄报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项历史作业。它能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选材的能力,构图的能力,也是学生绘画水平的展示,总之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展现。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我让学生们合作制作历史手抄报。学生们激情高涨,效率高。学生们自己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团队。他们先在小组内讨论手抄报的报名,接着分工合作查找资料。如在各种报刊、图书馆、网络等进行查找。再接着他们会把小组内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组员进行分工。有的负责抄写文字,有的负责设计图案、花边和插图,有的负责校对等。最后,学生们完成的手抄报拿到课堂上展示或在班级展览。经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上交的每份历史手抄报都是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各个小组为了让自己所在的小组的作品获得好评,在制作过程中,各小组成员积极发挥自己的长处,各显神通,于是许多好主意,好方法不断涌现。

他们在一起制作的过程中,他们懂得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体验了互相合作、团结一致带来的成功,感受着合作带来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下转第72页)(上接第70页)体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

四、写历史小论文,深化课本知识

历史小论文是初中历史作业的形式之一,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一种最高层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它是历史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情感态度的体验与提升、思想认识的深化的过程,更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撰写历史小论文。

学生们在撰写历史小论文时,首先碰到的难题就是选题。它要求学生要在原有掌握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结论,不能套用课本中现有的问题或结论,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一切创新活动都源于问题的发现。要想发现不同于别人、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敢于向教师、向课本、向权威的结论提出挑战或否定才能做到,这无疑会使学生冲破常规思维模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问题,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在选定了小论文的题目之后,就需要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以有力的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见解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去翻阅有关的书籍、文章,搜集教材内外的历史材料,并自觉把它们归类、整理,在有效信息中进行取舍。这延伸了课本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此可见,历史小论文写作的过程能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探究、钻研的精神,也是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深化课本知识的途径。

五、绘制思维导图,锻炼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绘制每一课的思维导图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时,我根据课堂所教内容布置学生课后绘制一张洋务运动的思维导图。学生们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积极进行知识的重构去绘制思维导图。他们所上交的思维导图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有的采用树形式绘制,有的采用组织结构式绘制,有的采用鱼骨式绘制等。这些不同的绘制形式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诠释,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间的联系,重新对知识体系进行架构,从而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要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就要不拘泥于课本,进行多种形式的大胆创新。要积极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运用能力。要让初中历史作业由封闭保守走向开放交流,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静态走向动态参与,由单一僵化机械重复走向自主探究,全方位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余秀萍.让历史作业可爱起来[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5:45-46.

[2]张群芳.“对症下药”创新历史作业[J] .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06:10-11.

[3]于玲.新課程下初中历史课后作业的创新设计[J] .山东教育,2012,29:38-39.

猜你喜欢

模式创新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