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村劳动力流动原因及影响探析

2020-11-10杨冰洁罗文春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影响农村

杨冰洁 罗文春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出台及施行,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引力”以及农村对劳动力“推力”的现象更加显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2019年年初,中国最新人口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近14亿,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40.29%。农村劳动力流动也成为了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流向,农村流入城市的劳动力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陕西省是中国农业地区和农业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人口数量大、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劳动力外向流动速度加快,规模日趋增大。劳动力的流动对流入地、流出地的发展都存在着积极、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1陕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

1.1基本情况

截至2019年年初,陕西省常住人口3864万人,乡村人口1618万人,其中乡村就业人口为1011万人,占乡村总人口数量的6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2.84元。农村劳动力转移主体主要是广大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经济更加发达地区的流动。陕西省内的城市、全国范围内的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为吸收劳动力转移的集中区。

1.2特点

1.2.1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流动距离较远且分布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顺利推行,农业机械化的大量使用,一部分农民脱离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数量逐渐增多,城市的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涌入。陕西省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就业环境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较为落后,农村劳动力不只是向陕西省内城市转移,大部分也会选择距离更远的东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陕西省农村劳动力主要是以男性为主,青壮年群体是农村家庭的“顶梁柱”,男性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体。

1.2.2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地域特点。陕西省在地理区域中划分为陕北、关中、陕南地区。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影响,各地区间的发展也有很大差异。陕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煤炭、原油开采、初级产品的加工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量大。关中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是陕西三大区域的龙头,是陕西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有着“十三朝”古都之称的丰厚历史底蕴。西安集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优势条件为一体,省内大部分劳动力向关中地区流动。陕南地区多山川,交通、经济发展较闭塞,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主要以发展绿色产业、旅游产业为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少。陕西省省内劳动力流动以关中地区就地就近流动就业为主,陕北、陕南地区是以异地流动为主,就地就近流动为辅。

1.2.3劳动力就业地域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导向下,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经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城市劳动力的需求量很大、就业岗位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省内发展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小,劳动力大量向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流动。

1.2.4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農村劳动力流动大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水平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素质低。

2陕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原因

2.1城市对劳动力的“引力”

2.2.1城乡收入差距大,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因素是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性的重要因素,高收入预期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城市的工资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农业生产的收入,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较大,农民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工资收入的影响,选择去城市工作。即使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也会从事城市中最辛苦、条件最不好的工作,以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

2.1.2城镇化进程加快,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硬件”水平提出了要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化建设、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2.1.3国家政策的鼓励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户籍制度是农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一道屏障。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推进,农村和城市间的“障碍”不再是劳动力流动的阻碍。各地政府积极组织支持农民成立乡镇企业,对乡镇企业提供支持和有效地引导。

2.1.4城市社会保险充足,文化设施齐备。在城市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员工大多享有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在失业、生育、工伤、养老、社会保险等方面受惠,对于退休以后的养老生活有帮助。根据城市和农村社会福利资源的分布,农村社会福利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中国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广,保障程度高,社会保障存在城乡差距的问题。城市居民在满足经济收入之外,也有社交、娱乐等的需要。图书馆、健身房、歌剧院等场所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文娱的机会,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2.1.5科学技术水平进步,交通便利。科技水平的进步和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建设逐渐完善,飞机、高铁、地铁在省内城市的普及,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在全国范围内,铁路网、公路网更加密集,科技在票务购买、换取等公共交通的应用使得人们交通出行更加便利。技术的进步开拓新的行业和就业机会,增加用工需求。

2.2农村对劳动力的“推力”

2.2.1家庭因素。农村家庭结构、人口和劳动力人数以及工作时间对劳动力人数产生影响,加剧了土地限制;劳动者的数量在增加,农民工的数量也在增加。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子女的成长受到教育水平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农村家庭中的孩子在教育上缺乏正确的教导和培养,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出色的学习成绩、考上心仪的大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低,师资力量薄弱,家长的正确引导也有所欠缺。城市学校教育水平、教育资源配备高于农村的发展。父母为给子女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跟随子女进入城市,一边打工,一边陪伴孩子。

2.2.2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弱、当地吸纳就业能力较低。乡镇企业虽然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但是乡镇企业内部的技术水平不高,管理能力低,企业内部依然是以农村劳动力为主。缺少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的培养,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企业发展速度影响着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对本地区的劳动力吸引力逐渐下降。陕西小城镇建设发展较慢,提供的岗位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就业。

2.2.3劳动力流动信息不对称。农村地区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信息资源传递性弱、易失真,农民获取信息是相对弱势的一方。获取信息时间长、成本高,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市场的劳动力信息。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盲目性的特点就是就业信息不对称的一种体现,农民工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没有获取信息的习惯。

2.2.4心理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步扩大。在居住环境、娱乐设施、思想观念、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距对于农村居民的心理上有很大的冲击,渴望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不仅是城市居民的愿望,农村居民同样希望拥有。尤其是对差距非常明显的城市和乡村,巨大的心理落差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农村劳动力走向城市,想去城市“拼一拼”、“闯一闯”的信念更加强烈。

2.2.5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陕西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地處内陆地区,南北气候差异大,地质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境内自然灾害频发,山区面积大的陕南山区和距离西北沙漠地区较近的陕北地区常发生干旱、暴雨、泥石流、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尤其是农村地区受灾害的影响更大。

3陕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

3.1流出地

3.1.1农民收入增加,促进生活质量提高。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村劳动力获得的工资高于农村务农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3.1.2思想观念转变,农村人口素质整体提高。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低,获取技术和信息的能力弱。外出工作的人在工作时有技能学习、培训的机会。人口流动带来思想流动,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过程中会受到城市人口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影响,经过时间的积淀和行为的渗透,逐渐改变农村人口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受到影响的农民在农村也会影响家庭和当地的人口。

3.1.3农业机械的使用,加快了生产方式转变。农业机械水平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活”的劳动力,节省人力、物力的投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时间增加,收入增加,促进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向外流动将先进的生产要素——农业机械化的工具引进农村的农业生产之中,改变原始小农生产经营模式。播种和耕种更多的使用机械,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3.1.4农村劳动力不足,部分耕地出现撂荒现象。农村劳动力流出的主体主要为青壮年男性,农村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男性劳动力。男性外出数量增加,家庭剩余劳动力数量下降。农业生产的负担就落在了妇女和老年人身上,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留守下来的劳动力能力有限。许多家庭会出现“有地无人耕种”的情景,部分耕地会出现撂荒的现象。

3.1.5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离婚率上升等社会现象加剧。农村家庭有的是男性劳动力外出,有的是夫妻双方外出劳动,子女和老人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人群。农村的婚姻和家庭关系从长期的同居转变为长期的分离生活,给婚姻关系增加不稳定的因素。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单亲家庭等社会问题严峻。

3.2流入地

3.2.1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劳动力流动扩大流入地的消费需求,推动当地经济稳定增长,为流人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城市化进程中交通、基础设施、建筑行业、服务行业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

3.2.2城市的治安、环保、交通、住房等增加新的压力。城市人口数量多,城市用地、用水、教育、治安资源等本来就紧张,城市劳动力涌向城市,增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压力。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不文明现象增多、安全治理等方面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2.3增加城市经济秩序的治理难度。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外来人口增多,增加了城市经济秩序的治理难度,并对中国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形成冲击,影响城市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4政策启示

4.1畅通就业信息,构建完备就业机制

就业信息畅通与否是解决农村人口就业的基础工作,政府应就农村居民的现实状况建立完备的就业机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有助于劳动者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工作。在就业机制上设立就业反馈的环节,在工作过程中分阶段反馈劳动者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完善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帮助解决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4.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产业相较于第二产业具有更强的吸收能力,以第三产业发展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乡村开展特色旅游业或其他服务业,获得稳定的收入,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农村推进城乡社会均等化、社会保障制度有序进行,帮助农村居民降低生活成本和负担。

4.3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

政府、学校、各主要负责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劳动力的特点,在农村建立就业培训机构,为农村居民开展农业知识、技术知识或再就业培训。实施定向培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5结论

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劳动力流动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的影响。陕西省既有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吸引力,也存在劳动力向外流出的推动力。吸引力与推动力相互排斥、相互影响,促进陕西省各地区的区域发展,为流人地带来丰富的人力资源,拉动流入地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有利的一面继续扩大,在发展中缩小不利的影响,用优势弥补短板,促进城乡之间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效推动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带动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翀,党夏宁.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J].新西部(中旬刊),2014 (8):22-24.

[2]周光霞,林乐芬.城市集聚经济与劳动力流动-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8(3):152-161.

[3]温彦芳.陕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商,2015(6):70-70。

[4]彭小辉,张碧超,史清华.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离婚率-基于劳动力双向流动视角[J].世界经济文汇,2018(4):36-52.

[5]赵峰,星晓川,李惠.城乡劳动力流动研究综述理论与中国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4):163-170.

[6]纪韶,李小亮.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制度、政策演进和创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64-74.

[7]吕雪.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参考,2018(26):32-41.

[收稿日期]2020-07-12

[作者简介]杨冰洁(1999-),女,辽宁锦州人,在读本科生。

[ 通讯作者]罗文春(1982-),女,陕西宝鸡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贫困治理等。

猜你喜欢

影响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