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思考

2020-11-10杨琳费泽丹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归属感城市

杨琳 费泽丹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有着更强烈的城市融入意向。如果长期忽视其城市归属感问题,便容易导致严重复杂的社会问题。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对城市看法的差别与原因,提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一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这要求农民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消除城乡社会经济“二元化”,二则是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主体。在“三农”问题中,农民工的出现作为中国体制改革、转轨中的特有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也有了新的变化,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新生代农民工即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到目前为止,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一半以上,已经取代老一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

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据《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有14850.54万人,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除了对他们在物质上进行妥善的安置,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人作为个体最为重要的心理需要便是归属于爱,还需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上找到城市归属感,这对于他们在城市安居乐业,乃至建设和谐城市、和谐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缘由

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落户城市。出于对自身生活的要求,下一代上学的要求等,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仅满足于生活在城市,更倾向于落户城市。但是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城市进入容易,扎根难,一系列现实问题如同大山一般使他们虽身在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而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庞大群体的城市归属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也容易导致更大更严重也更复杂的社会问题。

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的关注不够。农民工作为城市农民,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他们的辛劳付出,全社会理应对这一群体关心支持,理解爱护。而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于农民工包括新生代农民工也的确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并替他们解决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但是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群众的主要精力多集中于帮助农民工討薪、征地补偿、安置、享受社会保障以及就业等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和城市归属问题。

2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对城市看法的差别及原因

与第一代被建筑行业所组织起来的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本就有着更强的城市融人意向。老一代农民工认为自己来到城市是背井离乡,他们的目标诉求是挣钱后能够回乡,叶落归根,绝大部分人除了要求支付工资,渴望享受到更好的劳动条件,并不期望与城市有更多的牵扯。而新生代农民工来到城市便是带着对城市的向往,与返乡相比,他们更愿意在城市中扎根,并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除此之外,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仅将目标锁定在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的大城市,也会选择离家更近,生活压力更小,更易融入的中小城市。以上这些说明了较之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有着更强的认同感,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2.1新生代农民工在价值取向层面逐渐偏离乡村文化

从心理层面来说,老一代农民工无论如何对故土都有一种眷恋,他们拼尽全力所求的便是回乡建房生活,但是在当前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去往城市务工,村中留下的不过是零星的老人孩子,曾经热闹的村落空落冷清,两代农民工在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出现了巨大的断层。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继承上一代回乡的执念,而是在价值取向层面逐渐偏离了乡村文化,他们不愿意再次回到村落,希望定居在城市中。

2.2新生代农民工渴望改变自我的心理定位与身份属性

比起老一代农民工省吃俭用,极尽所能的攒钱,新生代农民工更新了社会观念、提高了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消费层次,也增强了审美意识,他们通过各种改变来使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消费情况与城市居民无异,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然而,新生代农民工依旧与老一代农民工一样,在远离故乡的同时处在社会分工的下层。美好憧憬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加剧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落差,让他们更加渴望改变自我的心里定位与身份属性。

2.3新生代农民工迫切追求个人进步与长足发展

如果说老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多是出于经济原因,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则是经济与生活原因并重甚至仅出于生活原因。这一改变导致了他们不再青睐劳动密集型行业,转而投向技能型行业,并在追求更好工作条件的同时,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父辈多正值壮年,他们没有太大的家庭负担,也不再节衣缩食地攒钱,转而享受城市的生活方式,愿意尝试各种新产品,不惜付出更大的代价使自己的生活尽可能舒适。除此之外,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仅是追求自己在城市中更好的生活体验,更希望通过自己这一代的努力,让自己的子女也在城市中定居,接受到更好的学校教育与素质教育,实现家庭的长足发展。

3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路径

新生代农民工尽管在心理上更倾向于留在城市,但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受到就业竞争的压力,往往不得已频繁变动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难以长期定居在一个城市。其次,城市中复杂的生活环境与社会诸多领域存在的制度空白或模糊,使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与下一代的生存发展产生了焦虑。出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考虑,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3.1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

当前许多地区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缺乏技能与经验的农民工注定难以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农民工队伍技能素质全面提升。建议政府应加强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充分合理地调配人力和培训资源,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适时性、适用性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并鼓励更多的企业为农民工人职后的技能再培训提供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广大新生代农民工也应积极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主动学习技能,积极打破自身生活的小舒适圈,努力扩大社会关系与活动范围,改善自身工作与生活环境。只有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强的城市谋生技能,他们才能更加踏实与殷实的生活在城市中,更多的参与社区生活,从而提高城市归属感。

3.2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

劳动时间的增加会缩短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闲暇生活的体验时间,劳动报酬的减少则会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的成本,不利于增加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因此,务必保证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干则同酬,退则同薪”。首先要让新生代农民工加入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工享有城市职工的“五险一金”社保政策,减少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降低其进入城市生活的成本。其次要推动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严格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督促招用新生代农民工的企业依法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并严格履行,实现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的转变。最后要规范并定期检查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加大对用工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3.3减少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隔阂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极具包容性的,为了尽可能地使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减少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应在社会上对新生代农民工为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进行积极宣传,在全社会引导尊重善待新生代农民工的风气,使城市居民对待新生代农民工持有更加友好的态度。除此之外,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隔阂也源于部分农民工自身素质的缺乏,因此整个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落后观念,努力克服传统乡村文化中带来的散漫、封闭、消极的思想,争取改变自身在城市居民眼中的偏见印象,同时应根据自身需求,从文化、法律、文明等方面人手,深入了解城市,自觉强化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和互动,以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参与到城市建设和社区活动中,最终达到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隔阂的目的。

3.4尽快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中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严格地将城市居民和农民区分开来,而户籍制度的存在则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身份认同的差异,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指明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工问题的病根。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受自身素质与资源分配不均的劳动力市场的限制,只能从事一些相对简单的重复劳动,工作条件差且工作收入低,難以在城市买房生活。除此之外,户籍制度又绑定了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公共服务相挂钩,新生代农民工无法落户,也就很难享受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导致了他们与城市居民在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无疑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人城市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急需尽快改革。

中国的发展也不过70年,改革开放也不过40多年,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往上排两代都躲不过农民的缩影,不管是从情感上谈,还是从理性上说,都应该帮助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归属感。诚然,这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级政府与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为新生代农民工融人城市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林平,王茁.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80后农民工与80前农民工之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05):136-150.

[2]肖云,邓睿.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区融人困境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1):36-45.

[3]卢海阳,梁海兵,钱文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与政策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07):26-36+110.

[4]李辉,韩东,温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59(03):119-127+234.

[收稿日期]2020-06-04

[作者简介]杨琳(1996-),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通讯作者]费泽丹(1995-),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归属感城市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因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