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2020-11-10范雪梅
范雪梅
摘 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工作全面深化,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学报改革也是迫在眉睫。因为一些历史方面的原因及各高校的特殊情况,高校学报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改革难度相对较大。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在高校学报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高校学报改革的思路,最后指出了高校学报改革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文章指出,高校学报要想进行彻底地改革,就要用经营企业的观点经营学报,从国际化视角发展学报,用知识分子的态度和责任感审视学报,努力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希望本文能够对高校学报的改革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学报;改革;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2-00-02
高校学报是高校传播文化的平台,但是,在当前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之下,高校学报的相关制度已经满足不了文化发展的需求,更无法与我国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这一目标相匹配。因此,高校学报改革迫在眉睫。然而,因为一些历史方面的原因及各高校的特殊情况,高校学报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改革难度相对较大。尽管对高校学报的改革,国家相关部门未给出具体的完成时间,也未出台相应的改革策略,但是,改革的态度却是明确而坚定的。在本文中,笔者分析了在高校学报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问题解决措施以及改革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希望对高校学报的改革工作有所帮助。
一、高校学报改革遇到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还不能进行专业化、自主化办刊,高校学报伴随的诸多问题也尚未得到妥善解决,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尚未构建社会和学校都认可的专业学术期刊评价系统
目前,国内已有几个期刊评价系统,其评价指标也适用于现有的大部分期刊。这些评价系统具备国际通用指标系统应有的元素:权重、标准、指标和量表。现用的期刊评价系统必定会带来期刊分级。虽然期刊分级有一定的优势,但基本都是从学位评定、职称评定等角度考虑,加之各高校又自行编制自己的期刊分级目录,无形之中就扭曲了期刊评价的客观性,各高校普遍存在拔高本校学报的情况。另外,高校学报还包含了很多无法进行量化的内容,无法真实反映高校科研水平和办学水平。因此,高校学报要想更早进行产业化改革,就一定要尽早建立全社会统一、重视产业化因素的学术期刊评价系统,特别是要重点考虑受众因素。
(二)高效学报的定位不清晰,无特色
大多数高校学报定位不清晰,包含的内容过多,涉及的领域较广,同质化十分严重,尤其是学报的编辑要面临期刊改革与高校改革两大压力带来的诸多困惑。有一些专家指出要“特色办刊”,然而这一想法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由于高校学报要为在校研究生和教职工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在工作实践中,“特色办刊”落实起来难度非常大。同时,高校学报还要平衡其综合性与专业性,在学报改革之前,做好定位、调整等工作,探索出与高校自身发展相适应的道路。
(三)高校学报的内容存在质量高低不一、创新不足的问题
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的一种,其要求论文内容要有很強的创新性、学术性。但是,各高校的科研力量、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学报的质量也相差很大,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学报,严重缺少原创性论文。一些高校学报对于刊登的论文甄别不足,也严重降低了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性和理论性。另外,当下数字化发展迅速,高校学报也面临网络出版的巨大挑战。
(四)高校学报的管理理念落后
总体而言,高校学报相关工作,受到出版部门、科研部门、高校管理层等多方监管,而这些也严重限制了编辑甄选具体出版内容的自主权,大大降低了编辑的工作效率,降低了编辑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当前,很多专业学术期刊都在不断缩短文章发表周期,增加期刊的出版频率,但是许多高校学报却未做出相应的调整,依旧节奏慢、刊期长。另外,发表周期太长会大大降低论文的创新性和实效性。最近几年,因为成本增加,高校学报的版面费、订购价格也随之提高了很多,导致订阅数量、市场占比降低了很多。
二、高校学报改革的几个思路
(一)实现专业化发展
高校学报的发展,要想实现专业化,就要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按专题、按学科办刊。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专家呼吁要进行高校学报的专业化改革,但至今只有少数高校,真正实现了学报的专业化改革。高校学报专业化改革未落实到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改革的压力不足、动力太小;二是学报专业化改革和各高校办刊方针之间存在很大矛盾,实现学报的专业化改革,肯定会让某些学科“受到冷落”,这与高校办刊方针相违背。目前,文化机制改革正在进行,高校学报怎样进行改革,专业化改革思路无疑是可行且高效的。高校学报专业化,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师及学生们关于学报“精而专”的要求,帮助学报完善公平竞争的制度以及更好地与国际接轨。高校学报要在出版机制改革的大环境中,积极落实自己的专业化改革思路,提升编辑的专业水平,创办专业化期刊,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
(二)进行联合办刊
所谓的联合办刊,指的是各高校学报之间、高校学报与企业(例如科技研发类企业等)之间、高校学报与团体(例如:各研究会等)之间强强联合。高校学报之间的联合,可以让出版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和优化,充分发挥各高校的科研力量,进行专业化出版。学报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可以获得企业的财力扶持;与团体之间的联合,可以获得最优质的稿件资源,二者互惠互利。联合办刊可让学报做大做强,但是,现在还有很大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例如:主办权归属问题,期刊加盟机制的完善,如何进行人员管理等。同时,要想让专业化办刊和联合办刊有机融合到一起,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后方可得到更好的落实。
(三)分离编辑与发行
当前,多数高校学报使用的是出版发行一体化机制,即自办发行的办法,也就是让不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有些勉为其难,无疑会降低发行效率,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实施出版与发行分离,负责编辑出版的人员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发行则由专业的发行企业去做,情况就会彻底好转。专业的发行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整合各学报的出版内容,进行打包发行、集约上网,必要时还可考虑与移动等运营商展开合作,在网上进行零售,或者收取信息浏览费用,这样可以增加期刊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当然,这一过程是互惠共赢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各学报与发行企业需要商量好分红比例。在当前学报改革异常困难的背景下,高校学报可以先尝试着改变发行方式,为后期的改革工作做好铺垫。
(四)适当增加高校学报办刊经费的来源渠道
现在,高校学报的办刊经费来源基本上是高校自己拨款,渠道比较单一,这一点也严重限制了学报做大做强,限制了学报实施专业化发展。在学报改革过程中,我们要适当增加高校学报办刊经费的来源渠道,实施经费市场化:高校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优势,可以让高校仍作为学报的主办方,各团体或企业可以以协办方的名义为学报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一起办刊,互惠共赢。资金支持充足了,学报的做大做强以及专业化改革也就顺利很多。当然,要想更好地实施经费来源市场化改革,就要充分考虑编辑的心理承受能力,资金支持是否长久,团体或企业是否稳定,高校与团体或企业之间的义务和权力該如何平衡等一系列问题。
(五)实施开放化的人员监管
人员监管方面的改革,对于高校学报改革十分重要。当下,高校学报人员基本上都是“事业”人员,他们的福利薪资待遇,通常是与他们的职称挂钩,并没有与学报的业绩挂钩。另外,高校学报的奖罚制度也不完善。假如改革让这些人员的身份突然发生改变,他们肯定会心生不满,产生抵触情绪。但是,现在改革势在必行,而这些“事业”人员的抵抗情绪必然会增加改革的难度。因此,必须要创建一个与学报改革相适应的人员监管体系,才能实施开放化的人员监管。一方面,让愿意改革的人员走出去,学校可以对他们的人事关系进行保留,为“先行试水”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各高校学报人才自由流动,互相吸引,用市场竞争调节人才流动,假如“先行试水”的人员尝到了甜头,那么后期学报人员改革工作也就比较好开展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工作需要充足的时间,且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完善相应的人员监管机制。
三、高校学报改革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循序渐进,切勿急于求成
高校学报的种类很多,相关的机制也较为特殊,人员监管工作难度也很大,加之办刊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报改革的时候,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各方面条件充足的学报,可以先进行改革试行,等经验充足后,其他高校学报再进行有序的改革。或者先改革一部分人员或权利,让“先行试水”的人尝到好处,然后再慢慢进行改革探索,直到整个改革工作全部完成。如果在学报改革实践中,未能充分认识到改革渐进的重要性,妄想通过一个文件或是某个政策,就能进行彻底的改革,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急于求成在高校学报改革中是行不通的。
(二)各高校学报的情况不同,切莫“一刀切”
现在,各高校学报的办刊水平参差不齐,从高职高专院校到重点院校,他们的科研水平相差很大,再加上人才方面的差距,决定了高校学报办刊水平高低不同。同时,各高校的地域差异以及政策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每个高校学报都“极具特色”。因此,高校学报改革要结合学报的实际情况进行。例如,有的高校学报非常适合专业化改革,而有的则适合转企改制,有的适合高校与团体联合办刊,而有些则适合编辑和发行相分离。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不单要重视改革的渐进性,更要结合各学报的具体情况,否则,让高校学报做大做强、实现国际化,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一定要充分重视改革的综合性
能够对高校学报改革产生影响的系统有两个:出版系统和高校系统。因此,学报改革是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并不是仅采用某个策略,就能进行彻底改革的。整个改革过程与人们的思想意识、办刊政策、出版政策,甚至是高校的职称评定、学术评价系统构建等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高校学报改革不单单是出版部门的事,也是教育部门的事。在改革实践中,二者要通力合作、紧密配合,对各方面因素一定要进行综合性考虑,充分重视改革的综合性,从系统的视角看待改革、解析改革、落实改革。不然,改革将会十分艰难。
四、总结
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工作全面深化,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学报要想进行彻底地改革,就要用经营企业的观点经营学报,从国际化视角发展学报,用知识分子的态度和责任感审视学报,努力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该过程中,要弄清楚学报改革与发展的目的,其他的所有因素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切不可舍本求末。学报改革的过程,充满了机遇、挑战和希望,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需要勇于创新自己的思想意识,切实推动高校学报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薇.地方高校期刊编辑的困惑与出路[J].编辑之友,2014(12): 39-42.
[2]王泽龙.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2001-2009年CSSCI论文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3):229-234.
[3]王兴全.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创办的“注意力建设”[J].出版发行研究,2014(4):102-103.
[4]余昌谷.从特色专栏走向专业性办刊——对高校学报专业化改革的一点思考[J].中国出版,2008(4):44-46.
[5]许姝韫,叶敏.高校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48-452.
[6]钟秋波,凌兴珍.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与变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12):160-169.
[7]杨飞,赵正.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7,27(6):125-128.
[8]张黄群,孙静.多刊编辑部深度集约化改革模式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编辑部3刊为例[J].编辑学报,2019.
[9]骆瑾.关于新媒体时代高校学报分类改革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8(016):202-202.
[10]乌丽娜.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改革路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2):100-103.
[11]赵春秀.需求视角下地方高校学报的供给侧改革[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