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校教育者的姿态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2020-11-10周兴红

科技风 2020年29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姿态健康成长

摘 要: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建设,也不仅仅是制度、管理方面的科学健全,更需要一种精神层面的引领,需要立足于受教育群体的需要层次尤其是精神需求,不仅仅是舒适优雅的校园、美丽整洁的教室,和谐友好、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更是每一个学生内心强烈的渴望,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营养元素。

关键词:学校教育;健康成长;姿态

一、学校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工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了这一系统工程的教育链条,三者缺一不可,目的是要让受教育者整体全面发展,而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中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各类学校中实施的教育,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顾明远先生对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界定:学校教育是在学校中实施的教育,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學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校教育得以逐步完善。学校按水平可分为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按性质可分为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和各种专门学校。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而学校教育也就成了焦点中的焦点。

学生的健康主要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其中身体健康主要指有健全的体魄,有锻炼身体的意识,有喜欢的运动,有健康的饮食习惯,不挑食,饮食起居、生活学习有规律,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按时睡觉、起床,没有不良癖好;心里健康主要指人的心理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协调,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精力旺盛、心情愉悦、人格健全,有良好的兴趣爱好,结交互相帮助、积极向上的朋友。

虽然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也承担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但由于每个个体所处的家庭背景不同,家庭教育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尺度,而社会教育因为涉足太广而缺乏规范性,因此学校教育也就成了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学校不仅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习得技能,同时也还要肩负着发展学生健全体魄、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职责。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的学养、师德、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学校教育者的姿态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几年前,笔者曾有幸赴某发达地区某中学挂职学习数月,除了严谨的学校管理,优良的校风等等,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每天早上上课前当天值班的校领导、学校中层、值班教职工等一行五六人都要站在校门口微笑着迎接走进校园的师生,并且不时地欠着身子跟学生打招呼,笑容是真实的,态度是诚恳的,直到最后一名学生进校,天天如此,从无倦怠。

学习回来后,也曾建议学校效仿,建议每天学校领导、值班老师清早到学校迎候学生,但每天清晨迎接学生的主要是学校保安,偶尔有个别领导,其他人员都因各种原因不能到位,而保安的主要职责是为了监督是否有非本校闲杂人员进入校园扰乱学校秩序、检查学生是否带了有安全隐患的东西,因为是肩负各种“责任”的严肃排查,所以脸上找不到些许的笑容,即使有早到的校长或德育主任在校门口小站,也主要是监督为主,恭迎次之,所以笑容也总是藏起来的,而学生也只是怯怯地各自走进教室,师生之间的真情、温馨和感动在此时此刻并无体现,师生之间只是一种敬而远之的距离。当然,如果是有一拨领导和老师都站立于校门口,那就是上级部门要来检查工作了,并不是为了迎接学生。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一名学生,在走进校园即将开始一天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瞬间,如果得到一个真诚的笑容,经历一天之中最早的善意的互动,对自己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来说必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一天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汲取和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便能够激发主动学习、热爱校园、关爱师生的良性反应,善意对待每个人,微笑面对每一天,反之如果没有,在学生的精神视野中便缺失了很多东西,如果仅仅只是例行的检查,或是偏于严厉的说教,在学生看来都是缺乏亲和、陌生和疏远的纯粹管理,学生走进自己的校园而缺乏主人翁的存在感,在压力中学习,学习的动力、努力的方向必然有所偏颇。

最近几年,如有到各校走访学习的机会,也曾暗自留意到有的学校也偶有领导或老师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虽然笑容还不是特别自如,虽然因各种公事不能坚持站到上课铃响,但看到走进学校的学生们还是充满笑容地和值班校长或老师微笑互动并打招呼,然后自信满满地走进教室。

在一次省级小语优质课观摩评比活动中,某专州一位个子比较高的女老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陶罐与铁罐》一课,我们都清楚,大型的优质课尤其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由于相互陌生而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师生互动不力等现象是常有的事,课前暖场中,年轻的女教师就以“玩”的心态和学生融在了一起,教学过程中教师凭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真诚投入的亲和力让课堂显得和谐而轻松自如,教学设计中有一段师生分角色表演文中陶罐与铁罐的对话,由于老师个子偏高,表演中,“陶罐子”(女教师)很自然地蹲下身子投入到与“铁罐子”(学生)的对话中,这一蹲下令全场听课的评委和上千名教师感动和肃然,同时台上上课的小学生也备感亲切,参与表演的小学生更是放松而投入地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仅仅在不经意间轻轻地沉下身子蹲下去,放下了居高临下的尊严,拉近了师生之间无形的距离,知识的浇灌、人格的启迪也就水到渠成,正所谓“亲其师,乐其道”,和谐的课堂氛围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真正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整堂课的师生互动中,明显看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在没有了压力的教学环境中教学生成也可圈可点,在教师蹲下身来的那几分钟,师生的对话在平等而轻松又有趣的氛围中完美再现,同时,教学内容的寓意也似乎在这一“蹲”中轻松破解,台上台下,“陶罐”的谦虚、礼让、克制,“铁罐”的傲慢、轻蔑、愤怒跃然于课堂,并给师生及观众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课堂不经意间便营造出来了。只有教师真正地投入了课堂,发自内心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多年以后,无论是孩子们还是台下的观众在回忆起这段教学内容时,记忆深处留下的不仅仅是这篇寓言深刻的寓意和陶罐和铁罐两个鲜活的形象,更让他们忘不了的还有那个“会玩”的老师和他们度过的那一堂精彩的课堂,这才是孩子们心中希望的老师,这才是他们心中的教育,就像《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只要我们从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其实孩子们的需求很简单,有以他们为主人翁的校园,有视他们为朋友的校长、老师、同学,足矣。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过程也是“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的过程。在学生眼里,教师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一个带领着学生走进知识殿堂的“玩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火热的童心在跟着老师的激情在跳动,有这样的老师,有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会达到有效,学生自然会有所习得、有所感悟。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人为本”其实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教学本身,还应融进学校的校园文化中,体现在育人環境上,使校园文化走进师生的内心,形成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形态,所谓“润物无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只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在班级、在校园,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应该得以突显,学生不仅仅是单纯的被管理者,同时更是课堂、班级、学校的主体,教师的一个举动,课堂上的一个细微环节,校园里校长、老师的一个微笑对学生来说都是最亲切的关爱,最直接的引领。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建设,也不仅仅是制度、管理方面的科学健全,更需要一种精神层面的引领,需要立足于受教育群体的需要层次尤其是精神需求,不仅仅是舒适优雅的校园、美丽整洁的教室……和谐友好、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更是每一个学生内心强烈的渴望,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营养元素。

三、爱与尊重是学校教育者永远的姿态

其实,或是蹲下身来,或是一个真诚的微笑,或是一声亲切的问候,都源于一个“爱”字,是践行于师生之间的一种尊重,爱即是教育,让校园充满爱,让课堂充满爱。

有人说,教师之爱便是“无条件接纳的爱”,即无条件接纳每一个孩子。有了爱,校长便是学生心目中可亲可敬的长者;有了爱,教师则是平等相处的朋友;有了爱,校园便是学生“乐学”的家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还要有一颗关爱之心,对学生时时有亲和之举,少一些盛气凌人,多一些宽容和爱心;少一些唯我独尊,多一些微笑和信任,在巨大的教育“亲和力”中,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固然要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思想,熟练的现代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科研能力,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因材施教的教学艺术,这些必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关爱学生的育人态度,教师的责任感,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积累和内化的一种教师品质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土壤,有了这份爱、这份责任和这种品质,才会催生教育教学的高效性,使学生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各自的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

蹲下身来,多一些笑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关爱,让校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阳光中沐浴知识的雨露,在阳光中健康成长。

李镇西说,只有尊重能够培养尊重,只有平等能够造就平等,只有自由能够放飞自由,今天我们怎么民主地对待学生,明天学生就会怎么民主地对待他人。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2]李镇西.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语文教师?[J].中学语文教学,2016.0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周兴红,女,贵州织金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教师口语教学。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姿态健康成长
好好谁觉,赶走黑眼圈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get!五大潮流热点 许你裙装 浪漫姿态
Children and media
A Mother’s Day in the hospital
阅读是最美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