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香果的高产栽培技术与实践探讨
2020-11-10孙丽静
孙丽静
[摘要]百香果作为近些年新引进的香料水果品种,其国内种植规模虽然正处于逐年增长的状态,在市场上也广受消费者欢迎,但由于很多果农的百香果种植经验不足,对于相关栽培技术的掌握也并不到位,因此其产量一直都未得到太大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从定植前准备、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角度出发,对百香果的高产栽培技术及相关实践应用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对百香果的规模化种植与产业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百香果;栽培;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667.9
[文献标识码]A
百香果(学名:Passiflora edulis Sims)又名西番莲、鸡蛋果,属西番莲科西番莲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由于花大色艳,果实鲜嫩多汁、香味浓郁,还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糖、脂肪及多种化合物和氨基酸,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食用价值与观赏价值,有“果汁之王”的美称。在前些年被引入国内后,立即就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受此影响,百香果在国内市场中一直都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而对于百香果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自然也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1 定植前准备
1.1 园地选择
百香果适应性较强,对于土壤条件的要求并不高,但为实现高产,仍需选择肥沃的土壤作为园地,可为百香果生长提供更为丰富的营养,同时尽可能选择沙壤土、红壤土等适宜生长的土壤,避开粘重土、紧沙土、冷沙土以及积水和存在水土流失隐患的区域。此外,由于百香果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草质藤本植物,且多生长在山谷丛林之中,因此园地不仅选择在土层较厚(通常应在0.5m以上)的缓坡地或平地,同时还要保证其拥有良好的灌溉、排水、通风、光照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
1.2 科学选种
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当前百香果的品种已比较多样,由于不同品种的适宜生长环境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百香果种植之前,还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水文条件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百香果品种,以保证百香果生长环境的适宜性,尽可能提升百香果产量与品质。例如黄果种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果实较大,在品质产量等方面均具有着一定的优势,但耐寒性非常差,仅适合在常年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及部分亚热带地区种植;而紫果种虽然在产量与品质上比较一般,但耐寒性相对较强,比较适合在寒冷地区种植。
1.3 整地挖穴
在确定种植园地与百香果品种后,准备整地挖穴,整地时对园内土壤深翻,将土壤中的石块等杂物清理干净,杂草、落叶、枯枝等则要埋人土壤中,以保证土壤的肥沃、疏松,如园地为酸性或碱性土壤,可撒施生石灰等处理,将pH值控制在5.5-6.5之间。如穴垦,则要将按照3m的间距分行设置定植穴,株距保持在3.5-4.0m之间,这样既不会影响单株百香果的生长,也能够实现亩产的提升。在挖设定植穴时,原表土与原心土分别进行堆放,待定植穴挖设好后需进行30-60天的晒穴,之后方可回填原心土,并将定植穴原表土与复合肥、农家肥等肥料混合回填,以保证充足的养分。百香果是浅根系植物,喜湿、怕旱、忌积水,因此整地挖穴时应将排水沟挖设好,并建立完整的排灌、道路系统,避免园地内出现积水。
1.4 物料与设备准备
百香果的枝蔓较长,常采用棚架式栽培法。定植前,需提前准备好竹竿(木棍)、绑枝机等物料、机具。若大规模种植,准备好各种农机及喷药设备,保证各类机具设备均能够正常运行和使用。
1.5 搭设棚架
百香果可用竹竿、粗木等搭设棚架。搭设时棚架与定植穴位置对应,用铁丝将其绑好。若百香果种植区域易受台风影响,用粗水管拉铁线搭棚架,并将棚架插入地下30cm以上。
2 田间管理
2.1 定植时间选择
百香果生长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为达到高产目的,应选择在温度适宜的春季或秋冬季节种植,温度15-30℃为宜,如出现持续低温、高温等特殊气候情况,可采取整株喷水、搭设遮阴棚、保温等措施来控制温度,尽可能使温度保持在18℃左右。
2.2 合理密植
百香果的栽植密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种植前应针对园地土壤条件、百香果所需营养元素含量、水分、灌溉条件等进行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园地土壤肥沃,水分和光照充足,可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可达300-500株,亩;反之,土壤养分、光照、灌溉、排水等条件也比较一般,应适当降低栽植密度,控制每亩种数十株。
2.3 定植移栽
定植移栽时,需在穴内施基肥(通常以农家肥与复合肥为主,施肥量根据土壤条件而定),将肥料与填土(细土)混合稀释,栽好后及时回填土,并踩实土壤,在种植穴周围筑30cm高的土垄,也叫围水堰。最后浇3次定根水,浇水量应以根系深处土壤湿润为宜。植株定植成活后,及时摘除腋芽,留下主蔓上的顶芽,并将枝蔓绑扎在棚架的支柱上,以使其盡快攀上棚架,绑扎时需要注意控制好力度,以免造成枝蔓损伤。主蔓上架后牵引侧蔓,待侧蔓满架后再进行断顶绑扎。
2.4 整枝修剪
百香果的自然生长高度通常会在1.5m左右,但由于树型过高会给喷洒农药等田间管理带来麻烦,采收效率也会比较低,在百香果植株生长至60cm后,需及时采取抽侧枝、摘除主茎茎尖等矮化措施,若侧蔓生长高度达到60cm,也要摘心。百香果一般在当年新抽枝条上开花、结果,其他老枝条的开花率、结果率比较低,如果不及时加以修剪,会造成营养生长过盛,树体营养不足、植株过早衰老等问题,会影响开花和结果。因此从百香果栽植后的第二年起,每年冬季对老枝条进行修剪,以延长树龄、促使新枝萌发,提升百香果产量。若萌发的新枝过多,也需进行修剪,一次修剪不可过多,较大的剪口应涂保护剂,以免影响百香果植株的健康生长。
2.5 科学施肥
百香果定植施用基肥,再次施肥时间通常应在植株萌发2-3叶新芽时开始,此时植株对各种养分的需求刚开始提升,应将施肥间隔控制在10-15天,肥料应以尿素水溶液或稀释农家肥为主。随着植株萌发新叶数量的不断增多,应增加施肥量。待植株进入花期后,则补充磷肥、钾肥,同时控制氮肥量,以促进花芽分化,可喷洒叶面肥为主,也可沟施。每年冬季施用农家肥,并及时浇水。
2.6 浇水灌溉
百香果的浇水灌溉应根据天气情况而定,如天气晴朗、降雨天气较少,应按照“少浇、勤浇”的原则,每隔2-3天浇一次水,并对浇水量进行严格控制,以免积水。但如果降雨较为频繁,只需保持定植穴土壤湿润即可。在新梢萌发期、花芽分化期、果实膨大期等生长阶段,植株的需水量会比较大,因此应缩短浇水周期,并适当加大浇水量,但每次浇水量仍需严格控制。
2.7 冬季防冻
在冬季气温较低的亚热带地区,应在冬季到来前及时采取防冻措施。从总体上来看,如百香果可以采摘或无需留苗过冬,可选择将采果时间提前,以免因气温变化而导致落果,影响果农经济效益。但如百香果未转色或需要留苗过冬,无法提前采摘,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采取保温筒防冻、熏烟防冻等防冻措施。在出现连续冻雨天气且气温低于10℃的情况下,在入冬前进行一次深灌,提升土壤温度,可有效预防冻害。
3 病虫害防治
3.1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即通过喷洒化学药剂来对病虫害进行治理。由于百香果的病虫害种类较多,对果农经济效益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要针对不同病虫害进行及时防治。目前百香果病虫害防治措施以化学防治方法为主。以预防为主,果农可针对当地的百香果常见病虫害来选择相应的农药进行预防性喷洒,以降低此类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例如针对猝倒病,可在百香果幼苗时喷洒稀释的磷酸二氢钾进行预防。果农应在百香果生长期间密切关注其生长情况,并对各类常见病虫害的特征加以熟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对病虫害类型展开调查分析,或是寻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判断,进行喷洒对症农药,及时有效防治病虫害。需要注意的是,化学药剂会对百香果的生长造成影响,还很易造成农药残留,降低百香果品质。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严格控制用量,禁止在采果前一個月内使用农药。
3.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是针对虫害,在百香果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比较常见,防治效果好,也不会对百香果生长造成影响,但由于其对于人力的消耗较大,且适用范围有限,因此还需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应用。例如在防治蚜虫虫害时,可利用黄板杀虫法,在园内悬挂黄色的黄色黏虫板,吸引具有趋色性的害虫,以实现对害虫的集中灭杀。而在出现小实蝇虫害时,则可以使用含有甲基丁香酚的性引诱剂来诱杀雄性成虫。
3.3 生草栽培
生草栽培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并不常见,但同样能够对百香果病虫害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从具体措施上来看,生草栽培主要是在百香果的田间管理阶段,保留野苋菜、藿香蓟等对百香果成长有利的杂草,这些杂草既可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土壤表面温度,同时可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百香果虫害防治工作中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杂草生长过程中会与百香果植株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因此不适合在土壤养分含量过低的园地内使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控制杂草的密度,以免对百香果的正常养分吸收造成影响。
4 结语
总而言之,百香果作为当前国内市场中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水果之一,往往能够凭借其较高的售价为果农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但要想实现百香果产量的有效提升,仍需把握好园地选择、科学选种、合理密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同时在百香果的栽培过程中对这些技术进行多举措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魏蔚.浅析热带地区百香果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19(12).
[2]蔡达仁,何华.百香果高产栽培技术及应用实践研究[J].江西农业,2019(04).
[3]李朝能.百香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步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8(06).
[4]吴秋行,陈媛.关于百香果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的探讨[J].农技服务,2017(02).
[5]朱立秋,谭彩红.百香果山地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6(33).
[6]林运辉,叶玲,唐福新,吴远红.百香果“双高”栽培技术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6(09).
[7]罗年辉.百香果无公害栽培技术初探[J].福建农业,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