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红色土地如何绿色蝶变
2020-11-10郭玲
郭玲
一只,两只,三只。红眼、褐身、白翅的大鸟就这样悠然的出现在眼前。
“挺胸抬头,气宇轩昂。看,看,那是公鸡中的战斗鸡。”10月21日,一段护林员焦毛孩偶遇褐马鸡的短视频迅速火爆传开。
驱车在山西省沁源县灵空山风景区的路上,满眼的绿色中夹杂着一片片火红或金黄,沿途每隔一段路就能看到“褐马鸡通道,请注意让行”的提示牌,“运气好的话,早上是最有可能看到它们的。”司机师傅说道。被誉为“东方宝石”的褐马鸡是世界濒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国范围内目前仅存12000多只,而沁源县内就有3000余只,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褐马鸡“栖息天堂”。“其实褐马鸡并不是咱们沁源的‘本地居民,它们选择到这里栖息,说明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好。”沁源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杨峰说。
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命名了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沁源縣位列其中,成为山西省右玉县之后,第二个获此命名的县市。2017年时,沁源的煤炭产业占到全县经济总量的90%以上,如今,特色种养殖、生态旅游已占到当地经济总量的近40%。从昔日的煤炭大县到环境优美的康养小城,四年间,沁源人靠着保护生态趟出了一条别样的振兴之路。
林中“挖宝”,绿色文章如何写?
“没想到在山西晋东南地区的小县里,竟然有这样一片浑然天成的森林,特别难忘。”两年前的夏天,著名历史学家、清史作家阎崇年带着作品《森林帝国》在沁源县灵空山举行新书发布仪式,他在仪式上赞叹道,沁源的森林是农耕时代文化的最好的代表。
森林,正是沁源独特且丰富的资源宝藏。这座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长治市西北部的小城,因为地处沁河源头而得名,全县总人口16万,其中农业人口12万。沁源森林覆盖率高达56.7%,是山西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域,丰富的森林不仅给这里带来沁人心脾的好空气,更孕育了森林中的众多动植物资源。
距离灵空山风景区不到5公里的五龙川村,因地处第一川、猫尾川、韩洪川、五道川、水洞川相会之地,故得名“五龙川“。凭借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气候,五龙川村盛产优质的食材,豆角、西葫芦、马铃薯等有机蔬菜,莜麦、荞麦等优质小杂粮,蕨菜、木耳、蘑菇等山珍,连翘、党参、黄芪等道地中药材与近乎野生状态下自然散养的牛、羊、猪、鸡相搭配,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这些特色农产品也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五龙川村是“褐马鸡之乡”,走在村子的主街上,县内唯一的褐马鸡主题邮局、褐马鸡博物馆非常醒目,来此的游客都喜欢从主题邮局中带走一个萌萌的褐马鸡毛绒玩具——作为山西省省鸟,褐马鸡被选为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吉祥物,“沁宝宝”和“源贝贝”也因此走红。
灵空山镇武装部长、五龙川村包村干部郭志伟表示,灵空山镇正围绕灵空山景区内的8个村子和一个景区打造康养小镇综合体。五龙川村由于交通方便,在规划中成为了游客前往灵空山的“中转站”,“我们特别在村里建设了专家小院,邀请各界专家入驻五龙川,希望为村子出谋划策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人气,以此推动村内民宿的发展。”
在沁源县,像五龙川村一样,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村子还有很多。
“长征无闲草,认得皆是宝。”交口乡长征村因为中药材而闻名,被誉为“北药之首名村”,这几年正通过挖掘中药材的价值带动产业发展、百姓致富。
“山西道地药材,有乔、有灌、有草。既然茶树的芽和叶能制作成为茶叶,那么我就在想,我们山西的道地药材,它的芽、它的叶、它的根、它的茎、它的果,难道就不能制作成为茶叶吗?”今年3月,山西药茶发布会在太原举行,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曾在大会上为山西药茶“代言”。
沁源历史上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野生药材种类繁多,多达635种。目前,沁源全县生态连翘面积达到50万亩,党参、黄芪、黄芩、柴胡、苦参等品种累计面积5.3万亩。党参、黄芩、黄芪等育苗企业3个,中药材初加工企业4个,特色加工企业1个。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为沁源转型路径的又一选择。
长征村就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将中药材深加工为多种产品,包括药茶、手工皂、护肤品等。清热解毒的蒲公英根茶、调节血压的连翘茶、防癌降脂的沙棘叶茶、宁心安神的酸枣叶……特色的药茶已经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不仅如此,长征村还在积极打造“合欢本草谷”康养体验园,延伸药茶产业链。园内的“六馆一廊一园”——百草茶馆、植物纯露体验馆、药膳馆、中医理疗馆、中草药科普馆、五行音乐康疗馆、中医药文化廊、中草药乐园,让传统的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药茶产业兴旺吸引了大量村民回流,村民不出村就可以挣钱。
“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长征村每年的接待游客量能达到20万人。”交口乡党委副书记马亚荣告诉我们,村里最火的是中医理疗馆,想要来体验,必须预约。
旧村新生,用红色重读沁源故事
夜晚的乡颂·太岳记·韩洪沟红色小镇空气清冽,抬头就能看见星星。
红星餐厅里,有一位特殊的客人到访——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何崴教授。何崴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韩洪沟红色小镇民宿的设计者,他此次到访是为了韩洪沟红色小镇民宿的二期建设而来。何崴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沁源,作为建筑设计专家,何崴参与过许多乡村振兴的项目,走过全国数百个乡村,但是沁源的美丽还是给他和他的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沁源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决心,深深打动了他,“对我们来说,理念契合是我们决定要不要做这个项目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沁源县立足独特资源禀赋,明确提出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绿色沁源建设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了更好地发展民宿产业,沁源县制定出台了《鼓励旅游民宿发展的十条措施》,并加强与三文(北京)建筑公司、“隐居乡里”“借宿”等民宿旅游领先团队合作,打造了一批全域旅游新标杆,开创了高端特色旅游新模式。韩洪沟红色小镇民宿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韩洪沟村位于沁源县城东南部,与县城一河之隔,曾经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后勤基地,拥有着光辉的抗日历史和红色遗址,太岳行署的生产部、印钞科、太岳行署银行都设在这里。沁源县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合作,把老百姓搬迁以后废弃的老村庄老房子改造成独具匠心的红色小镇。目前营运的是一期工程,有12套民宿院落,二期工程正在设计建造中。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红色小镇,将成为避暑、创作、研讨、旅居、康养的理想之地
在“银行造币局里”住一晚,在“军械库”里喝咖啡,韩洪沟红色小镇开业之初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更吸引了著名导演贾樟柯“代言”。小镇民宿店长李燕妮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那时我们还在试运营期间,当时贾樟柯导演发了微博,一些客人就慕名而来,体验后还给了我们很多好的建议。”
韩洪沟村全村共有184户,506口人。目前旧村只有4户居民常住,絕大部分村民都已经迁至新村,村里耕地面积少,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或者农收。新建民宿区,有不少物件都来自村民,有牛槽板改成的窗台,有磨盘凿成的洗手池,有翻新过的松木扣箱,甚至墙体的石块,都是众人拾得。大到门板、栅栏,小到麻绳、草编,都寄托着村民们向往新生活的希冀。民宿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目前有近10名村民在民宿区工作,二期建成后,会让更多村民受益。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三线记忆展览馆……在沁源的这些红色遗址中,可以重温感受那个特殊年代,更可以读懂沁源的故事,而这些遗址,也成为当地发展文旅产业的依托。
兴文尚旅,看似平常最艰难
魅力沁源 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拥有众多红色与绿色“宝藏”的沁源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认识、赞叹。
像何崴这样的智库专家,沁源近年来“请”进了很多。
人才是产业振兴的基础。着眼于转型,沁源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双招双引的系列激励政策,截至目前,有200多名专家教授级的学者在沁源参与乡村振兴、乡村规划、乡村旅游等方面的工作。在和专家教授合作的过程中,沁源要求乡镇书记、乡镇长和部门领导拜师学艺,特别让乡镇书记根据乡镇产业发展的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专家教授为师,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干部学习,培养本地人才。此外,2018年、2019年,沁源还引入了100名硕士研究生工作,以人才促发展。
作为工业大县、山西省重点产煤县的沁源,2018年前是山西省定的贫困县。曾经全县财政收入的90%左右靠的是煤炭税收。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沁源县长期以来更加注重煤矿产业而忽视县域整体高质量发展,面临着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一系列问题。
“在沁源工作,县乡村干部面临着‘火的考验、‘气的熏陶、‘水的沐浴、‘路的磨难。”沁源县委书记金所军说道。森林覆盖率接近60%的骄人成绩,背后是全年8个月全面防火的重压;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着煤矿安全的常年考验;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面临巨大防汛压力;无高速、无高铁、山高路陡带来交通压力。从2017年接任沁源县委书记后,金所军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沁源的四大考题,而他最终给出的答案是: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
听起来这样的发展思路并不高大上,但是金所军并不是随意而为。“我到沁源之后,提出来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这是经过县委班子前期专题调研后提出来的。提出来后我给大家讲了,这是沁源发展的基础,是长远的事情。我在大会上讲,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如果要编词我可以编的玄之又玄,云里雾里,让大家觉得很高深,但那些东西不切实际,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就是要让沁源老百姓都知道,小孩子都能背下来,方向明确。”
方向明确后,沁源人才发现,绿水青山真的可以变成金山银山。
自从2018年脱贫摘帽以来,沁源县委、县政府着力破解资源型县域“兴于煤、困于煤”的困境,围绕着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连续3年出台“一号文件”,做出了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第一步,2018年1月出台了《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做绿色生态的文章。第二步,2019年1月出台了《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决定》,深入挖掘沁源县文化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步,2020年1月出台了《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振兴乡村的决定》,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立足沁源的资源优势,着眼于沁源高质量转型、可持续发展,三个决定一脉相承,使沁源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围绕“转型、增绿、开放、强基、富民”五大发展思路,走好“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五条发展路径,沁源正着力打造“全域旅游大乐园、全域康养大田园、全域度假达游园、全域美丽大花园、全域友善大家园”,这正是沁源未来的五大乡村愿景。
作为五条发展路径之首,“修路”是沁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一号工程、民生工程、基础工程。10月初正式通车的“太岳一号”旅游公路,成为沁源新近的网红打卡点。这条由花坡天路、灵空圣道、谷远野径三个板块组成的旅游公路,将沁源东南部农村公路与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特色产业、田园嘉禾等融合规划建设,实现路在景中、景在路中、路景一体,串起更多沁源的美景。
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拥有众多红色与绿色“宝藏”的沁源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认识、赞叹。沁源,这个曾在1942年到1945年浴血抗战,村村都有烈士纪念碑的小城;这座曾在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中让数万名建设者前赴后继、为理想点燃青春的小城,正从等待中醒来,沁源人接过历史的使命,迎着时光飞奔,从红色走向绿色,从现在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