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浅析与探讨

2020-11-10徐晨喆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农业经济生态环境

徐晨喆

[摘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经济带,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问题的分析中,选择以此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现代农业发展问题论述中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首先对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推动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而后,总结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不同问题;最后,综合相关理论以及对于问题分析的结果,明确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实现协调发展的相关策略,为绿色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方向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处在关键战略地位。长江流域包含了全国18.8%的国土面积、32%的人口、26%的耕地面积以及42%的城镇,属于我国重要经济区域之一。在近年来农业发展中,农业经济发展下所衍生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包括生态资源枯竭、水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必须要借助于有效手段来优化农业发展模式,促使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会以破坏周边生态环境以及过度损耗自然资源作为代价。

1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特征

1.1 均衡性特征

参考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对于自然环境以及资源的负面作用,需要在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析,不能够仅仅针对其中一个方向加以关注,从而导致问题分析过于片面。在不同的层面与观点上去分析所在价值,推动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够发挥出理想效果。而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均衡性,具体为平衡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确保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会威胁到生态环境。

1.2 相对性特征

农业经济发展与周边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得以实现,其中一个前提条件是建立在各自的参考值基础之上。这一参考值与人类的选择存在着密切关联,会在发展目标的变化下而随之出现转变。为此,战略目标与所处在时间段的不同,也会导致两大主体之间协调发展的内涵呈现出差异化的解读。基于此而言,认为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着明显的相对性。

1.3 约束性特征

农业经济在长时间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自然环境。而若想要确保两大主体之间能够协調发展,则应该要对当前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做出客观的平衡。在此种情况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才不能够超出生态环境可承担的范围。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生态资源枯竭、水污染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农业发展存在着一定关联,具体为农业规模的快速扩大、各种化学产品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等,超出了自然环境的负荷,从而出现了一系列自然灾害或是土地退化等问题。在生态学方面来讲,自然形态在其独立的客观规律下循环发展,而在近年来新农村的建设中,如果能够有效地评估地区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将其作为农业发展的约束条件,对于实现协调发展具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2 促进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实际价值

2.1 有助于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各种所需物质,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具有着重要影响。人处在自然环境中,所有的生产与生活都需要建立在已有自然资源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自然资源便不能够理解为是人类活动之外的行为,生态保护应该参与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所有环节中。而在农业发展中,也应该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关键内容,创建起良性循环的生产模式,对原有单向生产污染形式进行改革,解决现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下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2.2 有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环境净化功能

近年来世界各国均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于人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理想的自然环境才能够降低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尽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过程中,还可发挥出净化甚至美化农业环境的效果,除此之外对于农村居民的健康生活环境营造也发挥出显著作用。

3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缺陷

3.1 农业经济发展过于粗放

工业化初期发展中,经济的发展形势为粗放型,在此过程中将大量耕地用来建设厂房,同时在工业生产中也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基于工业化初期大量消耗或浪费自然资源,在表面上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实际上却是以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为代价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在推行政策支农过程中,缺少对于农业政策内涵的理解,尤其是对于生态农业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明显关注度不足,致使农业产品单一、加工度与附加值较低等问题长期以来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另外,由于缺少相关指导,加之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同时也出现了滥用农药污染土体的问题。

3.2 未能利用相关技术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现代科技虽然在不断发展状态中,但被投入到农业发展中的技术极少,且农业科技的实际贡献率较低。有关统计结果显示,虽然“十一五”阶段国内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所增加,但依然低于各发达国家。近年来虽然关于农业科研的研究有大量新成果的报道,但切实地将农业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还有所不足。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还多存在着靠天吃饭的状况,气候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基础,若气候条件不理想或自然条件不充足,则将可能会导致农业产值的下降,甚至于威胁到部分农户的生存。为此,灾害性气候被认为是可以影响粮食与其他农作物产量的关键要素,需要引起更高的重视。

3.3 农业与生态之间缺乏合理的协调机制

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且整体效率不高,抵抗风险的能力一般。农产业增加值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13%左右,但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在所有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趋近于50%。此种情况导致农业劳动力过剩与农业生产规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也导致农业生产率提升难度较高,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也较难去抵抗市场与自然风险的冲击,容易出现过于频繁的生产波动。此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老化与缺失等情况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也普遍存在。自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便转变为农户家庭经营,但集体劳动环境下所延续下来的基础设施老化问题并没有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对于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目标实现依然会形成较大的阻碍。

4 促进长江中下游农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4.1 用现代科技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若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消除贫困问题等均需要建立在农业科技基础之上。借助于农业科技革命的支持,推动农业科技教、产、学的结合,将产前、产中以及产后进行关联,形成完整的产业系统。同时还应该借助于现代科技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促使各种优质农业企业能够进入到新农村。进一步改善农业投资环境,扩大农业对外开放,鼓励社会工商资本对于农业的支持。应用发展外向型经济优惠政策,强化农业项目外资引进力度,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及领域。

4.2 强化劳动者素质及生态意识

对于劳动者素质问题,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农业技术体制改革,形成全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劳动者提供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等服务,促使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在劳动者的生态意识方面,需要采取各种宣传手段,组织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需要引导全民参与,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提升全面生态意识以及环保意识。在农民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中,需培养其低碳意识与节约意识,用低碳与绿色以及环保方式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经由提升农户参与程度以及认知水平,规范及引导全民参与绿色农业的发展。

4.3 强化政府的主导性作用

建议构建起完善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遵循科学全面、实在惠民以及简明适用的原则,展现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关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整体推进,改善民生、农业经济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将生态环境指标视为干部考核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以污染排放总量与空气质量指数等作为考核参考,并经由这些指标掌握地区人居环境状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改变传统GDP增长是硬道理的官本位思想,不能够单纯地为了提升地区经济而牺牲生态环境,要借助于科学的指导,协调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

5 结论

生态环境与全人类息息相关,也是各国近年来都在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而本文主要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进行了浅析。发现在以往粗放式生产环境中,农业经济的快速發展引发了众多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土壤退化、水资源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均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发挥出各地区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农户提供科技兴农相关培训支持,并大力宣传生态农业,提升农户环保意识。因地制宜,协同创新,经由多方努力共同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雨,王学军,郭群.区域创新能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研究——省级面板数据空间计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07).

[2]Xiaoyu Z,Xuejun W,Qun G.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SpatialEcon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J]. Science & TechnologyProgress and Policy, 2018(07).

[3]罗观长,陈春桦,陈风波,等.中国南方稻作方式选择——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农的样本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9(01).

[4]XIAOShuxing,BAIFuchen.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对粮食经济的生态压力研究[J].生态经济,2019(07).

[5]Yongan Y,Xiaoling S,Lanhai L I,et al.Improving the Major EcologicalAgriculture Project and Building A New Modern AgricultureSystem:Suggestions on Modern Agriculture in Xinjiang Corps[J].CropResearch.2019 (07).

[6]Qian B I,YaoW.Research on the Choice of the Patterns for Performance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New AgriculturalBusiness Entities: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37 Districts andCounties in Chongqing[J].ecological economy,2018(08).

[7]陆建珍,汪翔,秦建军,等.我国甘薯种植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7年)——基于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23).

[8]罗小娟,冯淑怡,黄信灶.信息传播主体对农户施肥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平原690户种粮大户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04).

[9]叶孙红,齐振宏,黄炜虹,等.经营规模、信息技术获取与农户生态生产行为——对不同生产行为及农户类型的差异性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03).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农业经济生态环境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