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育人机理探析
2020-11-10周芳
周 芳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高校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前沿阵地和重要载体,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努力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这个特定场域内的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结果.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寓教于乐,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对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及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以文化人视角来研究高校体育文化育人亦可谓一个全新的尝试.
1 高校体育文化是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并反复强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2].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如果能够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浸润人、感染人、转化人,就可以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3].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并非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采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运动体验让学生乐在其中,在游戏中学,在玩中学,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育人载体.其育人过程是大学生对高校体育文化的感知、思考、分析和选择,在长期的浸润过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品格、行为习惯、综合素质的过程.高校体育文化将思想品德教育、智力教育和美育教育融合在一起,在体育运动实践体验中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在体育运动中所感悟和传递的求真务实追美的体育精神,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的体育规范,尊重裁判和对手的体育礼仪,集体的荣誉感、成功的喜悦感和失利的挫败感等丰富的体育情感.譬如羽毛球比赛中一个漂亮的后场起跳扣杀,一个以柔克刚的网前接杀球,一个力挽狂澜的网前勾对角,都可以让双方的攻防局势瞬间转变,攻防双方都能体验到无以言表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这些都是体育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高校体育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社会化.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踏入社会最终进入职场.体育是最真实的人生和职场模拟体验环境.在体育运动中,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输和赢,学会领导和被领导,学会遵守规则,学会超越自己的极限,以平常心去面对成功和失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得的参与感、归属感以及集体主义的体验会影响人的一生.这些宝贵的财富是我们一生都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体育运动体验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如一场学院之间的篮球PK赛,各学院的啦啦队都在赛场边呐喊助威,队员们在球场上努力拼搏,这种拼尽全力的积极的向心力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公平竞争这些正能量的精神逐渐成为校园人文精神的主流,对校风和学风建设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比如在羽毛球、乒乓球或网球的双打比赛中,如果两个队员配合默契能够在进攻和防守时迅速补位,可以完美呈现1+1>2的整体效果,在磨合的过程中增进了解,培养信任感,这些情感体验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对学生个体乃至社会整体文化水平提升都有帮助.以上的种种收获都说明体育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
2 高校体育文化育人机理分析
对于高校来说,以文化人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高校体育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身心及健康生活方式的良好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文化的熏陶、感染、引导和渗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氛围中产生锻炼的欲望,将体育锻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在运动中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在运动中建立信任,增进友谊;在运动中增强体质,体验乐趣,逐步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过程.
图1 高校体育文化育人机理
高校体育文化育人过程是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如图1所示).第一层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濡化过程,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的特长、运动水平采用自主选课分层教学的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弘扬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传播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创设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和开展灵活多样的体育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转变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产生体育锻炼的欲望,这是体育文化育人的出发点.第二层为大学生的内化过程,即高校体育文化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学生对所传递的信息经过一个感知、思考、分析和选择的过程.学生在理性分析体育锻炼的利弊之后,从心里产生对高校体育文化的认同,这是体育文化育人的深化阶段.第三层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化过程,即大学生在健康向上的体育氛围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接受高校体育文化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体育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这三个层次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们相互促进.濡化促进内化,内化促进外化,环环相扣.外化也反过来促进濡化,外化行为对濡化来说是活的广告,对濡化可谓是锦上添花.
2.1 高校体育文化濡化过程分析
濡化(enculturation)根据《牛津英语大词典》第819页,“en-”是前缀,有“in,inside”的意思,意为“进入……中”和“处于……的状态”.濡化则有滋润化育或潜移默化之意[4].高校体育文化濡化过程主要通过弘扬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传播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创设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和开展灵活多样的体育活动等方式将体育文化的精华凝练其中,润物无声地融入到体育文化化人的日常点滴中.其对大学生的教育不是强行灌输的,而是通过渗透、浸润、体验等隐形教育方式将大学生包围其中.高校体育文化内容众多,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可形成文化之网,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能够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积极向上的体育人文精神和丰富的体育人文知识,从而获得体育行为和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高校体育文化的濡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充分认识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看到效果.
完善濡化过程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比如:提供足够的简单实用的健身场地设施;三自主教学模式:学生自主选择项目、上课教师和时间段;多开设具有时代性的学生选课率高的体育项目;同一项目可考虑开设初级班和提高班分层次教学,避免一锅粥.濡化过程中还要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思想问题是个大问题,只有思想认识正确了,行动上才会自觉,锻炼效果才会更好.可以通过专家讲座、课堂教学、网络宣传等方式普及健康第一,体育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等理论,搞清楚为什么要进行体育锻炼?怎样进行体育锻炼才能更有效果?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结合实践才能相得益彰.
2.2 高校体育文化内化过程分析
内化(Internalization)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内化是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也是个人接受群体或社会的规范并使之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的过程”[5].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化过程就是大学生主体对体育文化慢慢认同并逐步接受的过程.内化过程能否完成不仅取决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开展情况,还取决于大学生主体对体育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程度.在这个内化过程中高校体育文化是外因,是产生内化的条件,大学生是内因,是产生内化的根本.只有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内化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内化过程的关键是人的主体性在环境中的展开,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对“文化育人”的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大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能力等内在素养去感知和领悟体育文化,经过不断的思考和调整,将体育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内化过程中还会出现一定的反复性.学生对高校体育文化传递的信息并非不假思索地接受,还要经过文化认同,利弊权衡,选择性接受多个回合的反复,也是一个由表及里,渐次深入的体育行为养成的过程.
2.3 高校体育文化外化过程分析
外化(externalization)是受教育者将内在的个体意识转化为外在行为的过程[6].众所周知:明道易,践行难.以文化人更要落到实处,做到知行合一.高效体育文化外化过程就是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各种运动会及各种体育社团组织,主动体验体育活动实践并学习相关的体育人文知识,进而将体育文化逐渐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这个外化过程至关重要,是学生将体育理论认识升华成体育实践的大飞跃.它决定着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工作的成败,这个过程不仅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而且是学生躬身践行的一种完美呈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躬身践行就是最好的活的名片.如果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根据普适的从众心理是可以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形成人人爱运动的良好氛围.这一外化过程也反过来更好地促进体育文化的濡化过程,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这对体育文化的代际传承也是大有裨益的.
3 高校体育文化育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7].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存在于过程之中,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发挥育人效果.理性审视高校体育文化育人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才能保障育人工作的高效开展.
3.1 提高思想认识,集全校合力上好大一新生的第一堂体育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人的思想认识到位了,行动才能达到对应的高度,才会有理想的结果.很多人认为体育是少数人的专利,觉得自己体育不好,也没什么特长,对体育运动不太感兴趣,殊不知体育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在今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钟南山教授的名字刷爆朋友圈及各大网络,84岁高龄的钟老冲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得益于爱运动,钟老可谓老当益壮,很多小伙子都自愧不如.他已经把锻炼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依然坚持每周进行3-4次的体育运动,他还强调很多年轻人出现各种疾病,是因为没有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他还呼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钟南山教授的例子很好地诠释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提高思想认识方面我们可以效仿国内知名高校清华大学的做法,集全校合力上好大一新生的第一堂体育课.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是高校的新鲜血液,也是我们进行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由于受多年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及高考升学压力的重负,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比比皆是,想让大一学生们重视体育,必须要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对大学体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每年的新生开学季,清华大学都将全体体育教师和大一新生聚集在一起上第一堂课,同时还邀请各学院的知名教授讲授他们的经历和对体育的认识,聆听清华人的体育故事.清华下午4点钟以后不排课,鼓励学生们走向操场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从大一开始逐渐养成锻炼习惯,最终构成清华的体育文化.诚然我们不像清华大学那样拥有百年历史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传统,但在高校体育文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得更好更细,可以委托体育学院或者公共体育教学部把大一新生的第一堂体育课当成军训一样的规定动作,形成惯例.每所高校都有自己本校的体育历史和故事,开一个有仪式感的全校体育教师与大一新生的见面会,一起回顾本校有关体育方面的发展史,了解本校体育的内容和要求.如果能有一个别开生面的新生见面会,最起码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会提升一个层次.大一新生刚踏入大学校园就像一张白纸,对新校园的很多认识都是懵懵懂懂的,如果体育文化教育能够抓住这个良好的时机,播下体育锻炼的种子,势必会开出体育习惯之花.
3.2 因地制宜,促进人物和谐,优化体育运动环境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最需要的就是体育场地设施.笔者对安徽省的22所高校的44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关“该校是否有足够的场地进行体育锻炼”,其中有91.6%的学生认为该校的体育场地不够用,可见体育场地匮乏是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学校更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好体育场地的空间布局.如果学生想锻炼的时候就有足够的场地进行锻炼,这样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学生宿舍区就近规划足够的体育健身路径和单双杠和攀爬架,方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有的学校有气派的体育馆,但由于维护管理费用较高,通常是不对学生开放的,导致体育馆形同虚设,可适当增加一些实用性更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体育场所如网球场、攀岩墙、瑜伽馆和舞蹈房等等.这种小型的活动场地经费不高,利用率也比较高,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资源差异较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江河湖泊、树林、山丘等地形进行加工改造,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健身场所.如安徽工程大学的香樟营地和水杉营地就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小树林和小河进行改造的,营地内设有高空绳索、攀树、攀岩、独木舟、扎筏泅渡等户外运动项目.这两大户外教育营地既很好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又完美地解决了营地建设需要的树木和小河等必要条件,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可谓因地制宜的成功典范,同时为本校的师生员工提供了非常好的休闲建身场所.如在东北地区开展的滑冰、滑雪课程,“迎风雪,战严寒”,在锻炼学生的体魄和意志品质的同时可以体验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在南方地区开展游泳课,可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生存技能.还有不少高校在园林里的小路上铺设光滑的鹅卵石,光脚在上面走路犹如在进行脚底按摩,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自身重量来刺激脚底的穴位,可以更好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
3.3 建立多渠道立体化的体育文化传播模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年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们网民规模达8.54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7.9 h,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5.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8].从上述的年龄段及上网时长分析,大学生是当之无愧的网民主力军.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互联网浪潮的冲击,在体育文化宣传方面更及时调整策略,做到紧跟潮流才能与时俱进.传统的校报、墙报、校广播等旧媒体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可以充分运用现在比较流行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校园网、手机报、微信群、QQ群、微博等新媒体的力量,做好新旧媒体的融合和优势互补,逐步建立多渠道立体化的体育文化传播模式.虽然国内高校都有自己的官方体育网站,但大多数以部门概况、教学、科研及竞赛为主,主要以教学管理常规及招生为目的,没有发挥其服务广大师生、传播体育时事资讯及提供优质资源共享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五花八门的手机APP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95%以上的高校都有相应的手机APP对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及日常体育锻炼的运动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因为是学校规定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要完成的体育硬性指标,所以每天的点击量和关注度还是非常高的.学校可以借助这类网络运动APP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体育精神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北京大学利用悦跑圈app用于监测学生的跑步数据,对男女生公里数也做了明确的规定,不达到规定公里数的体育课视为不及格.笔者所在的安徽工程大学利用乐跑APP来监测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要求学生一学期至少要完成30次以上的乐跑练习.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知道大学生关心的体育问题,在体育资讯的推送方面就会更有针对性.我们在乐跑APP上做了一个有关学生最关心的体育问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人群的健身运动处方,体育运动中安全问题及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办法,常见的心肺复苏方法,体育题材的励志电影和经典的体育赛事,专门的体育频道链接,还可以增加一个师生交流互动平台用来反馈运动中遇到的问题,围绕当前的体育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开辟一个有关运动收获的有奖征文专题栏目,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运动故事和经历,可以畅所欲言,这样的平台会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只有认识和了解体育运动,才能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4 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根本.体育的本质就是人格的教育和塑造.高校体育的育人价值除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外,还表现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社会化.理清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内在机理,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从濡化所需要的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从学生内化到外化的实际需求出发,优化资源配置,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同时在育人过程中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