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邻保留建筑的大型深基坑施工变形控制技术
2020-11-10顾春华
顾春华
上海临港浦江公共租赁住房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 201306
城市更新改造涉及大量的老建筑保留、保护问题,历史保护老建筑大多未设置桩基与地下室,紧邻老建筑的新建工程,特别是深基坑施工,若未采取专项研究与措施,很可能将对老建筑产生较大的位移与变形,甚至是损毁与倒塌。如何在基坑施工中将对保留建筑的影响减少到最小,是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1-4]。
图1 项目与保留建筑平面示意
1 项目概况
1.1 工程概况
上海黄浦江沿岸某地块项目工程基坑平面形状大致呈L形,东西向最长132.7 m,南北向最宽68.1 m,基坑总面积6 300 m2,基坑周长379 m。紧邻基坑边有2栋建成超过100年的保留建筑。该建筑为砖木结构,无桩基、地下室,且年久失修,施工保护难度很大(图1)。
场地内地面绝对高程为+5.50 m,场地整平绝对高程+5.00 m,即相对标高-0.50 m;基坑普遍开挖深度为-11.45~11.05 m;局部深坑-14.45 m。地下2层,南侧相邻场地内保留建筑范围为安全等级二级,基坑环境保护等级二级。
基坑围护形式:三轴止水帷幕+钻孔灌注桩围护+三轴搅拌桩裙边加固+坑内高压旋喷桩加固。支撑形式为钢筋混凝土2道支撑。竖向支撑采用型钢格构柱+型钢剪刀撑,基坑降水采用深井真空管,底板垫层厚度150 mm。
1.2 老建筑及周边环境概况
1)基坑东侧。基坑开挖边线与该侧用地红线最小净距5.56 m。红线外侧为新建的小区,基坑开挖边线与小区1幢2层的商业建筑物最小净距8.23 m。
2)场地南侧。南侧靠东,基坑开挖边线与该侧用地红线最小净距4.70 m,红线外侧为新建小区建筑物,基坑开挖边线与小区1幢6层的住宅建筑物最小净距15.20 m。南侧中部及靠西,红线内为2栋老旧别墅形式的2层建筑(图2),基坑开挖边线与2幢建筑物最小净距分别为4.21 m及4.53 m。2幢保护老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历史100年,基础为浅基础砖基,埋深约2.5 m。
图2 保留建筑外立面
3)场地西侧。西侧靠南,基坑开挖边线与该侧用地红线最小净距4.17 m。红线外侧为1栋老旧别墅形式的2层建筑物,基坑开挖边线与该幢建筑物最小净距为18.30 m。
4)场地北侧。北侧为滨江大道,基坑开挖边线与该侧用地红线最小净距2.28 m。道路北侧为2幢圆柱连体形状的工业建筑。
2 方案实施
2.1 基坑围护优化及施工技术
本工程基坑施工有别于其他常规深基坑的施工工况,南侧有2栋需保护的老建筑,且老建筑结构形式的安全性较差,因此围护设计在细节上做了部分的深化与调整。除了常规的止水帷幕+围护桩+裙边加固+坑内加固外,还增加了1排隔离桩,同时对止水帷幕与围护桩之间、PHC桩与裙边加固之间的缝隙采用压密注浆的方式进行加固。
2.1.1 基坑围护设计深化
本工程围护设计充分考虑基坑自身的安全、稳定,同时兼顾南侧2栋保护老建筑的需要,在基坑围护外侧与老建筑基础之间增设1排隔离桩。为尽量减少老建筑的结构变形位移,在帷幕与围护桩之间、工程桩与裙边加固之间增设注浆工序。本工程老建筑处围护体系依次为:φ600 mm钻孔隔离桩+φ850 mm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压密注浆(缝隙)+φ1 000 mm钻孔桩围护+PHC工程桩+压密注浆(缝隙)+φ850 mm三轴搅拌桩裙边加固+φ800 mm高压旋喷桩坑底加固(图3)。同时,在保留建筑转角部位局部增设1排三轴止水帷幕。
图3 保护老建筑侧围护剖面
2.1.2 基坑围护施工
在基坑围护工程施工前,沿基坑线内侧浇筑一条厚200 mm、宽8 m的道路,方便施工机械行走。基坑围护采用钻孔灌注桩,其中围护桩外侧增加1排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两者间的空隙用压密注浆填充。基坑南北两侧近基坑处采取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坑内加固。
基坑内采取高压旋喷桩进行加固。邻近保护老建筑一侧加设1排隔离桩。安排1台三轴搅拌桩机进行搅拌桩施工,4台钻孔灌注桩机进行钻孔围护桩施工(以及立柱桩),1台高压旋喷桩机进行土体加固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基坑设计要求,确保围护结构的施工质量与基坑安全。本工程施工顺序依次为:三轴水泥土搅拌桩→钻孔灌注围护桩→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加固→钻孔灌注隔离桩→立柱桩→高压旋喷桩坑内加固→压密注浆。
2.2 土方分层分块开挖施工
土方的开挖直接关系到基坑变形的大小与稳定,主要涉及的问题是时间的控制与现场施工的安排。土方的分块开挖与支撑施工对围护变形的控制至关重要,同时直接影响老建筑的保护效果。本工程土方主要采取盆式开挖的思路,即周边对称挖土形成对撑的形式。
2.2.1 挖土、支撑施工流程
在围护工程施工结束后,开挖首层土方,施工第1道混凝土围檩、栈桥及支撑;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开挖第2层土方;第2层土方开挖后,及时跟进施工第2道混凝土围檩及支撑;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开挖第3层土方;第3层土方开挖后,及时跟进施工垫层、底板、传力带。
2.2.2 挖土、支撑施工工艺
第1层土方开挖及支撑施工:第1层土方开挖总量为12 017 m3,开挖标高-2.45~-0.50 m,挖深1.95 m;第1层土方开挖顺序结合围护设计要求,先形成南北向对撑,再由东向西推进。
第2层土方开挖及垫层施工:第2层土方开挖总量为30 815 m3,开挖标高-7.45~-2.45 m,挖深5.00 m;第2层土方开挖顺序按围护设计要求,土方开挖分块与顺序同第1层土方。
第3层土方开挖及垫层施工:第3层土方开挖量22 186 m3,开挖标高-11.05~-7.45 m,局部落深-11.95~-11.25 m。第3层土方开挖时以施工后浇带为界,先形成南北向对撑,再由东向西推进。开挖一区后开挖二区,最后开挖三区。
2.3 紧邻保护老建筑的深基坑支撑拆除
支撑拆除的方式有多种。本工程因周边环境要求,主要采取切割及机械拆除的方式。在围檩与支撑部位、紧邻保护老建筑区域采取切割的方式,在格构与支撑部位采取机械拆除的方式。每道支撑均须在下层结构(底板)施工完毕并达到80%的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钢筋混凝土支撑拆除时要求分块、间隔进行。
本工程基坑支撑主要采用机械拆除与切割拆除相结合的方式。在保护老建筑敏感区域采用切割方式,在环境保护次要区域采用镐头机拆除方式。
2.4 紧邻保护老建筑的基坑同步监测
在整个工程基坑施工过程中,严格对基坑变形进行观测。由本工程保留建筑的垂直变形数据可以看出,在6个月的基坑施工过程中,保留建筑的垂直变形基本控制在10 mm之内,仅有部分点的垂直变形超过20 mm,未对2栋保留建筑的主体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3 结语
经实施,本工程较好地确保了地块南侧2栋保留建筑的结构安全。主要经验总结如下:
1)通过前期的精心策划,从基坑围护设计源头开始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细节的把握与考量,使得基坑围护本身适用于本工程的施工。
2)通过合理优化土方开挖顺序与分块,较好地控制了基坑的变形,间接控制了保护老建筑的变形;在基坑回筑阶段支撑拆除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即在敏感地区采取静力切割的方式,在非敏感区域采取传统的机械拆除,既考虑成本与进度的因素,又兼顾了基坑变形的因素。
3)在基坑施工全过程中采用跟踪监测技术,及时为基坑施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