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的转译和表达

2020-11-10欣,汪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借景造园景色

杨 欣,汪 天

(1.扬州大学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江苏 扬州225000;2.安徽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安徽 合肥230000)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从西周时的囿、圃、园开始,囿即围猎野兽的地方,圃即种植蔬菜的场地,园即种植瓜果的场所,到秦朝时的以天上星宿为创作蓝本的上林苑[1]。西汉朝时创造的开一池三山先河的建章宫,东汉时的私家庭院梁园。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隐逸思想发展,竹林七贤,白莲社等隐士集团闻名于世。这个时期是园林的一个转折期,人们不再畏惧自然,而是转而融入自然,寄情山水。许多文人参与造园活动中来,文人园林开始出现。隋唐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皇家园林开始展现出恢弘的气派,出现了例如华清宫,九成宫等气势磅礴的皇家园林。大内御园,行宫御园,离宫御园3种类别的园林已成基本格局。私家园林的艺术性开始升华,以诗入园,以画成景,公共园林也更多地见于文献的记载[2]。到宋代,中国古典园林开始趋于成熟,宋徽宗创造艮岳,其驻山,理水,置石都别具特色。萌芽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园林开始成为巨大的主流影响力,其简远,舒朗,雅致,天然的景观特征深深影响着后世的造园手法。到了元、明、清初,它承接了两宋时期的余韵而有所发展,同时也有所变化。类似于在江南地区出现的一大批造园家以及文人画作对于造园的影响。公共园林也开始普遍出现。到了清中叶和清末时期,北方的皇家园林和南方的私家园林发展成为两个高峰,乾、嘉时期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繁荣的最后一个时期[2]。北方的离宫御园,江南的宅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总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大体系。它们都是封建农业经济、封建政治集权的产物[1]。其次,中国古典园林也是封建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受到其他封建文化形态的影响。“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道家的神仙思想是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向自然式发展的主要因素[3]。

2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2.1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由自然中获得灵感。在风景园林的造园实践中,自觉的追求阴阳之对立统一而回归和谐的辩证关系[4]。但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并非是简单的模拟自然,而是对自然的升华和提炼,它通过有意识的加工,调整,再创作,造出一个精炼的,概括典型化的自然。例如北方皇家园林颐和园,它通过缩移模拟江南风景园林的格调而在北方大地上展现出来,使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2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

中国古典园林不似西方园林对建筑和风景园林关系的处理。要么建筑处于主导地位,支配一切,要么建筑和造园要素相分离,互相退避三舍[5]。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建筑不论数量多少,形式如何,都力求与自然景观做到和谐一致。与山、水、花、木等造园要素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2.3 诗画的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与“沧浪”之说暗合[6]。

2.4 意境的含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官能的感受或者借助于文字、古人的文学创作、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信号的感受,而且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叮咚,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柳浪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味”人景,以“声”人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此处意境的浓郁蕴藉了[7]。

3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3.1 框景

框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一种造景手法,它通过利用门洞、窗洞、假山石、柱廊等将景色成画,给人带来优美的如画中的景色[10]。框景可以通过展示在另外一部分的景色,给人一种新奇感,从而实现景观的渗透。另外,框景还可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空间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借鉴,可以丰富景观的内涵。江南的私家园林中框景手法随处可见[11]。

3.2 借景

借景是在视力范围之内,将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中的手法。借景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8]。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其方法通常有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借虚景等。无锡寄畅园就是很好的借景的例子,它的原址选择十分巧妙,能够充分收摄院外的景色,使得视野能够最大限度的延伸到园外。从池东岸若干散置的建筑向西望去,透过水池及西岸的大假山上的蓊郁林木远借惠山优美山形之景,构成远,中,近3个层次的景深。若从池西岸及北岸的嘉树堂一带向东南望去,锡山及其顶上的龙光塔均被借入园内,衬托这进出的邻水廊子和亭榭,则又是一副以建筑物为主景的天然山水画卷[9]。如图1 所示为无锡寄畅园,借龙光塔之景。

图1 无锡寄畅园

3.3 障景

障景是指在园林创作中,利用一定的手法使视线得不到延伸,从而引导空间游线,达到“曲径通幽”,“园林深深”的意境美。障景的种类有很多,分为入口障景,端头障景和曲障[10]。入口障景是指在入口利用假山石或树丛等阻碍游人视线,等到绕过障碍物后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达到对空间的别样的感受。而端头障景是指在园林的末端,利用障碍物阻隔游人,从而达到回味悠长的效果。曲障常常利用建筑,如在庭院中,往往要经过曲折的廊院来到院子中[11]。障景的材料有很多,通常使用的有假山、影壁、树丛、树木、雕塑、绿篱等[14]。图2所示为江南园林中常用的障景方式。

图2 江南园林中的障景

3.4 移景

移景是指将别的园林中的景色借鉴模仿到所要建造的园子中,从而达到缩移模拟的效果。例如清中叶清末的北方皇家园林,由于皇帝对江南风景园林的喜爱,在游览江南时便派画手将江南园林的景色一一画下,应用到北方的造园活动中来[13]。颐和园便是模拟杭州西湖的处理手法。昆明湖与西湖的水域形状和水中堤岛的分布情况十分相似。颐和园内的谐趣园便是模拟寄畅园,这种将别的园林的景色模拟的手法,一方面可以使古代帝王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依旧可以观赏到江南的景色,另一方面也为造园技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14]。

3.5 小中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一直秉承着天然山水园的造园手法[14]。但由于造园的场地面积有限,真正的自然山水无法移植到整个院子中来。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便运用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通过一拳山一勺水,将自然山水的灵韵转译到场地中来。各种叠山手法的运用也是对真实山体的缩移模拟。

3.6 主景与配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广泛应用主景与配景的造园手法,主景可以是一栋建筑物,配景可以是建筑物旁的一棵树木,一丛花[15]。同时,主景也可以是园中的一个主要景点,而配景是园中的一些次要景点,作为烘托陪衬的作用,使主景的渲染力大大增强[18]。例如规模宏大的圆明园,是一种集锦式的园林做法,大园由好多个小园组成,每个小园有它的 主景和配景,同时这些小园又可以作为其他园子的配景。

4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区别

4.1 服务对象不同

受到封建小农经济和封建阶级统治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大部分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从秦朝的上林苑服务于秦始皇,到北方的皇家园林服务于当时的统治者[15]。即使是江南的私家园林也是为当时有地位的文人墨客或地主阶层服务。而现代园林则不一样,它们讲求开放性,希望创造公共空间,为大多数人而用成为它们的主要特征之一。

4.2 产生背景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一个地主小农经济,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经济状态,在政治方面,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泱泱大国的理念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产生了影响。在意识形态方面,儒、道、释三家学说成为主流,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有着深深的影响。而反观现代园林,它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环境恶化,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对城市环境有所改善的环境。现代园林的诞生对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改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3 功能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服务于少部分人,因此它的主要功能是供少部分人进行游玩观赏。《园冶》在相地篇中也提到过,园林选地不适于选择城市内,而应该选择在在城郊,那么中国古典园林对于城市的生态价值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15]。而现代园林就诞生于一个需要整治的城市环境,因此其对城市环境的生态价值不言而喻。通过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小气候,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游玩赏景的去处。

5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5.1 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的因地制宜,即是指造园时灵活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进行布局安排[16]。除了这个基本含义外,深层的意思是要根据不同的地点和环境,灵活地组织园林景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因而园林景观的营造要考虑基址现状,景点景物布置要服从整体需要,主从协调,变化统一[17]。例如南京的河西鱼嘴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位于南京河西新城南部最西端,长江、夹江和秦淮新河三水交汇处。因为形状酷似鱼嘴,所以得名为鱼嘴公园。湿地公园在规划前期是一片湿地,因此在规划时保留其湿地的特色,以抬高的木栈道为交通链接,尽量少的减少对于原本环境的破环。种植大量的芦竹,白茅等耐水的植物。同时保留原有工业区的遗址,形成与湿地区完全不一样的景观效果。场地内雕塑也以铁艺打造,烘托工业区的氛围。

5.2 巧于因借,精于体宜

“巧于因借,精于体宜”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计成在《园冶》中论述过“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进一步解释道“借者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钳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盯瞳,尽为烟景,斯所谓得体者也。”[17]中国古典园林中,通过借景,可以将园林景致扩大化,把外在的景色融入到园中。同时,借景可以使园内景色融于园外景色,使整个园子的自然风趣增加。中国古典园林中由于借景而出名的园林非常多,特别是自然山水园林,上文提到的寄畅园就是一例。

猜你喜欢

借景造园景色
《海那边的景色》
咦,春天!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壹 造园·纳瑞集祥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理法分析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
借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