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P 视角的徐州市众创空间发展可行路径研究
2020-11-10□史伟徐燕卢宾
□史 伟 徐 燕 卢 宾
众创空间概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形成,并且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众创空间概念被引入中国,越来越成为政府关注和民众关心的热门话题。伴随着“双创”浪潮,众创空间规模化快速增长,俨然成为一种服务产业。自2015 年开始,徐州市成立的众创空间逐年增加,但也面临着某种程度的“冷热不均”、个别优势特色不明显、相关盈利模式不持续等问题,部分众创空间陆续停营。本文将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 范式从市场结构、孵化行为、孵化绩效三个维度对徐州市众创空间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众创空间未来发展可行路径进行探究。
市场结构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主要描述指标有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对于众创空间的市场结构,我们主要从市场规模、区域集中度、进入和退出壁垒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供的服务差异化内容将并入孵化服务模块进行分析。
(一)市场规模
2015 年1 月,“众创空间”的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出现,紧接着国务院、江苏省、徐州市等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的意见、政策。2016 年1 月,徐州市国家高新区大学创业园众创空间、矿大科技园众创空间、永嘉科技园众创空间首批被确认省级众创空间备案,自此徐州市众创空间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18 年底,徐州市省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数量达到85 家,占江苏省11.39%,较2017 年提高3.15 个百分点;2016-2018 年成立的众创空间占现有众创空间总数的58.82%;提供的场地面积超过38 万平方米,年度总收入达4.45 亿元。经过四年的快速发展,众创空间在徐州遍地开花,数量和规模都大幅增长。
图1 2015-2018年徐州市省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数量(家)
(二)区域集中度
对于产业集中度分析,较常用的有贝恩分类法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但因部分数据难以获取,故本部分仅对徐州市各县(市)区众创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由图2 可知,徐州市众创空间主要集中在邳州市、新沂市和泉山区,这3 个县(市)区占据了全市众创空间的49.41%;而经开区、睢宁县和贾汪区众创空间较少,经开区仅有1 家。徐州市众创空间区域集中度过高,各地区发展不均匀,需要继续宣传推广,借助众创空间的科技拉动作用,促进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2 2018年徐州市各县(市)区省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分布情况
(三)进入和退出壁垒
从目前公布的众创空间进入和退出条件来看,进出壁垒较低,但是对于备案众创空间的申报要求相对较高,如2019 年徐州市出台的《徐州市众创空间备案与管理办法》(试行)对申请市级众创空间备案除了场地面积规定外,对于服务创业团队及企业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入驻创业团队每年注册成为新企业数不低于5 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不低于3 家),具备为入驻创业团队和企业提供融资功能,设立或签约合作设立面向创业团队和企业的创业种子资金或投资基金额度不低于200 万元,实际投资项目1 个以上。众创空间进入和退出壁垒不高,可能导致入驻团队和企业质量不高,甚至个别众创空间入驻的是成熟期企业,占用孵化资源,导致众创空间孵化效率整体不高。
此外,徐州市也加强对众创空间的考核。考核可以督促众创空间,并根据考核结果提供资助奖励,但目前不少众创空间运行需要完成一些硬指标,有的众创空间过于追求量化指标,而忽略了本身特色优势的利用和塑造,展现了表象的繁荣、掩饰了实际进程中的一些问题,不利于长远发展。此外,如果考核体系设置不合理也会影响考核结果,导致部分“偏才”众创空间出局。
孵化行为
随着创业生态环境的日益完善,众创空间在资源配置、孵化服务水平、运营模式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孵化服务模式从最初的“二房东”1.0 模式发展到创业生态系统4.0 模式,聚焦发展特定产业,使产业链各个环节保持畅通,同时综合采用物理空间上的支持、直接投资、提供增值服务、开启国际链接等各种手段为创业团队提供扶持。由《徐州市创新创业孵化发展白皮书(2018)》分析可知,截至2018 年底,徐州市九成以上的众创空间为入驻团队和企业提供办公场地、创业投融资、创业教育培训、创业导师、技术创新、创新创业和政策落实等创业者所需的各种增值服务;近四成的众创空间提供国际合作服务;平均每家省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拥有约13名创业导师和14名服务人员;投融资转变为多种投资主体共同出资方式,社会资本是创业团队和企业获得投资的最主要渠道,占投资总额的55.74%。通过对徐州市85 家省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信息资料进一步搜集整理发现,目前大部分众创空间提供的公司注册、财务、融资、推广等软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并且大部分众创空间提供的服务内容类似,相互之间除了政策优惠,没有其他竞争优势,不利于留住团队/企业,也不利于众创空间自身长远发展。
孵化绩效
众创空间运营所产生的孵化绩效可以从创造的经济效益、培育企业、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来体现。2018 年徐州市众创空间总收入达到4.45亿元,七成以上收入来源于投资和服务,收入结构更加优化;入驻周期在1 年以下创业项目占近半数,孵化周期明显缩短,孵化能力提升;在众创空间孵化下新注册企业625 家;直接带动12311 人就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1272 件,其中发明专利486 件,占38.21%。徐州市众创空间孵化效果显著,但是从长远来看,大部分众创空间还没有形成长期循环的盈利模式,创新质量不高,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留住高端人才的创业岗位相对较少,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徐州市众创空间发展可行路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徐州市众创空间发展状况良好,数量与规模不断增长,服务内容增加,服务质量提高,孵化绩效显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功孵化培育了大量科技企业,为徐州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区域集中度过高,可持续发展与盈利模式尚未形成。下面将根据SCP 分析结果,探索徐州市众创空间未来发展可行路径。
(一)政府找准定位,深化实施“三元共治”理念
徐州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在推动众创空间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当从注重“量”的阶段向注重“质”的阶段转变,进一步理清自身职能,处理好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既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进一步强化“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元共治理念,重点做好监测、监督、引导和服务工作,主动根据形势需要转变角色定位,改革管理体制机制、完善财税政策、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明确、简化认定和考核制度,完善相关标准设定,适当降低对众创空间的备案门槛,加强通过考核后可获得的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和经费补贴。其他工作可以交给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促进众创空间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运营与孵化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纵观国内一线城市,众创空间正从“遍地开花”走向“质量提升”的阶段。徐州市也应结合自身经济、科研、资本、院校、企业等实际资源情况,综合评估可建设众创空间的数量和规模,科学把握“大与小、快与好、总量与质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确保数量和规模的基础上,优化众创空间的运营和工作流程,提高众创空间的服务质量和孵化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优化产业布局
目前徐州市大部分众创空间可以为创业团队/企业提供优质的软硬件服务,但同质化竞争较明显,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步提升,存在相互争抢资源、项目的可能性。未来徐州市众创空间的发展应结合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围绕产业链的构建打造专业化的众创空间,降低区域集中度,为供应链上的创业团队和企业提供有效交流平台,共享创业经验、技术等要素,同时助力于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
(四)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
徐州市众创空间应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性的可持续性盈利的商业模式,比如运营主体以自有场地进行载体建设并设立股权投资基金,进一步强化项目孵化服务,在减少短期资金压力的同时通过长期股权收益实现盈利。同时,还应鼓励毕业于众创空间且认同众创空间孵化发展理念的企业,在发展壮大后兴办众创空间,形成良性循环,在孵化别人的同时也成就自我,拓展上下游、打通产业链,为企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此外,徐州市的众创空间还应提高专业化运营水平,完善创业导师、专业化服务团队等一系列的资源配备,从而提高众创空间的专业化水平及竞争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