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带入:反思型教师成长思维支架

2020-11-09刘莉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

【摘要】反思型教师是教师形象演变的新趋向,其核心在于“反思性思维”的培养。以幼儿园文化生态系统构建为框架,探讨“文化带入”在教师思维塑造中的作用,并结合园本教师团队培养现状,提出反思型幼儿教师支架式成长的一种新模式与思考。

【关键词】文化;反思型教师;自主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70-0067-04

【作者简介】刘莉,南京市江宁区九龙湖幼儿园(南京,211100)园长,高级教师。

“反思型教师”源自杜威的“反思性思维”,反思性思维是可控的、连续的、有逻辑的、有目的的思维,它既是对问题和困难的思考,也包含探究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反思性思维”发展而来的“反思型教师”,要求教师既是教学实践者,也是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幼儿园要想培养反思型教师,首要任务是打破教师传统的固化思维方式,帮助教师逐步建立由内而外的一种自觉、自主、自发的思维习惯,搭建思维支架,形成“反思性思维”。

什么在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文化,文化是孕育一切的根本和土壤。文化以其无处不在的深度感染力,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行为的指向标,而行为影响到习惯、作风和性格的养成。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南京市江宁区九龙湖幼儿园为了培养反思型教师,打造相应的园所文化,以文化搭建思维支架,带动教师的思维变革与成长。

一、双层文化內涵:价值认同下的思维感染

余秋雨这样定义文化:“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我们提出“自然生存、自由生长、自主生活”的家文化和成长文化,正是对幼儿园园本文化的本质思考,也是对幼儿园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定位。在内外双层文化内涵的引领下,开启了教师价值重塑和身份重构,创建一种具备反思性思维的集体人格。

(一)温暖、有爱、有梦想的“家文化”根植于心

家是什么?家是心灵的栖息地。她不仅仅是温馨、雅致、舒适、放松的代名词,更是有温度、有爱、能激起梦想的发源地。我们在文化生态系统创设过程中,将“家”根植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让教师时时处处能体会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被发现、被欣赏。

在餐厅里,载满记忆的老摄像机开启“餐厅文化”,墙壁上是记录教师美好生活的照片,高脚餐桌、复古桌布、别致的装饰品……充满格调与温馨;在楼梯间,大幅的黑色炭笔画冲击着视觉感官,沼底站、拉普达站、稻荷前站……宫崎骏的动画世界将教师和孩子带入爱与梦想的情境;在开放式小花园,常有教师举行沙龙或带孩子进行小组活动的身影;在海马小农场,孩子和教师一起种植花草、记录生长过程,在劳动中收获快乐;在海马图书城,开放的空间、可视化标识、自由取放的书架以及柔软舒适的座椅,随时可以享受阅读的快乐;在每一个走道里,随处可见轮胎、座椅或沙发,教师可以“慢下来”“停下来”,静静思考。

“家文化”下的海马家园温暖、和谐,充满人情味和归属感。自主成长、高效工作、优雅生活成为教师日常的工作状态,也形成了我们独特的“六个一”作风: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一种快速的行动效力、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种快乐的工作氛围。

(二)自然、自由、自主的“成长文化”揉入思维

“自然生存、自由生长、自主生活”是我们的成长文化,这不仅仅是培养幼儿的目标,同时也是对于教师成长的期待。我们希望为教师创设外显的、自然的、有张力的、有吸引力的生态环境,创造更为自由的空间和氛围,鼓励教师自主参与各项活动,在园内形成一种愿意表达、敢于表达、自由表达的成长环境与空间。

我们每个年级的年级组工作室同时还是年级组家长工作室、年级组教学资源库。80平方米的区域被分成会客区、材料区和讨论区,全部由教师和孩子一起布置完成。这里是教师自由活动、自由讨论、自由思考的空间,在这里或交流碰撞,或与家长探讨,或和孩子进行小组活动,充分自主的空间给予了教师成长的自由。我们的文化创设强调教师的参与,在幼儿活动室、办公室、文化墙、大厅、走道、楼梯、户外游戏场地等,由教师成立的环创小组进行设计,充分体现园所课程理念和师幼成长过程;园刊《海马有约》、校园电视栏目《海马会客厅》也由教师自主申报项目工作组,做出反映教师真实心声、贴近教师真实生活的内容;园标L0g0、吉祥物在全园征集,由一位工作刚满3年的年轻教师亲手设计出可爱的小海马L0g0与4个吉祥物。

我们将“自然、自由、自主”的理念融入显性的文化特质和隐性的文化内涵中,构建一个对教师和幼儿全开放的文化生态系统,让教师全方位参与其中,在教师心中播下一颗“成长”的种子,让教师在幼儿园中不断成长。

二、多重角色定位:共生共赢下的身份重构

反思型教师的深度转变离不开集体的支持,集体的成长又依托于园本文化这一块有内涵、有营养的土壤。在我们的家文化和成长文化的影响下,教师产生思维上的变化,树立了全新的成长意识,并在亲密友爱、信任互助及鼓励支持的集体中成长,形成新的身份认知,收获丰富的成长喜悦。

(一)命运共同体——能信赖、共成长的“家人”

在我们的文化理念下,教师首先是“家人”,这是对于幼儿园“家文化”的一种延伸。何谓家人?一方面,家人是亲密无间的相处对象,是目标一致、同进同退的命运共同体,是互相信赖、共同成长的人生伙伴;另一方面,家人意味着对于“家”的认同,教师之间成为“家人”,同时也意味着有了“以园为家”的价值认同。

我们打造关注教师心灵成长的特色栏目《海马会客厅》,关心教师的真实生活,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倾听教师的职业心声。栏目每个学期开展4~5期,每期精选一个主题。教师相聚在一起,聊一聊“信仰”,谈一谈“初心”,回忆“昨天、今天、明天”,绽放最美的“花样年华”……这是每一位“家人”情绪互生、情感互动的心灵浸润场。我们成立了烘焙社、电影社、羽毛球社等7个社团,社团社长与副社长由教师根据个人特长自主申报,自主安排课程计划与活动内容,每两周的周五下午,教师聚在一起,缓解压力、舒缓心情,以优雅的姿态享受生活的美好。

(二)学习共同体——能合作、共支持的“伙伴”

我们的教师不仅是家人,也是伙伴。教师既是工作上的配合者,也是教学上的互助者,还是学习上的结伴者,是集合智慧、共思共得的支持者。在集体文化的影响下,教师改变教、学、研于一人的旧思维,构建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学习共同体”。在幼儿园课程和活动中,教师倾力合作,各司其职,保障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以幼儿小组为例,我们的幼儿小组活动打破集体教学模式,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探究性项目小组活动。每个项目小组6~8名幼儿,每天布置不同的活动内容。所有项目小组的活动都不由教师预设,而是基于在活动中对幼儿的敏锐观察生成的。这种课程架构对每个班级的3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位教师每天都需及时分享、交流幼儿小组活动的问题与进程,适时调控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提供充分支持。

(三)教研共同体——能思考、共研究的“师徒”

我们鼓励教师要互相学习,互为师徒,做思考者和研究者。没有完美的教师,但每个教师身上一定有其闪光点,教师结成“教研共同体”,互相发掘优点,分享经验,反思自身,形成良好的互助成长氛围。

师徒结对是每年教研共同体中的必备项目。年轻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想要跟随学习的师傅,师傅要有想法、有经验、有熱情并有责任心。徒弟做到“三学”:学思想、学本领、学做人;师傅做到“三带”:带师魂、带师能、带师德。师徒定期相互观摩,反思研讨,一同进步。我们的暑期经验分享会用3年时间不断完善,园长、副园长等从讲师的位子走下来,普通一线教师接过“接力棒”。例如2020年暑期,我们有29位一线教师走上讲台,最年轻的教师人职才一年多。她们展示实操、传授经验,分享自己在过去一个阶段中最富价值的教育收获和个人成长,和所有人一起共话成长。

三、“三自”自主成长:量身定制搭建思维支架

“反思型教师”的反思行为强调连续性、持久性、反复性和过程性,我们为教师量身定制了一套跟踪培养制度,以此来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定位、自主学习和自律管理,为教师搭建自主成长的思维支架。

(一)自我定位——个人五年发展规划

阶段性规划是发展的指向标,也是衡量发展进度、反思发展路线的标准。我们以个人五年发展规划来帮助教师进行反思,认识自身优势与劣势,给自己精准定位、定目标、定路径、定方法、定策略、定成长期限。

个人五年发展规划是每一位新教师的必修课,包括职业思想、专业技能、教育科研、专业进修4个方面。新教师需在师培部的指导下,客观理性分析个人的学习能力与特点,制定出一份详尽的目标明确、措施有效、可量化、可操作性强的成长计划与方案。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我们会搭建不同的发展支架。例如骨干教师想朝“市级骨干”发展,其个人规划则侧重于“教育科研”和“专业进修”,量化独立承担课题研究、讲座、公开课、论文等指标,目标分解,逐步达标;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则侧重于“职业思想”与“专业技能”发展,通过撰写观察、案例及课程故事,量化读书、观摩、教研、比赛等,建立初步稳定的职业态度与专业素养。

(二)自主学习——“三个三”跟岗培训

我们为教师量身定制符合个人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培训方案,帮助教师明确自己的成长阶段、成长任务和成长需求,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动力,调动学习和思想上的能动性,实现自主学习。

“三个三”跟岗培训包括3个月跟岗培训、暑期3天经验分享会和开学前3天实操演练。3个月跟岗培训共有10个模块,包含幼儿园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模块需要1~2周的时间开展,每周有目标、有记录、有交流、有指导、有考核。暑期3天经验分享会由我们的教师担当“主角”,每个教师都有机会成为主讲人,自主申报分享主题,提炼总结这一年度在教学中的最大收获和闪光点。3天实操演练分教师、保育员和食堂后勤等岗位,实地考核一日活动中每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明确各岗位工作规范与标准,确保教师具备实操能力。跟踪式培训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快速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与园所文化课程理念相适宜的儿童观、教育观、活动观、评价观。

(三)自律管理——“三色果”成长手册

反思型教师的反思是有连续性的,持久的学习和探索离不开强烈的坚持和坚定的信念。我们以“三色果”成长手册为指南,帮助教师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自律管理的能力。

“三色果”成长手册包含青苹果、红苹果、金苹果成长手册,分别对应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分层定位,分层培养。不同的“苹果”有着不同的准入条件,并就教师职业道德、保教能力、教育科研、专业素养4个方面提出目标和要求。教师根据要求及自身情况,做好自我分析,以年度为期制定详尽的自我研修计划。学年结束之后,教师自我审视,并自我考核与总结;师培部组织年级组逐一考核审议,分析每位教师的成长动线,及时反馈、组织反思,调整拟定下一年度自我研修计划。

“三色果”成长手册的实质是让教师思维看得见,让成长过程看得见。依托“三色果”成长手册这个有形的媒介支架,来促成教师学习思维的转变,帮助教师养成自我管理意识,由他律走向自律。成长手册的记录是教师自我审视、自律管理的范本,亦体现了反思型教师的反思成长轨迹。

反思型教师的成长不同于其他,“反思”的方方面面都蕴含着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思维”,因此反思型教师的培养重在引导,借助“文化带入”,为教师搭建成长思维支架,让教师在文化的影响下,转变思维,重构身份,形成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抱团学习的氛围,让教师充分发挥成长的“主观能动性”,在反思型教师的成长道路上走得稳定而深入。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