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多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2020-11-09成冬梅

关键词:弘扬培育

Abstract: Entering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continuous diversification of interest subjects and interests, the great creation, struggle, unity and dream spirit nurtured,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in its long-term struggle faces some challenges: the values guiding the national spirit are distorted, the Chinese 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spirit is impacted, and people'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re gradually weaken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versified interest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mo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t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guide, vigorously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and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Diversification of Interests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Promotion  Cultivation

摘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利益主体和主体利益的不断多元化,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面临一些挑战:引领民族精神前进方向的价值观出现扭曲,作为民族精神根基的中华文化遭遇冲击,人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逐渐淡化。利益多元化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利益多元化  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 培育

作者简介:成冬梅(1995—),女,云南昭通人,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内涵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鼓舞中国走向國际舞台的内驱动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谓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是华夏子孙“辛勤劳作,发明创造”的精神。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创新成果在中华文化的孕育中产生。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经典文化的集中代表,四大发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创造,文化遗存是我们辉煌历史的见证。“伟大奋斗”精神是“革故鼎新、发奋图强”的精神。祖国的大好河山、广袤良田皆源于中国人民的奋斗,为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奋斗必须以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为依托,56个民族共有的这种自信和认同感鼓舞中华儿女创造诸多历史成就。“伟大团结”精神是“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中华儿女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清晰的国家意识向世界展示了民族的团结与强大。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同心戮力,以极强的凝聚力加快了中国发展的进程。“伟大梦想”精神是“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的精神,“中国梦”是伟大民族精神的聚焦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要求为这一梦想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培育和践行这一价值观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内涵

在国家平稳推进各项事业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这一概念不仅强调国家经济实力的强,更强调国民精神力量的强。当前,不仅要通过广大群众的创新性实践打牢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人们必胜的信心、激励人们昂扬的斗志。为此,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广泛开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不仅加深了公民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要义的理解,而且为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武器,既有利于增强全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有利于增强中华儿女对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社主义道路、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新时代,我们要把握好时代的脉搏,不断丰富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首先,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要保持全民族的创新创业活力,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国家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推进三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其次,改革、发展、稳定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生生不息的三个重要支点,中华儿女要勇于奋斗,要用自我革命的气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再次,团结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品质,我们要在社会主义的沃土上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国际上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培养公民的共同体意识。最后,“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长久以来努力拼搏的动力,新时代我们要勇担大任,要以吃苦耐劳的精神、脚踏实地的行动将十九大勾勒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三)利益多元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逻辑

首先,多元化的利益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多元化的利益是社会当中个体联系与交流的纽带与桥梁,个体思想的形成决不能摒弃多元化的利益,“‘思想一旦脱离‘利益这个基础,就会使自己出丑。”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本民族的观念上层建筑,脱离了利益这个经济基础,同样也会使自己出丑。人能创造自己的历史,也能创造本民族的历史,但创造本民族的历史,创造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必须以一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为依托,必须以多元化的物质利益交换和获取为前提。其次,中华民族精神是人们追求多元利益的道德准则。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由于人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而人通过劳动实践所收获的劳动成果又是极其有限的,就形成了人的欲望无限扩张和欲望对象不能满足其需求之间的矛盾。利益市场下,身处这一矛盾中的个体为了达到预想的目的,所萌发的利益动机、进行的利益活动、建立的利益关系就会违背社会伦理规则。此时除去法律的强制性可以保证人们获取的利益合法正当以外,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仍是人们追求利益的道德指引。再次,利益多元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统一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历史的、向前发展的,主体利益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也跟着不断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实践的各方面是不同的,因此主体的需求以及中华民族精神在本民族意识形态中的发展水平也会不同。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实践是获取利益的必由之路,要将中华民族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实际的利益,必须通过实践。

二、利益多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利益多元化动摇主流价值观

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都是该国公民行为活动的价值引领,为民族精神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获利主体和主体获取的利益比较单一,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很少有利益的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劳动产品极大丰富,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利益主体逐渐分化。利益主体的分化使得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变得更加多元化,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符合于自身利益的非主流价值观。两种价值观发生碰撞之后,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航向就会发生偏移,内部所包含的积极要素必定遭受吞噬。从古至今,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一直是大众所公认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了一定的维护,这在反应中国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滋生了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这些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日益显现,污染了社会的风气,影响了社会当中意志薄弱、中华民族感不强的群体,歪曲了他们的主流价值观。当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了价值框架,但在利益动机的刺激之下,人们为获取利益所采取的行动仍会违背社会主流风尚。尤其是在边疆地区,由于受地域环境、民风民俗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多数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都不高,在各方面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之下,各种民族矛盾和摩擦日益增多,极端民族主义开始出现,破坏民族团结的活动时有发生。这种民族分裂心理和民族分裂活动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群众的认知结构,冲击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二)利益多元化弱化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是中华民族精神存在的前提,失去这一前提,真正的中华民族精神就难以存在。利益多元化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经济上,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使得中国的国家利益多元化,与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加速中国经济前进步伐的同时也弱化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一部分群体往往把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完全归功于经济全球化,盲目崇拜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先进生产力,盲目抬高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地位,不能理性的看待中西方之间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忽视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忽视前进道路上本国人民所发挥的创造力,忽视我们所拥有的自强不息和团结奋斗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上,一些发达国家总是受“文化中心论”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活动,他们往往通过文化产品的传输以及文化内容的控制来主宰别国的意识形态,同化别国的文化。许多群体接触到具有西方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后,对西方文化过分的吹捧而冷落本土文化,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自然弱化。中华民族认同感方面,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待提高。据中央民族大学苏发详教授对西藏地区汉、藏族居民的调查显示:汉族居民中,73.7%的居民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华民族而感到非常自豪,仅有0.7%的居民选择了没想过。藏族居民中,71.9%的居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感到非常自豪,仅有2.6%的居民选择了“没想过”。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多数群众对自己中华民族的身份是认可的,但仍有少部分群众认可度比较低。究其原因仍是利益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各地建设力度加大,民族政策不断完善和调整,区域居民获益较多,中华民族认同感自然比较高。但少数群众由于受多元化利益的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感自然比较低。

(三)利益多元化模糊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国家属性,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社会信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对祖国感情的深浅是判断公民是否真正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试金石。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团结全体人民,不断创造,不断奋斗,为的就是实现民族振兴、祖国富强。利益多元化背景下,利益需求的增多导致群体对诸如中国梦一类的伟大事业贡献度不够,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不多,造成了国家意识的减弱。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群体的国家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但随着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以及主体需求的不断增多,小部分群体的爱国情感仍保持在过去,爱国行动并没有落到实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相应的责任担当还有待提高。如,一部分学者在国家的帮助之下到外国深造,外国求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学业有成之后,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过着更加富足的生活,会出现申请外国国籍,留在外国发展,不回国的现象。可见人们的国家意识是随着利益动机、利益内容的多元化而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再如,为了营造和平良好的国内环境,我国实行的是“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把港澳的发展纳入到国家的发展之中,最大限度的维护了香港、台湾人民的利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样良好的制度体系下,台独、港独势力仍然存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仍与利益有关。由于西方国家的干预,一些分裂势力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间歇性的制造一些分裂活动,散播一些诋毁祖国的谣言,以此来淡化民众的祖国意识,阻碍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四)利益多元化冲击中华文化

利益多元化使中华民族精神受到冲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思想方面的精髓和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利益多元化也冲击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道德层面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君子文化、尚贤文化、仁义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利益多元化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兴起,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就会完全抛弃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形成错误的利益观,做出违背道德的错误选择,由此毁坏整个社会和睦相处,友善交往的伦理氛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还包括新时代人们理性的伦理道德思想,是新时代精神文明的重要来源,是新型智库的主要存储元素。由于利益因素的导入,许多利益主体价值观出现扭曲,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兴旺呈现出冷漠态度,过多的注重个人得失,忽视集体利益的存在。尤其是在日常经济压力下,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是普通群体的主要目标。如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比较落后,在重农轻商的理念之下,许多人利己思想比较多,中华民族意识比较少。特别是少数民族自治区,长期封闭式的生产方式形成了极大的“时代差”,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以家庭和血缘为中心,维护本土民族利益以及维护个体利益的价值观念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抛开经济利益,人们对权力、名望等隐形利益的追求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利益主体往往在意识形态中模糊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从而动摇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根基。

三、利益多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探索

(一)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首先,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望的提高,我们应逐步解决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一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生产力这个主导因素上下功夫,坚持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的原理,坚持生产力为人民创造利益的要求,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夯实群众的物质基础;二是要明白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同以前相比,有极大的不同。在当前所拥有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之上,我们的关注点要放在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上。西部边境地区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典型区,一方面要加大扶贫的力度,以精准扶贫作为利益共享的一种方式培养全民族的创新创业精神、团结奋斗精神;另一方面要以“造血式”扶贫发挥边疆民族地区的优势,坚持在国家帮扶和民族自立的良好状态下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必要的帮助。其次,有效地调节好社会中的利益分配,监管好市场主体的利益行为,协调好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端正市场主体利益动机,是确保伟大民族精神存在和发展拥有良好社会环境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应把握总体的利益格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具体来说,就是分配过程中既要注重效率又要兼顾公平,既要保证人民群众个体正当利益得以实现,又要惩治非法利益,兼顾集体利益。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前进道路上的科学指南。首先,马克思曾指出:“只有伟大的英勇的自我牺牲精神才能拯救民族,只有牺牲市民社会的一切利益,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为一种罪行受到惩罚的基础上,人民才能得到更多的自由和权利。”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告诉我们,任何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应当受到惩罚,任何私利的存在都会影响市民社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当个体的利益动机符合于社会大众的总体利益动机时,民族才能得以存在,民族精神才能生生不息。其次,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斗争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存在剥削,存在私有制,因此代表的是少数人的利益或维护的是少数人的利益,共产主义社会将消除剥削,消灭私有制,因此代表的是绝大数人的利益或维护的是绝大数人的利益。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是高度协调的,人们精神境界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族精神也将得到极大的发展。但在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社会实现之前,要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积累一定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初级的社会形态中,由于强制性的分工仍然存在,因此应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同时,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不发达、文化落后的情况之下发展起来的,如今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导致利益冲突的社会分工还没有被消除。因此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要从实际出发,要从当前的國情出发,在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不仅要强调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还要承认各种利益冲突的存在。

(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是中华文化精神方面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是在中国古代“义利”观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义利”观主要以儒家为代表。面对义利,孔子主张“重义轻利,义以为上”,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指出,人们对于利益之事,都有渴求之心,但在与道德相矛盾时,应用“君子”的品格来避免贪财图利。孟子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人的本性要求人们在利益世界中保持“义”的品行,强调“义”是个人行为和处事的准则,即使是在生死抉择时刻,也应该“舍生取义”。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不同于孔孟将“义利”对立的思想,荀子主张“利义有两,以义随利”,认为“义”和“利”都是人天生具备的品质,人们对“利”的追求无需消除,应该用“义”来引导人们合理的实现自己的“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财富观的转变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义利”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此各个领导人主张维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也强调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形成了“正确的利益观”,认为“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因此发起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将国与国之间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各参与国共同获益。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利益出发的观点很好的将利益与道义结合了起来,既显示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精神气度,又避免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出现,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也彰显了中国互利共赢的民族价值取向。

(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依据中国发展的实际进程做出的重要价值论述,是全体人民追求利益的价值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导向。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要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利益多元化背景下,我们应用它所倡导的国家情怀鼓励全体中华儿女勇担大任,千方百计的拉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设法解决区域贫富差距过大这个问题,以实际和有效的措施增强区域间的综合实力。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对边疆贫苦地区进行重点帮扶,从资金上和政策上给予帮助,以此增进边疆群众的幸福感,实现边疆人民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可。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理论,它为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了理论基础。利益市场中要始终坚持和完善各方面的社会政策,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依法维护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权益。对民族地区物质、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尊重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特有习俗和宗教信仰,防止开发过程中损害群众的利益,影响和谐的社会氛围。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敬业是利益市场下的职业精神,诚信是协调利益关系的核心,友善是利益主体人际关系的原则。利益多元化背景下,我们要注重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从实际的利益活动当中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使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把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多元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形成多方面的挑战,要正确的应对这些挑战,要促进精神文明的高度繁荣,就要引导人们理性的看待利益方面的问题,就要引导人们合理实现自身利益,不损害他人以及集体利益。新时代,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所拥有的科学利益理论中寻求指导,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明确方向,从物质生产的积累中夯实基础。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到日程上来,以此为国家各方面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82.

[4]苏发祥,包美丽,乔小河.从民族认同和民族偏见视角解读民族关系——西藏城镇居民汉藏关系分析[J].中国藏学,2019(01):64-76.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2.

[7]王毅.堅持正确义利观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N].人民日报, 2013-09-10 (01) .

[8]秦在东.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N].贵州民族报,2019-04-09(A03).

[9]吴学磊.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9,17(04):37-40.

[10]覃正爱.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探析——学习习近平关于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论述[J].湖湘论坛,2019,32(01):5-12.

[11]魏传光.利益、正当与分配正义——评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功利主义”归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72(01):177-186.

[12]李昌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基本内涵与当代意义[J].决策探索(下),2018(12):32.

[13]侯衍社.马克思利益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创新[J].新视野,2014(03):8-12.

猜你喜欢

弘扬培育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