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教育智慧培养儿童健全人格

2020-11-09左雨娇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0年8期
关键词:阿德勒自卑感有益

左雨娇

兒童的所有行为都是其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这一隐藏的背景知识,就无从理解他的行为。这种现象叫作人格的统一性,本书的第二章节主要剖析了这一理念。

人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人对事实的主观看法上。也就是说,决定我们每个人的理念和行动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和理解。不结合儿童成长的具体环境,孤立地寻找儿童某个异常行为的解决方案,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掩盖甚至加剧儿童的错误认知,造成更糟糕的结果。如果一个儿童犯错了,我们应该在理解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基础上去理解他犯错的原因,而不是仅仅看到他犯错的表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归结为自我知觉和理性的自我引导,儿童的教育也是如此,它与成年人教育的区别在于,儿童还不够成熟,难以自觉,所以对儿童的引导至关重要。

人格的构建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节点,也是他对社会做出反馈的重要依据。书籍序言部分提到,不同类型的人格会外显为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支配—统治型、索取型、回避型和对社会有益型。只有对社会有益型的人才能积极面对生活,善于合作,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阿德勒认为最合格的社会公民,而前三种生活风格的儿童都可能成为问题儿童。既然人格有所不同,且对自身与社会都有利弊之分,那么,如何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就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阿德勒认为,不同的养育风格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儿童: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发展积极的困难观,发展积极的他人观,发展积极的异性观。

二、优越感

在本书的三、四两章,阿德勒阐述了“优越感”这一心理机制。他认为,每个儿童都追求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能否用正确的方法获得,是需要成人引导的,并且会影响儿童的成长。这在教学实践中是得到了验证的,学校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放弃成为好学生的儿童,他们的外在表现多为消极、懒惰、贪玩、不求上进等。这些儿童对优越感的追求不一定比其他人少,他们只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这样的儿童也许不能在语数英的学习上有所建树,但他的才能会在其他的地方有所体现,教师可以将这些作为突破口,鼓励他在其他领域取得进步。

学生方面,因为在社会所认可的有益的活动,如学习中找不到优越感,他们就会选择逃避,有些儿童的古怪行为正是由此而来。虽然这些古怪行为不会得到教师的赞扬,但会吸引教师的注意,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其他儿童的赞赏,进而获得他所认为的优越感。所以,在这种机制的推动下,他们会不断地给他人和集体制造麻烦,从而把自己当作英雄。

阿德勒同时提到,虽然这些问题在学校浮出水面,但根源却不在学校,而在家庭。如果学校履行主动教育和矫正错误的使命,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三、自卑情结

阿德勒提出,一切在建构个体人格中采取的目标驱动活动,都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作为前提,即自卑感。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卑感。但如果这一过程没有处在良好的环境中,则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认知偏差,表现出妒忌心、攻击性等。因而,在处理儿童的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儿童去追求有益的优越感。

四、社会情感

在厘清人格统一性、优越感和自卑情结的概念后,本书七到十四章都是围绕儿童的社会情感展开的。儿童所处的外在环境以及他在这一环境中所处的位置,都是儿童人格形成并且最终走向何方的重要影响因素。书中,阿德勒以生动的事例来进行说明,这些事例常见于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成人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儿童人格在其四五岁时已经基本形成,因此,培养儿童完整人格的重点工作应在这段时间基本完成。但这并不表示过了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就没有扭转和完善人格的希望了,成人还可以努力帮助儿童重建信心,引导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懂得回顾和思考不好的方面,化失败为动力,从而更加坚定和完善自己积极正确的人格特征。

儿童和成人一样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渴望自己有价值,教师和家长对待那些在学习等社会有益活动方面难以获得优越感的儿童时,不要试图以贬低、责骂的方式来使其改变,应该温柔地帮助儿童重新树立信心。人作为社会型动物,先天具有与人沟通、交流、协作的渴望,渴望对他人和社会有价值,这是人之本性,也是儿童很多行为的核心原因。

基于以上认知,阿德勒提到,父母及教师也需要接受相关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胜任对孩子的引导工作。他说:“这本书是为家长和教师而作。他们会从书中对儿童心理生活的新的洞见中获益。社会情感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了解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仔细观察他入学时的表现。”

猜你喜欢

阿德勒自卑感有益
读书有益
把童年还给童年
让人深思的声音
自卑不可怕 自信最美
怎么做才能变得幸福?
静坐有益
把书包留在墓地
阿德勒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失意忘形
吸取书中有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