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的党性教育价值
2020-11-09仲海涛
仲海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干部,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开展党性教育的途径很多,其中依托革命历史资源是一个重要方向。东北抗联精神作为我们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东北抗联精神有助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责任感
当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广大抗联将士纷纷放弃个人利益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抗联将领勇赴国难的事迹我们都已熟知,除了这些抗联将领外,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抗联将士,他们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成为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典范。抗战时期开展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黑龙江省省长的李范五,讲述了抗联 “财主”朱守一的故事:朱守一原是奉天(今沈阳)一个罐头厂的经理,九一八事变后出于民族义愤,毅然抛开资本家的富贵生活和温暖的家庭投身抗日,而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和他接触时间不长,在一次与他交谈时,当我问到他的工厂时,他说:“真他妈后悔!我没有把它卖了,弄点钱带出来做抗日经费,今年春天我家来信说叫特务没收了,真白瞎了!”我问他:“你出来的时候,舍得把那块肉扔下吗?”他说:“国家被狗咬了,那么一小块肉算个啥?”我问他:“你当‘财主的时候天天吃香喝辣的,出来当兵打仗不觉得苦吗?”他说:“说实在的,刚刚出来住土房,打小宿,吃小米、苞米,真够呛啊!可是看着老百姓吃不上,穿不上,我又觉得没啥了,常了就过惯了。”我打趣地问他:“你不想老婆孩子吗?”他讲:“说实在的,哪能不想呢!不把鬼子打走,回去也过不上好日子,等把鬼子打跑了,那时回家好好团圆团圆。”1934年春,党派老朱到密山当游击队长。端午节那天,他率部在哈达山与日军作战时,看到一个朝鲜族战士连放3枪打倒3个鬼子,老朱高兴得站起来哈哈大笑,不料这时中敌一弹,马上就不会说话了,两眼流出辞别的泪水,光荣牺牲了。
前些年有部电影《战狼2》创造了国产电影的票房纪录,这部电影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点燃了广大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但大家看《战狼2》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只是一时的感性冲动,真正平静下来让我们作出理性抉择时,不是每个人都能甘愿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的。就现实看,为了个人利益无视甚至肆意践踏国家利益的党员干部也确有人在。因此,当前很有必要用东北抗联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使党员干部树立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责任感,这也是党性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东北抗联精神有助于教育引導党员干部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东北抗联斗争时间之漫长,自然环境之恶劣,后期给养之匮乏,敌我力量之悬殊,长期孤悬敌后之苦闷,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著名抗联将领冯仲云就曾用“巨艰万难”四个字来形容抗联的艰苦。在这里我们把抗联的艰苦概括为:自然环境之苦、后勤给养之苦、情感心理之苦。首先是自然环境之苦。据抗联老战士单立志回忆:在1939年那一年,我一个冬天都没有棉衣穿。晚上睡觉时,在大雪堆里挖个坑,架上松木烧,每天就靠烤火活着。向火的一面烤热了,背火的一面早冻透了,就来回翻着面地烤。在长期的严寒摧残下,一大部分年纪稍大的战友都被冻死饿死了。人是先从脚往上冻,最后脑袋都冻坏了,走着走着抱着树就痴呆了,还有知觉的人让我们给他一枪,可是谁能忍心给他一枪呢,只能活生生地看他冻死……李兆麟将军就曾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来形容抗联的艰苦,但在抗联最艰苦的时候,因为担心会被敌人发现,连火都不能烤,只能靠着大树睡觉,每次睡眠不能超过30分钟,否则睡熟了就有冻死的可能。其次是后勤给养之苦。据抗联将领周保中回忆:在一次战斗转移中,十几个重伤员实在无法行动,他们怕连累部队,便主动要求留下。我实在拗不过他们,便找了一个山洞,留下一些粮食和一名炊事员、一名卫生员看护他们,等部队回来时再接他们。谁知因为情况恶化,部队未能按时去接,日后找到时只见留下的伤员一个个都饿死了。有的躺在铺上,有的死在锅台上,锅里粒米无存,只有一锅黑糊糊的稀汤。炊事员倒在山洞附近的水沟里,扁担和水桶都在身边,显然是因为体力不支倒下就起不来了。最后是情感心理之苦。据李兆麟将军夫人金伯文回忆:当时粮食不足,大人没有东西吃,哪里来的奶水喂孩子,所以只好凑着火堆旁,用茶缸化雪水,把留给孩子的炒面热点糊糊,常常是因为天气寒冷,靠火的一面烧煳了,而另一面却还是生的,就这样把烧好的糊糊一口一口地喂给孩子吃,孩子吃后常常胀肚,可是没办法……孩子不懂事,总是不管有没有敌情,说哭就哭。每当这时,同志们都很紧张。为了不暴露目标,我时常往孩子嘴里抹上点鸦片,好让孩子迷迷糊糊地睡觉。通过经历过抗联人士的回忆,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东北抗联的艰苦。当前,我省新一轮振兴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很有必要继承和弘扬东北抗联这种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这是弘扬抗联精神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现实指向。
三、东北抗精神有助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
东北抗联坚定的信仰信念不仅体现在抗联将领身上,也体现在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姓名的普通战士身上。曾任抗联六军十二团政治部主任的王钧讲述了朱连长送信的故事:1939年10月下旬,抗联六军十二团派一名朱姓连长和一个班长马万海去给李兆麟送一封重要的信。两个人接到任务后日夜行军,在距离目的地仅20华里的一个煤窑,疲惫至极的两人决定烤火稍事休息。烤火时由于疲乏到极点睡着了。结果一氧化碳中毒两人被熏昏迷,马万海当时被烧死,朱连长由于睡在窑口才幸免,但醒来后发现双脚掌已被烧掉。朱连长本想自杀,但想到自己的任务,便强忍伤痛向目的地爬去。血把他的衣服和肉粘在一起,动一下就像刀刮一样疼痛,加上雨水浸泡更是疼痛难忍,朱连长几次昏厥过去,但醒来后仍咬着牙,爬两步停一停。他脑袋昏昏沉沉,嘴唇干裂,身上发着高烧,实在爬不动就滚。20华里的路程,本来不到一小时就可以走到,可他却爬了两个昼夜。最后把信送到时,说完遇难的经过后,最后说了一句“我完成任务了”,就咽气了。
朱连长牺牲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后人只知道他姓朱,他就是一名普通的抗联战士。他的事迹也充分彰显了东北抗联群体矢志不渝、抗战到底的理想信念。东北抗联坚定的信仰信念,在“信不信”“做不做”“做多久”三个层次,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生动、令人信服的历史教材。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