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成本管理对国有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0-11-09胡春霞
胡春霞
摘要:各大企业随着时代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有必要重视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工作和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帮助企业进行全新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进而促进本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和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最终使企业的发展更加全面,当然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因而,对国有企业发展在战略成本管理的积极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价值。本篇文章主要研究两种不同成本管理的差异性以及积极作用实现的表现和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发展;战略成本管理;积极作用
引言
目前市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有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应当重视的问题。加强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实现利润和价值最大化,优化成本结构,降低成本,通过成本优势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国有企业控制管理成本方式有多种,但是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战略成本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企业基于战略角度展开成本管控,实现战略成本管理,能够使企业顺应时代发展,促进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一、两种不同成本管理的差异性研究
差异性的研究主体是传统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这两种不同的成本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一是目标差异。尽可能降低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传统成本管理的目标。而全过程性、全方位性以及全面性则是战略成本管理这种现代化成本管理模式所具有的特点和要求;二是对象差异。一般来讲应变环境的能力是传统成本管理所缺乏的,且其也不重视对成本管理风险的重要影响。而现代化的战略成本管理则非常重视做好分析行业、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这三方面价值链的工作,并在与市场环境相结合的基础上,完成从成本动因角度出发的成本管理考察工作;三是方法差异。从材料成本对象、人工成本对象以及制造费用成本对象这三方面出发,完成成本的平均分配工作的传统战略管理,一定会出现成本分配方面的偏差问题;而现代化的战略成本管理则以全面质量管理法和成本、目标成本法等方法为依托,得以实现扩展产品范围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目标;四是指导思想差异。基础为已形成成本的传统成本管理,其成本核算工作一般在事后进行,可以归属为静态成本管理的范畴,这一方法不但被动而且太过迟滞落后。而从源头上实现成本发生控制的现代化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绝对成本竞争优势的保持[1]。
二、积极作用实现的表现和策略研究
(一)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与竞争的能力大幅度提升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特别是近二十年间,企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于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趋势的需要这一目的,战略成本管理随之产生。在竞争中决定企业产品或者劳务的份额取得量和占有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成本,而对竞争成本产生影响的早已由传统经营成本转变为战略成本。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提出了一种战略分析方法:第一步对本企业生产产品所处市场生命周期和占有市场份额等进行分析,第二步完成采取战略制定。产品不同,相应的所采取的市场战略也就不同,取胜的关键是产品差异战略(处在成本差距难以拉开的状况下生产出的产品与对手相比较而言更加优质和独特,通过差异的显示,从而吸引和留住更多顾客)和成本领先战略(处在产品质量与性能难以拉开的情况下,通过大幅度降低成本和售价的措施使本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企业如果采取第一种战略方式,则可通过提升客户对品牌忠诚度的培养力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优化产品设计等方法达成;而选择第二种战略方式则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学习曲线效应并充分利用、提升成本控制的力度等方法达成[2]。
(二)企业经营管理的状况大幅度改善与强化
战略管理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特别是理论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有很多著作的出版和研究文章的发表。在实际实践方面很多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早已有战略研究机构,比如战略研究部门、研究开发部门等。但是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多数企业在实际运用中存在重经营战略管理而轻战略成本管理的情况。企业只有做好战略成本管理的引进与运用工作,才能使本企业的管理系统变得更加完善,取得更佳的工作成果。比如,一些企业基于战略成本管理,开展重组几家劣势企业的业务,最终将整体效应彻底发挥出来。可以看出通过重组与并购业务的开展不但有助于大幅度降低单位固定费用和规模经济的实现,还有助于简化内部价值链,最终实现成本与产出效益最大化。
(三)企业成本管理的状况大幅度改善与强化
企业成本管理的状况得以大幅度改善与强化有一个必然要求就是现代化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全员性、全过程性、全环节性、全方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结合性以及经济技术结合性是现代化成本管理所具有的几大显著特点。战略成本在现代化成本管理中所占据的地位极其重要,其使局限于成本微观领域的传统成本管理的研究重心发生了转移。转移为关联生产方面、采购方面、技术方面、财务方面、竞争对手方面的成本分析等更为广阔的领域中,使企业所开展的成本预测和决策工作变得更加准确,进而使企业在经营战略的选择方面、企业发展和成本管理强化关系的处理方面也随之变得更加准确,最终有助于自身整体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3]。
(四)企业成本管理观念大范围的更新
成本的降低是传统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而最基本降低成本的手段则是节约。作为一种成本管理的手段,其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巨大,尽管如此,也不能说其是唯一一个最好的成本管理手段。同样是最大限度地,表现在成本支出方面则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而表现于使用价值获得方面则是最大限度地提升,最终使成本效益最大化,这是现代化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基于战略成本管理,对成本管理目標进行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降低成本不是没有条件和限度,在一些状况下,实施成本费用的控制很有可能出现企业所生产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的情况,随之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也会受到严重地影响。作为一个企业,假如能够拿一个不高的成本上升幅度达成更高使用价值这一目的,也是不错的选择。用相同的成本提供给顾客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的产品,抑或用不高的成本提供给顾客具有相同使用价值的产品,这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关键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国有企业来讲,不论是哪种成本战略,完全由本企业的整体经营方面与竞争方面的战略所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是成本管理的服务对象,即成本管理围绕经营管理而展开。
(五)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能力大幅度提升
企业所开展的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活动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只有处理好其与环境之间的互相促进和制约的辩证与统一的关系。而企业重视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则能在统筹兼顾的同时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不被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所迷惑,做到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分别服从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并通过努力对本企业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改变,尽可能将企业受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最终使本企业的经营方面和发展方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4]。
(六)选择合适的方法保障战略成本管理有效实施
战略成本管理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有推进作用,因此国有企业也应采取有效方式保证战略成本管理能够顺利实施。首先,前文提到战略成本管理有助于国有企业更新成本管理理念,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强化这一更新后的成本管理理念,企业从管理层人员以及企业基层员工都应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人员,要做好表率,积极转变传统成本管理理念,密切关注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以及时代发展对企业的要求,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战略成本管理。其次,人才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以国有企业在落实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对成本管理人才的培训指导,不仅要强化成本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理念,还需要提升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制定完善的考核奖惩机制,以此提升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国有企业也可引进专业的成本管理人才,通过提升薪资福利的方式为企业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最后,国有企业可以利用现代化成本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战略成本管理,国有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快速获得有效的成本管理数据信息,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成本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存储,如大数据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数据信息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企业最先获得数据信息就能快一步进入市场,占据竞争优势,而战略成本管理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以最短的时间获得并处理成本数据,将现阶段的成本数据与企业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对已有的战略成本管理计划进行调整优化,全面提升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优势。
结语
本篇文章首先从目标差异、对象差异、方法差异、指导思想差异四个方面对两种不同成本管理的差异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最后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与竞争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状况大幅度的改善与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的状况大幅度的改善与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的观念大范围的更新、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这五个方面对积极作用实现的表现和策略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实例,使企业在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应用工作的时候加以参考,进而令国有企业在做好战略成本管理应用工作的同时最大化的发挥战略管理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最终使本企业朝着更加现代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菁菁,高洋,赵蔚然,等.浅析中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以S公司为例[C].武汉市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荆楚学术(2020年2月).武汉市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武汉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2020:36–37.
[2]陳志方.战略成本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20(04):133+135.
[3]姚璇.战略成本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9(09):8–9.
[4]陈雪.战略成本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探析[J].黄金,2018(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