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自觉的实践进路
2020-11-09何艳刘畅
何艳 刘畅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对于应担当的历史使命有明确的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相统一的主体自觉。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历史使命与新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相结合,着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生机活力的焕发、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途径的拓展、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更好地担当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必须自觉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自觉;担当
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0)05-0067-07
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具体历史境遇中建立和发展起来,担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历史使命。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逐渐深化的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对于如何结合具体境况担当历史使命有着明确的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相统一的主体自觉。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发扬伟大的斗争精神,自觉担当历史使命,开创新的历史伟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壮丽篇章;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在相互贯通的“四个伟大”统一体中,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动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望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曾在较长历史时期引领了人类社会的前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行至近代,中华民族的发展步伐放缓而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剥削的对象,中国社会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摆在中华民族面前最为直接的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无数志士仁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然而受制于国内外诸多历史条件,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等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顺应中国社会革命的要求,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逐步担当起领导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重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经過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进在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构成的“四个伟大”统一体中协同整体推进。“四个伟大”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在近100年风雨兼程历史岁月中自觉担当使命的总结,又是对时代发展新问题、新挑战的探索和回应,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的跃升,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提供的实践新起点基础上的新要求。
在“四个伟大”中,实现伟大梦想是起统揽性作用的目标指引,进行伟大斗争是基本手段和方式,建设伟大工程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有力保障,推进伟大事业是基本支撑和根本方向。其中,作为基本手段和方式的伟大斗争为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实现提供基础动力,这是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必然要求和选择。中国共产党人深知把握和运用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深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主动正确地把握和运用社会矛盾规律,自觉科学地研判社会主要矛盾,敢于和善于坚持不懈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斗争,在团结带领人民的伟大斗争中不断前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
无论是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阶级矛盾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正确区分和处理好阶级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都正确地区分了矛盾和斗争的性质,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伟大斗争并取得了预想中的伟大胜利。“当今人类依然处于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时代,处在这个大时代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努力进入了新时代,形成了两种制度并存与斗争过程中‘大时代与‘新时代叠加交织的特殊历史情境。”[3]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世情、党情、国情深刻变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临诸多新的矛盾,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必然要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发挥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共产党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华民族迈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她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植根中国大地,承续中华文明,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和探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持续推进近100年伟大社会革命的产物,是社会形态演进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规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规律运动的结果,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合规律性与符合人们需要、人民自主选择的合目的性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生机活力的重要支撑在于作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体现在随实践发展不断地进行理论的自我发展上,体现为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风雨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揭示的人類社会发展规律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实践、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与中国具体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回答了中国社会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进程中的系列重大问题,形成并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制度上确立与发展了具有显著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放置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170多年的发展史、社会主义建设100多年的曲折史中来审视,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再度辉煌是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当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带来重大挫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正当性被严重质疑时,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创造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并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这在理论与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坚持发展给予了强力支撑。“尽管由于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以及经济、社会全球运动结构的限制,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尚未发展为世界性的潮流,但其在中国的有效性实践证明:苏东巨变摧毁的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本身,而是科学社会主义错误实践所形成的‘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只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与实践,其所拥有的内在生命力与活力依然是巨大的,依然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加合理,更加有效,更加全面的现代化发展。”[4]98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以其独特的风姿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这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显著优势,部署了制度建设的任务与举措,明确了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5]国家制度更加成熟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立的过程。回顾过往,中华民族现代化之路的开启是被动而为的,历经了屈辱与抗争。当沉醉于天朝大国美梦中的清王朝的封闭大门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攻击下轰然倒塌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制度模式相继登场,它们一方面在不同程度上起到激起人们对现存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进行反思、畅想未来发展之径、推动经济社会体制局部变革的作用;另一方面却都没能引发真正的社会革命,不从根本上变革中国的国家制度性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现代化问题,从而真正有自主权地融入和参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征程。
尽管近代中国有了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有一定经济政治力量上的提升,但是帝国主义国家是决不会坐视一个独立的、迈入现代化行列的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的。马克思在分析中英鸦片贸易时指出:“英国政府在印度的财政,实际上不仅要依靠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而且还要依靠这种贸易的不合法性。如果中国政府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同时允许在中国种植罂粟,英印政府的国库会遭到严重灾难。英国政府公开宣传毒品的自由贸易,暗中却保持自己对毒品生产的垄断。任何时候只要我们仔细地研究一下英国的自由贸易的性质,我们大都会发现:它的‘自由说到底就是垄断。”[6]资本逻辑开启与主导的现代化征程,充满着血与肮脏的东西。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7]中华民族要真正开启现代化征程,必须以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基础和首要前提。
每个国家发生社会革命和实现社会变革的具体境遇与动力,国家建立和成长的具体路径,国家治理体系确立和演进的历程都是独特的,都具有鲜明的色彩。中华民族真正踏入现代化征程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的事情。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历程,“显示出开创性、继承性、连续性以及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性与独创性。”[8]不同于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的道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特征。一是在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的大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二是必须回答推进现代化发展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发展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发展为什么人谋利益等基本问题;三是要尊重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开放融入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9]。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10]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證明了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而非单一性,证明了现代性的多元性而非单一性,也证明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探索和发展现代化道路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近代以来后兴大国崛起的历史上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全新战略道路,在世界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上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全新战略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全新战略道路。”[11]它重新解读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打碎了以“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为基本特征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历史终结论”的神话,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垄断地位和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发展模式的依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启发了发展中国家人民对各自发展道路的反思,同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也担当了社会主义国家所肩负的推动人类社会整体进步的世界使命。
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逐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从根本上是要实现和保障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理论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共产党本质的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系统地回答了谁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以何种姿态创造历史等根本问题,明确了人民在人类社会建设和发展中的实践主体、价值主体、评价主体地位。邓小平说:“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12]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坚持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奋斗。
坚守人民立场、牢记服务之本、永葆公仆本色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矢志不渝的政治情怀,体现于爱民为民的精神风范中,体现于在实践中发展形成和践行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丽史诗,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生死与共、同甘共苦的斗争史,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奋斗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历程证明: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才能赢得成功。回顾20世纪以苏联为代表的苏东国家所经历的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丧失了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的中国共产党深深地赢得中国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凝聚起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力量。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续坚定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既要充分地发挥和团结好人民变革和建设社会的实践主体力量,坚定地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又要充分地尊重和实现人民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在不断满足人民的更新、更多、更高层次的需要的进程中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要充分地肯定和展现人民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把人民的真满意作为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为人民谋幸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担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出发点和本质特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之所以成为中心、当家作主,是因为人民群众在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既是参与者、受益者,又是检验国家治理成功与否的首要评价标准。人民中心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保持治理体系现代化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1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有三项基本要求,即要以人民为实践主体进行制度建设,确保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人民共同意志;要以人民为价值主体进行制度执行,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要以人民为评价主体进行制度绩效考核,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五、着眼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顺应和平、发展、开放、共赢的时代潮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回应当下发展的需要,还以长远目标为指引谋划和开创未来;不仅关注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所引发的问题的解决和中国人民需要的满足,还关切世界发展的态势,对世界人民的发展需要做出积极回应;既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站在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不仅体现为推动国内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也体现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
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粮食危机、暴力恐怖、民族分裂等需要各民族国家共同面对和齐心协力加以解决的时代课题。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现实困境的破解,民族国家间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直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回应破解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时代诉求,习近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利益和基于资本逻辑的依附性国家间共同体,从全人类的角度来思考人类整体的当下和未来命运,倡导通过平等协商、开放合作的方式实现互惠共赢,追求在休戚与共、公平正义的命运共同体中的普遍安全和共同发展。其中,变革和发展全球治理体系首当其冲。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4]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非要另起炉灶,把曾产生过重要历史作用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推倒重来,而是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发展。既要继续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继续作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的主要遵循,又顺应时代发展和实践变迁的需要去推动全球治理新思想新理念的产生,打破资本逻辑导致的弱肉强食、非赢即输的民族国家间的分离和对抗,使被边缘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中,获得与其地位和影响相符合的代表性与话语权,使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公正地反映所有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以更为有效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摆脱文明冲突、丛林法则、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跳出“修昔底德陷阱”,超越“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西式现代化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正推动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经过一代代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离不开对人民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拓展式运用。就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而言,其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自主选择与建设,从根本上应是本国人民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过程,对其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尊重,也应落脚于对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尊重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同样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15]要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应在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的共同发展实践中,真正做到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发展的需要。如此发展价值理念的世界拓展和延伸,充分体现和凸显了中国道路的正义性、中国理论的深刻性、中国制度的正当性、中国文化的和合性、中国发展的全面性。
六、坚定不移地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设使命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
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来讲,还是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功能而言,诸方面都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不同,造成这种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使命型政党既是中国共产党何以诞生的深刻表达,是对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的使命自觉与担当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了什么的本质凝练,是中国共产党性质规定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使命,确定了其强大不是简单地体现为组织的规模或拥有的资源,而应体现为其内在素质的好坏以及能力水平的高低。组织的规模与物质资源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积累起来,而素质与能力则只能通过不断的自我建设、自我发展来达成。”[4]148-149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担当历史使命的重要政治保障。
回顾近百年的党的历史,“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不经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一个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的基础上逐步积累经验的过程。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共产党要胜利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切实地、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16]勇于自我革命,与时俱进地加强自身建设,在战胜不足和创新发展中,不断保持与提升自身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之道,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与最大的优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在面临国内外重重阻隔和压力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资本主义依然处于统治地位,科学社会主义面临多种风险挑战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需要通过具有不同性质和内涵的社会革命来促成历史转变、达到社会进步。各个阶段、不同条件下的社会革命不会自发开展与取得成功,必须依靠先进的、坚强的伟大政党的正确领导,这需要伟大政党勇于不断自我革命。
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创造历史伟业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执政党的内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并没有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进步而变得单纯,“四种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给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警示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顽强意志品质持之以恒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这“三个一以贯之”的一个核心要求就是要勇于把党的自我革命引向深入,为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提供坚强保障。如前所述,在“四个伟大”中,建设伟大工程是起决定作用的有力保障,是赢得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增强‘四个自信,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情办好,把弘扬中华文明的事情办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情办好,最根本的是要把中国共产党的事情办好。”[17]当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着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深化,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制度建设贯穿其间的由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构成的黨建体系,对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正视问题的自觉与刀刃向内的勇气,就一定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就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迈向新的更大胜利和创造新的辉煌业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7.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
[3]金民卿.“两个时代”叠加交织的特殊历史情境与新的伟大斗争[J].红旗文稿,2019(5):4-8.
[4]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
[5]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1):1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9-720.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8]方松华,马丽雅.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及其建设方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8.
[9]李海青,等.砥砺前行:引领民族复兴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86-192.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9.
[11]郑必坚.思考的历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98.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13]陈进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9(5):33-34.
[14]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92.
[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95.
[16]沙健孙.中国共产党历史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42.
[17]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J].求是,2019(19):15.
责任编辑李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