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设计专业之“形态构成”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0-11-09乔文黎郭笑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4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法

乔文黎 郭笑梅

[摘 要]设计基础教育在设计类专业的培养方式下始终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形态构成课程在该文作者所在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常规化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明显存在弊端。作者尝试着改进教学理念及方法,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教育框架,形成更加科学、完整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

[关键词]形态构成;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2[收稿日期] 2020-04-18

形态构成主要是通过研究艺术造型的内在组织结构及其相应的关系,寻求艺术创作中偶然性中的必然成分。形态构成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三大构成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课程改革。我国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从简单模仿到借鉴积累,才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立的教学模式。迄今为止,形态构成课程体系已在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设计基础教育的必修课。

近年来,形态构成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始终处于不断演进的进程中。我校面向环境设计专业的形态构成课程教育也在改革与发展中不断摸索。通过此次课改我们希望与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更紧密地结合,尝试着深化和改进原有教学理念及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建立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体系。

一、改革的目的

本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一年级设计基础课程,由之前传统三大构成课程演变而来,主要是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基础训练。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对同学们后续的系列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有直观的帮助,使学生清楚形态构成与环境设计的关系。一方面,强化对构成本身的认知和探讨;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从空间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二者间的关系,寻求形态构成和环境设计创作表现之间共通之处。

二、形态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专业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常规化的形态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明显存在弊端,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

1.教学安排缺乏连续性。一直以来我专业对于形态构成部分的学习与训练划分为色彩构成和平构、立构两个独立课程。而色彩一定是附着在形态和物体之上的,分开授课导致课程之间的训练无法统筹,形成知识点不连贯的弊端。学生容易形成对构成训练必要性整体认知的误区,同时造成专业基础课程原本系统性和连贯性的链条断裂,不利于学生对形态构成和环境设计创作关系的理解。

2.目前原有“三大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与后续环境设计专业课有一定脱节现象。以其中的“立体构成”为例。立体构成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但是,多年来我专业立体构成授课内容仅仅遵循原有的艺术设计大学科的基础上进行。由于缺乏与专业特点的联系,导致多数学生认为只是一门手工课和装饰课,对其与专业设计之间关系的认知较薄弱,出现断裂现象。

3.原有课程在设计训练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摹写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训练的目的,只单纯追求了图面效果。另一方面,因为刚刚接触构成知识,缺乏一定的经验,学生通过传统手绘形式进行方案推敲,造成效率低下,要做出高质量的成果,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了突出的矛盾。因此,虽然课堂中反复强调独立设计训练的重要性,但依然存在相当数量的模仿或抄袭,从而导致课程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形态构成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调整课程安排与学时分配。我们把原有三大构成课程调整在同一学期进行连贯教学,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对原有三部分的课程安排和学时分配进行综合统筹、合理取舍。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特点需求,在形态构成课程总学时不变的基础上,我们强化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部分的学习和训练,课时由原来的48学时调整为60学时,色彩构成部分由48学时压缩为36学时。

2.调整课程教学与训练内容。在教学与训练内容方面,把形态构成分解为两部分:一是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二是色彩构成。在此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在保有原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基础上,对基础理论部分训练内容进行了调整;二是同时加入和强化两个部分的教学与训练:即“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转化”以及“空间中的色彩”。

在基础理论部分训练内容方面,我们借鉴了清华大学田学哲等编写的《形态构成解析》一书中部分内容。选择以抽象几何形作为练习对象,强化基本形的几何抽象性、图底关系等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形式美的法则,塑造出一个符合美学原理的单元形。针对单元形的融合与繁殖训练,主要讲解形与形的组合方法,单元形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繁殖,选出理想的组合图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进行造型尝试和体验,以此来锻炼学生对平面形态的选择、归纳与控制的能力。另外,在之前的单元形基础上抽取构成要素,通过骨骼的排列规律,进行图形的切割、重复以及重组,最终形成符合形式美规律的、有韵律、有节奏的综合平构。

在“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转化”部分,增加二维单元形生长成为三维立体的训练,这同时也是在强化形与形之间的关系,只是这一环节更强调了三维空间,甚至四维的时空概念。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训练的方式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空间的理解以及控制能力。在“空间中的色彩”部分,除了讲授色彩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外,还增加了色彩在空间中的作用及影响方面的学习和认知。在训练环节更偏重了色彩在空间中的应用问题。把平面的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代入到空间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但这一训练方式更加有效地为后续的设计课程做了良好的铺垫。

這两部分的着重学习与训练,有助于学生对形态构成与专业设计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知。

3.改进训练手段及方法。课程大胆改革训练手段。原有课程多以手绘方式完成方案推敲与成果描绘,我们创新提出借助计算机辅助完成方案推敲和成果完成。CAD、SU、PS等软件的介入,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形态的筛选上学生们也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直接抄袭的现象。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我们把传统的三大构成与专业特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原形—单元形—融合与繁殖/综合重构/三维体块(立构与色构)—体块间的融合,各个成果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内在的逻辑又促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修正,这将是巨大的收获。

四、课改实践反馈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对低年级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经过平面构成理论的讲解后,对二维形态的组织及控制能力有明显提升,结合计算机的辅助应用,能够呈现出很多优秀且复杂的构成作品。但是在从二维平面生成立体构成环节,部分同学对空间理解尚有欠缺,对形式美在空间的认知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在三视图的表达训练环节发现个别同学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尤以体块的阴影关系表达方面较为薄弱。在色彩构成训练部分,有一定的难度系数,但大部分同学能够通过色彩对比很好地表达出空间层次关系,反馈良好。

综上所述,当代的设计基础课一定具备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框架。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即是一门方法论,也是激发想象和创新的工具。它的意义在于借助这种开放式的框架使学生的设计基础能力得到扩展与延伸。

五、实践成果展示

我们在设计基础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优秀成果展示如下:

参考文献

[1]田学哲,等.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

[2]田学哲,等.形态构成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3.

[3]姜余.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策略探究[J].艺术教育,2016(7):196-197.

[4]赵娟.三大构成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2010(5):16.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