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英译原则探析

2020-11-09龚谦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4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翻译原则生态翻译学

龚谦

[摘 要]该文简要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适应性选择及其对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指导作用,立足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译者应该遵循的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原则,即:协调原语与译语语言差异、平衡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归依于译语受众文化心理,译者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和规约下,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才能把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传译给外国受众,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2[收稿日期] 2020-05-08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人民对优秀的异国文化有了解和学习的需要。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显示出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民族人民的青睐。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中医以简便廉验、疗效显著的优势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与喜爱,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要将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到海外,中医药文化的外宣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1](P206)。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译者首先要适应包括语言、文化、交际、原文作者、译文读者、委托者、出版商等在内的翻译生态环境,然后再依据自己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实践经验自主地做出判断,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化,最终实现原文与译文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的协调平衡。

二、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原则

中医药文化外宣是向外传播优秀的中医药文化,译者首先要处理的是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其次是跨越汉英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最终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这与生态翻译学中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是契合的。生态翻译学对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具有理论指导作用。立足于生态翻译学视角,译者应该遵循以下三大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原则。

(一)协调原语与译语语言差异

中医药文化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大量哲学用语进入了中医学语言。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使得中医术语具有歧义性,一词多义、概念交叉的现象层出不穷。中医语言含有丰富的哲学用语、文学用语和日常用语,中医语言的专业化水平低。医学语言文学化是中医语言风格的一大特点。中医的典籍都是以古文形式写成的,其文体有歌咏、有诗赋,其语言有浓郁的古典文学色彩[2](9-13)。中医语言的构建是建立在取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其隐喻特征非常明显。相形而言,现代医学理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能够直接观察的实验证据是其语言构建的来源[3]。取象比类的思维特点使得中医常使用日常用语指称中医概念,如:提壶揭盖、釜底抽薪、增水行舟等,据此构建的中医语言具有语义模糊性、歧义性、多义性的特征;西医理论来源于客观的实验证据,据此构建的西医语言具有语义单一性与精确性的特点。译者应适应中西医语言的各自特征,协调两种语言的差异,在传译中医蕴含的医学知识的同时,把中医语言的独特性传译给外国受众。如:中医术语“釜底抽薪”,可用直译加注法译为Taking away firewood from under cauldron(Eradicating the root of a disease),用直译保留中医语言文学化的特点,同时通过注释把中医蕴含的医学知识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符合译语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很好地协调了原语与译语的语言差异,使译文易于被译语受众接受。

(二)平衡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译者不仅要克服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产生的障碍,更要跨越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的障碍,译者有责任在适宜的程度上保证原语生态與译语生态的平衡和“中和”,从而使原语语言文化在译语语言文化中发出独特而和谐的声音[4](118-119)。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是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信息传译给海外受众,对外宣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宗旨,在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中保留中医药文化特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如果原文中的中医药文化特色没有在译文中得以保留,就谈不上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就无从谈起。译者应透过原语的表层结构,把握其蕴含的中医药文化信息,在充分考虑译语语言特点和译语受众文化心理的前提下,将富含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信息精准地传译给译语读者,使译语受众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为译语国家和民族注入新鲜的异国文化血液。如:“三焦”是中医特有的解剖概念,西医没有对应物,可用音译法或音译加注法译成 san qiao 或san qiao(an anatomical term in TCM referring to one of the six fu-organs)。对于首次接触中医的译语受众,可采用音译加注法,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医术语的内涵,有利于中医知识的传播;对于已具备中医基础知识的译语受众,可采用音译法,遵循中医术语翻译的简洁性原则,避免信息冗长,降低中医信息传递的效度。

(三)归依于译语受众文化心理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的长幼尊卑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医理论当中。中医方剂学中组方基本结构的“君、臣、佐、使”,以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类比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译者应深入了解西方受众的民族文化心理,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法译出原文的文化内涵。中医术语善用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这在方剂名的命名中尤为突出,如:白虎汤、鸡鸣散、青龙汤等。“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尊贵、权力、祥瑞的象征,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具有正面积极的暗示作用,唤起的是人们美好、愉悦的心理反应;“龙”在西方文化中却是邪恶、丑陋的象征,在西方人的文化心理中具有负面消极的暗示作用,唤起的是人们恐惧、厌恶的心理反应。文化意象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的过程中,译者应充分尊重和理解译语受众的文化心理,采用音译加注法将“小青龙汤”译为 Xiao Qinglong Tang(a decoction for relieving exterior cold and resolving interior retained fluid),传译出中医药文化的中华民族特色,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推介到世界各国,让世界了解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意象,让译语受众了解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优势,在心理上接受中医药文化,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宝贵价值,对中医药文化秉持兼容并蓄的心态,乐见中医药文化与本族文化和谐共处。只有这样,中医药文化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文化强国战略。

三、结语

中医药文化的外宣翻译关系到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对外传播的效果和交流的顺畅关乎中医药文化传承,关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兴盛,作为传播与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使者,译者应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遵循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原则,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06.

[2]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9-13.

[3]黄慧雯.基于中医语言的中医思维研究—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新方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8):637.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18-119.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翻译原则生态翻译学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