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法治国视域下新校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路径探究

2020-11-09李富家尤昊越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4期
关键词: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大学生

李富家 尤昊越

[摘 要]该文在分析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新校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培养的现状与成因的基础上,对新校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探析,构建出了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路径的“三维六元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养成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2[收稿日期] 2019-12-27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发展要求,国家“七五”普法工作对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做了具体部署。高校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具有深远意义[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发展,多校区办学模式逐渐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普遍模式。多校区办学为高校发展拓展了办学空间,但随着城市市区建设用地日趋饱和,高校新校区建设选址普遍郊区化,使得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面临资源配置、平台对接与环境氛围等方面先天不足的现状,对高校新校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提出诸多挑战。

一、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现实意义

(一)依法治国的现实要求

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是法治精神的普及和法治环境的形成,其根本是公民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养成。只有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在全社会范围下内化于民心,外化于行动,而逐步成为一种社会信仰,并且主观地、有意识地支配着社会主体的行为时,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才能实现。

(二)依法治校的根本基础

教育部于2013年1月发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对推进依法治校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系统要求。对于高校而言,只有学校注重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培养,才能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制定、遵守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在校大学生对“依法治校”的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形成大学生参与学校依法管理的良好氛围。尤其在当前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新校区多处郊区,周边法治氛围相对薄弱,加之新校区在运行初期存在着各项规章制度不甚完备的情况,因此增强对新校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推动新校区的良性运转。

(三)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除专业基础、学习能力以外,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树立尤为重要。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新校区多为低年级学生,而低年级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注重新校区大学生其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便于打牢基础,日后向社会输送能够自觉坚守法律法规、肩负责任义务的优秀人才[2]。

二、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新校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资源配置不足

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新校区相比中心城区较为偏远,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往往主要集中在原有的校本部导致任课教师、科研导师、管理服务人员与新校区学生接触变少,对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引导和影响不足。

(二)互动环境缺失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校本部往往城市中心城區,法治化发展情况良好,拥有资源与环境的先天优势。而新校区地处郊区甚至农村,周边法治环境相比中心城区会有较大差距,社会治安环境、交通法制环境等方面需要改善和提升的空间较大。致使新校区与中心城区本部校区相比其法治规则文化互动氛围相对欠缺。

(三)校区衔接断档

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中,最为普遍的发展模式是将低年级本科生集中在新校区培养,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则分布在老校区,由此便易出现高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缺失问题。处在新校区的低年级学生,往往缺乏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不利于学生在转换校区时法治观念与规则意识以养成的过渡,意识养成的连续性与衔接性较差。

三、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构建新校区“三维六元”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路径

(一)加强普法宣传队伍建设,建立新校区普法宣传与法律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加强校际合作,以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教育实效。

1.组建专门学生组织。当前高校活跃着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但由于法学专业自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承担法学研究及普法宣传任务的组织较少。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需要强化学生自主参与,在参与中提升认知,学生法律宣教组织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有效渠道。成立校园法律宣教相关主题社团,充分发挥普法宣传教育及法治化育人途径的协同作用,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和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协作方式,掀起校园法治文化新浪潮,形成单位组织元素。

2.搭建校际联盟平台。针对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新校区地处偏远的问题,可建立与周边院校长期稳固的合作交流关系。一方面,开展青年大学生校际法学论坛、模拟法庭大赛等活动,增强学校间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相互碰撞交流的平台;一方面,立足各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组建跨区域高校普法宣教联盟,以点带面,集约资源,深化区域协同视角下树立法治意识、培养法治化人才的发展进程,形成结缔区域元素。

(二)加强新校区法治文化氛围建设,与专业司法机构合作,走进郊区农村深入开展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教育活动,共筑新校区法治文化生态,营造互动氛围。

1.与司法机构通力合作。高校可以与法院、律所等司法机关机构开展共建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方向和实践渠道,前往法院、律所定期开展法律实操训练,在实践中增强专业素养。组织学生旁听庭审,进行法治教育活动;与地方法院、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合作开展“法官进校园”“律师进校园”等实践服务活动,并使之常态化、品牌化,形成互惠共建元素。

2.同郊区农村共筑法治生态。对于许多国内高校尤其是首都高校而言,许多学校新建校区地处郊区,周边法治氛围相对淡泊。让大学生成为普法宣教主力军,组建普法宣传队,走进郊区农村开展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宣传与普法宣讲活动,促进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包容融合,以高教资源入驻带动周围法治环境,构建良好的校园周边法治文化生态,形成文化生态元素。

(三)加强法治意识养成活动平台建设,以有效平台和活动载体建设为基础,遵循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规律,建立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长效机制。

1.建立校区“传帮带”法治化育人体系。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全过程培养体系。充分借助校本部成熟稳定的法学专业及人才资源,建立稳定长效的校区间常态交流机制。高校可以通过跨校区开展“法治文化周”,通过不同年级专业、党支部、班团宿舍的法治理论互学,不同途径的法律援助服务,全面深化不同校区的师生全员参与,打造校区间具有法治化特色的“传帮带”长效育人模式,形成服务育人元素。

2.融合网络新媒体宣教手段。当前,法治化思想观念的普及离不开网络新媒体的渗透与结合。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增强校区间育人的衔接性和互动性,需要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通过构建聚焦于法学研究及法律援助服务的微信、微博、客户端的“两微一端”网络新媒体矩阵,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高校学生法援案例指南、校园微博大V发起“遵守国法校纪”主题超话,客户端学生校园维权前沿技术开发等途径,强化线上普法宣传教育,使新校区法治化育人成果可触可摸,可学可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切实增强校区间、师生间、高低年级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提升学生法治意识,形成立体传媒元素。

参考文献

[1]齐琳琳.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16(Z2):71-73.

[2]吴业春,罗晨旻,丁果芬.多校区大学教学管理的困难与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78-81.

猜你喜欢

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