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金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20-11-09李祺齐静雅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4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

李祺 齐静雅

[摘 要]随着全日制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迈入了一个追求质量的全新阶段,如何在短时间内合理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全日制金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该文分析了高校在金融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全日制金融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全日制金融硕士;课程学习;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F832.59[文獻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2[收稿日期] 2020-05-07

一、引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硕士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传统上,我国的硕士生教育将培养学术型人才作为工作重心。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出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核心目标。2011年,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金融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金融硕士开始招生。随着全日制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迈入了一个稳固规模、追求质量的全新阶段,如何在短时间内合理有效地提高全日制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难点之一。

二、金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理念有待提升

我国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虽然已经经历了近10年,如何完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总体上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目前,从培养单位来看,由于时间短,部分培养单位还缺乏金融硕士的培养经验,在探索金融硕士的培养模式时大多借鉴金融学术研究生的培养历程,尚未形成一套针对金融硕士的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内的金融业步入转型期,市场对金融高水平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相应提高,这就要求培养单位提升专业金融人才的培养理念。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低。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倾向于借鉴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除了规定的为期3个月的实践环节外,其余课程并没有较大的变化;其次,课程设置覆盖面较窄。所设置的金融硕士专业课程与本科生的课程重复率较高,这极大地限制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最后,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不强。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观察和思考,所设置的课程无法与前沿的金融知识相对接,一些实用性的计量软件方法课程也并未开设。这使得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缺乏而难以胜任所在的工作岗位。

(三)培养方式缺乏创新

一方面,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目前高校对于金融硕士的培养主要采用校内导师面授的形式,没有采取多样形式与学生进行深层次互动交流,案例讨论教学使用少。另一方面,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一些高校在对金融硕士进行培养时对实践平台的建设不够重视,没能出台相关的政策方针,不愿将资金投入该领域。这使得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实践机会,严重影响了金融硕士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配套师资力量不足

双导师制度是金融硕士培养中的重要特色,是推行“理论+实践”培养理念的重要举措。但是,双导师制度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部分任课老师缺乏金融实践经验。一些老师更多关注理论研究,对金融业务的具体流程了解不充分,对金融领域的实际需求掌握不足,更倾向于沿用传统的学术型逻辑思维和教学方式来培养金融硕士;另一方面,校外导师的遴选标准不清晰。多数高校的双导师队伍建设仍停留在形式层面,对校外导师的选择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不少校外导师实际上只是挂名上岗,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效果并不乐观。

三、金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课程设置

第一,创新课程内容制定主体。当前国内高校所设置的金融硕士课程内容大多过于学术化。因此,培养单位在制定金融硕士的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时,应积极邀请金融行业的专家精英参与方案制定,逐步实现实践性课程的比重的增加,实现课程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整合。第二,拓宽课程内容的覆盖面。在保证专业课程有效施行的前提下,应当积极探索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和组织,找到金融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契合点,实现两者间的有机衔接。在具体实施时,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其实践能力。第三,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在对当前的行业形势和经济政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剔除课程中的滞后内容,同时引进金融领域的前沿热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知识,提高学生对有关经济政策和金融事件的解读能力,使其在步入社会后可以迅速胜任所在的工作岗位[1]。

(二)创新培养方式

第一,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能力。首先,提倡案例教学的有效使用。其次,增加专题讲座的举办频率。最后,推进金融模拟实验的展开。

第二,建设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单位应持续推进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不断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的完善,尽最大努力为提高金融硕士的实践能力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资支持,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搭设稳固的桥梁[2]。此外,培养单位应与金融机构进行协作,协商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并共同推进产学研基地的建成,发挥各自所长,最终实现双赢。

(三)强化师资力量

第一,提升校内导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首先,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单位可以与金融机构进行协作,有计划的委派校内教师到合作机构挂职锻炼,让教师参与到相关业务中,在实践中感受到当前业界的工作流程和重难点,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提炼出适用于金融硕士的培养方案;其次,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研究项目。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需要对课题的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企业内部的专家展开沟通,通过实地调研掌握企业日常生产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积极协商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师应抓住每一个交流的机会,汲取国际最前沿的金融理论和研究方向,革新自身逻辑思维和教学方式[3]。

第二,确保校外导师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制定一套系统合理,多维灵活的校外导师遴选标准,从而确保所聘任的校外导师的高质量;另一方面,对校外导师考评机制进行改革完善,由专门的考核小组定期对校外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考察。对于考核情况不佳的校外导师,若经调查发现其没有履行自身的指导职责,应对其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解聘;对于考核情况优异的校外导师应做出相应的奖励,通过多样形式对其进行表彰,从而激励校外导师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4]。

(四)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是检阅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对金融硕士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评估时应当同时考虑理论性和应用性两方面,而不是仅仅将学生知识内容的掌握作为考核的唯一因素。对学生的金融基础知识掌握进行考核时,主要考虑金融硕士是否具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是否掌握了多样的金融相关技术方法以及是否能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前沿热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时,主要考虑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金融硕士的毕业论文应着重体现其应用性,可以采用毕业设计、调研报告和可行性分析等形式,考查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金融硕士开设的实践活动主要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查阅公司对于实习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对其进行考核打分。

参考文献

[1]吴婧,李国柱.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6):55-56.

[2]邓荣荣,陈鸣.校企合作培养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的模式、问题及对策[J].教育观察,2019(27):73-75.

[3]张建军,史文霞.“双一流”背景下专业硕士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金融专业硕士培养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2):35-41+49.

[4]阎凤桥,李欣.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4):9-16.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
工农结合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探究式教学在创新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