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中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
2020-11-09余一
余一
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为影像艺术?严格来说,影像艺术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广义上涵盖了摄影、录像、电子视频、flash动画等不同类型的媒介实验,狭义的影像则特指动态视频(录像)。事实上,不少学者都曾把当代艺术家们通过摄影器材和设备创作出来的带有实验观念的影像作品称为影像艺术。如果以创作媒介来分,影像艺术也已经过了胶片、磁带和数字三个时期,可以将它粗略地分为图片摄影、录像艺术(或称动态影像)、多媒体艺术三种主要类型,而这三种类型也一直在发展,共同存在于今天。影像艺术与传统的视觉艺术不同,它能快速地被生成、复制、宣传然后得到反应。在时代背景下,由于技术的普及导致艺术创作的门槛降低,影像创作的可能性和多样性随着技术进步与日俱增。影像艺术日渐成为艺术家们创作中广泛运用的重要方式。影像的产生发展一直与科技的进步分不开,影像艺术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典型的艺术形式。本文我们将重点暂落在图片摄影方面。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是伴随着中国的当代艺术而产生的,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反思中国社会与现实的年代,思想解放,新的艺术思潮相继介绍到国内,使国内的美术界气氛焕然一新,到处洋溢着革新与变革的激情和理想,因此有了“85新潮”美术这样的时代运动。但那个时候,影像还没有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被艺术家广泛采用,一直等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了明确的以摄影为创作艺术媒介的艺术表达。虽然影像艺术加入中国当代艺术队伍的时间不长,但是已经成了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应用摄影媒介进行观念表现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家,如耿建翌、张培力、杨福东、王庆松、崔岫闻、邵译农、缪晓春、张大力等,他们都采用各种方式来进行拍摄,他们所表达的观念和意图涉及城市现代化、全球化影响、消费社会、景观社会、身份、文化转型与焦虑、女性主义、性别等;数字摄影方面卓有表现的艺术家有李小镜、马刚、王川、姚璐、杨泳梁、傅文俊、马良、迟鹏、刘韧、周宏斌等。
当代影像艺术的包容性很强,现在的艺术家也不再局限于摄影师的身份,影像只是一种表达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代影像艺术内容、形式和媒介越来越多元化,加之技术的不断更迭,在创作影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怎样重新定义影像语言的作用,继而实现影像艺术作品感官上、观念上更理想的表现是艺术家们时刻关注的问题。
影像艺术的巨大市场潜力
自1971年蘇富比在伦敦举行首场影像专场拍卖会以来,影像作品的投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认同。曾经有统计数据显示,从影像作品的整体市场回报来看,从1990年7月至2008年1月,其整体涨幅在包括油画、雕塑、当代艺术品和战后艺术品等十大类中位居第一位,同时也跑赢了全球艺术品综合价格指数。据Artprice2017年度艺术市场报告显示,大部分版画和纸上绘画成交价均在1000美元以下(分别为66%和55%),但该价位同时也是绘画市场的主流(42%)。而1000-5000美元的价格售出的雕塑和摄影作品比其他品类都要多。事实上,该价格区间占据了这两类拍品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新增多家影像艺术画廊,郑州、兰州、深圳、昆明、成都、武汉、长沙、淄博、青岛、重庆、沈阳、厦门等地也相继出现了经营影像艺术作品的专业影廊,而大型画廊也都开始经营影像艺术品。同时,继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涉猎影像作品后,国内收藏影像的机构已扩展到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和图书馆等各大体系,这是艺术市场板块轮动的表现。近几年影像市场在国内近乎直线上升的趋势让人不容忽视,但中国影像艺术虽已经进入世界摄影史的视野,但中国影像收藏体系的构建其实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般情况下,产业链的形成是推动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基本动力。影像艺术品由于价位较低、多版数真迹等因素,日渐成为了资金投资和关注的对象,开始出现影像艺术品地产、影像艺术品会所、影像艺术品企业品牌、影像艺术品抵押、影像艺术品众筹、藏品增值等商业模式雏形。社会上一批嗅觉灵敏的机构和人士,如IDG、泰康空间、薛蛮子等,都介入了影像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现已出现多个亿元数量级的投资基金,而千万数量级的影像艺术品投资基金则不在少数。中国影像拍卖创始人、北京影易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欣曾接受本刊关于影像艺术收藏市场专访时表示,影像艺术品作为金融产品或金融衍生品,可能在评估、信贷、融资、抵押、担保、保险等环节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但目前商业模式仍未完全成熟。
当代影像艺术的困惑与期待
一方面是影像艺术品市场的活跃,而另一方面,当下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社会对当代影像艺术的认知度较低;二是艺术品的质量,其中包括经典摄影作品中当代艺术观念的缺失,当代艺术作品在摄影本体和视觉表达的缺失;此外,前些年爆炒造成当代影像艺术品的价格相对高企,造成投资和投机的资金转投老照片和经典纪实性影像艺术品。
影像艺术作为国家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态,如何避免西方文化不良的影响,建立起中国影像收藏特有的价值判断,是中国收藏界必须正视的问题。知名摄影文化史学者玛丽·沃纳·玛利亚在其2015版的《摄影文化史》中增加了“聚焦中国”的章节,并论述了新时期的中国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正在不断繁荣,由官方摄影师所拍摄,或非主流摄影家所创作的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像,在缓慢地进入到公众视野中,随处可见。这似乎彰示了一种可能性,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最终能够构建起自己的影像史。”
目前,中国的影像艺术品粗略地分为早期原版老照片、纪实性摄影艺术和当代影像三大类,其中代表着市场未来的当代影像艺术充满生机,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如何丰富和完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品收藏体系、构建国际级的影像艺术品交易平台是未来数年中国影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中国对自身影像艺术研究的权重在逐渐增加,根植于本土传播、研究和收藏,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未来必定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