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最能直抵人心
2020-11-09
在这个节奏飞快而浮躁的时代,人们对艺术价值的认知通常是可有可无。近日关于中考改革新方案的讨论,又将美育重新拉到公众视野的前端。
在公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特别指出:“在美育方面,过去人们往往认为美育就是吹拉弹唱,吹拉弹唱是一种特长、专长,是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在总书记看来,美育最核心的意义和价值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的综合素养,也就是审美和人文素养,而这样的一种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塑造需要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掌握一到两项艺术的特长。”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也许并没多少展示这一两项特长的机会,但所收获到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却能滋润他漫漫人生中的每一天。当你奔波了一天,独自回到家中休憩的时候;当你经历工作或生活中每一段艰难的时候,能抚慰人心的从来不是名闻利养,只有那些“小确幸”的美好才最能抵达内心,给人慰藉。而各种艺术形式就是这些“小确幸”最典型的代表——一幅唯美的画面;一曲华美的乐章;一段引发共鸣的文字……它们可以让人保持心灵的鲜活与柔软,来对抗世间琐事带来的僵硬与麻木。
其中,架上艺术可能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了。与文字信息有着极大的不同,图像信息带有更强的综合性和感受性。在以前的文字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接收过程中,需要调动和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将文字符号转换为视觉心象,再予以消化、吸收。而图画则不需要这一转化过程,能让人们在一瞬间感受图像所带来的冲击力。如此,对艺术创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不是具备直指人心能力的能量,便成为检验一件艺术作品生命力最关键的因素。
21世纪随着影像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开始图像化,每个人在一日之内可以接触和浏览到大量的图像信息,这些图像为每个人提供了豐富的视觉感受,这是与以往时代的极大不同之处。本期封面专题所探讨的《中国当代影像的未来+》,正是看到这种不同,于是便试图去解构其中的边界、指向、生态……
陈丹青曾说,影像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艺术门类,也是最有朝气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年代,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影像艺术家,其中最大的区别便是你的作品是否有直指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