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听障学生语文有意义学习的实践应用
2020-11-09李娜
李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要求教师能够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似乎着重用于缺陷补偿,偏离了育人职责。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也意识到简单的记忆模仿无法实现听障学生个体发展和融入社会生活的育人目标。学生只有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学习,才能自如地应对世界的万千变化。因此,本文将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阐述有意义学习理论应用于特教语文教学的实践,以期为教育教学提供可参考的案例经验。
听障学生的语文教学现状
1.信息技术浪潮下,听障学生的教育追求缺失
近年来,在“医教结合”思想主导下,不少先进的科学器材和医学康复手段逐渐应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实践,为教师教学拓展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实践中,特殊教育学校硬件设备的配置弱化了利用信息技术“育人”的基本教育职能。
2.听障学生的语文教育目标与实际教学偏离
在目前的特殊教育学校中,信息技术主要职能过于倾向缺陷补偿、教学内容过于依附书本、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重复等,都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特教教师专业化程度不足、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偏低等问题也极大地阻碍了听障学生的发展和特教的发展创新。
3.听障学生生理及认知存在特殊需求
很多听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事物只认其形,很难与文字语言相联系,感知觉和语言发展不协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正视听障学生的特殊需求和发展规律,以促进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环境促进语文有意义教学的途径
1.有意义学习理论与听障学生的语文教学
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将新旧知识建立起固有的且内化后的稳定联系。就学习内容、支持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三方面而言,听障学生的语文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理论存在一致性。①学习内容方面。有意义学习理论关注以语言符号为代表的知识获取,而语言符号正是听障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发展学生高阶思辨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的基础。由于听障学生自小缺乏口语听力的熏陶,语文教学中需要同时学习发音、字形及其联系,加大了语言学习的难度。有意义学习从视觉符号入手,为高效学习语言提供了教学抓手。②支持的学习方式方面。有意义学习理论阐明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能发生有意义学习。由于语言积累的匮乏,听障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惰性,能力也往往达不到发现学习要求,因此接受学习仍然占据听障学生的主要教学方式。③学习目标方面。有意义学习理论要求学习者的新旧知识发生同化作用,并建立起稳定的实质联系。而听障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是能夠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实现个人有价值的发展。
2.支持听障学生语文有意义学习的信息技术环境
有意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的学习意愿是积极主动的,同化的过程是稳定牢固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多样,而信息技术环境则为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提供了更为便捷和丰富的手段。
①动态具象化。信息技术就提供了信息动态呈现方式,使得抽象枯燥的语言符号或内容生动化、具象化甚至重复化。
②具有多元表征形式。信息技术的多媒化特征使得同一内容可以多样化形式呈现,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加工理解,从而获得更为稳定的实质性关联。
③非线性组织形式。信息技术不仅能通过概念图展示出非线性结构,更能够以非线性顺序跳转或推进教学过程,以尽可能帮助听障学生构建稳定的语言认知体系。
④调动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丰富的感官效果、贴近真实生活的模拟还原等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听障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信息化环境下听障学生语文有意义学习的教学实践
1.情境创设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在特殊教育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灵活地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已有的情境活动作为重要的同化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无意注意,从而促进新知的构建,该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
①教师的情境营造,打开学习大门。在课堂学习伊始,教师可以设计与教材有关的趣味故事或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无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②理解过程中的情境引入,促进难点学习。围绕课文难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为理解“大小”的含义,教师找来不同大小的鸭子、马等事物的对比图片,以加强学生对大小概念的认识。同时,教师还积极鼓励学生寻找教室内的事物,以比较两者间的“大小”。③设问情境带动深入思考,引发学习迁移。情境的创造不仅在于可见环境,还在于入情入境的思考氛围。例如,在课堂总结环节,笔者布置了“想一想还有哪些小伙伴会到池塘里来?”的开放话题。
2.智慧型讲授注重顺应学习规律
尊重客观学习材料的既有逻辑和主观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有意义学习发生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为听障学生准备的学习资料、教学方案,应从语文学习的逻辑认知出发,且充分考虑听障学生的认知特点。
(1)小步子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字词释义
生理上的缺陷导致听障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缓慢,听力、言语及认知能力发展不协调。因此,教师不仅需要考虑语文学习原本的组织顺序,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可认知的“发展跳板”,积极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听障学生在形象和抽象思维之间创建可攀爬的“阶梯”。
例如,在《看图学句-秋》一课中,笔者利用动画展示“苹果由绿到红”“柳树叶子由绿到黄”,以及“黄叶纷纷落下”“雪花纷纷飘落”的过程。在播放过程中,笔者还加以引导,如“苹果颜色还一样吗?”“落下来的只有一片叶子吗?是一起落下来的吗?”。缓慢的动态变化,以及渐进式的问题引导,为学生从具体形象的画面到抽象的字词意思之间架起了桥梁,帮助学生缓慢地发生有意义的同化过程。
(2)多样化表征促进学生建构实质性联系
有研究表明,针对同一事物,表征形式不同,对其加工建构的过程也不尽相同。为此,要弥补学生认知结构中听觉表征的残缺,可相应丰富其他形式的表征。
例如,在学习雨水与植物之间的关系時,笔者利用多媒体和语言描述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花和草经过雨水的冲洗干净了,也喝足了水,不久,它们发生了变化,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吗?很快,学生找出了“花更红,草更绿”的文字表现。与此同时,笔者采用图文冲突对比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认知。屏幕上不仅呈现雨水滋润后长得水灵灵的蔬菜、水果、庄稼的图片,还呈现了因缺少雨水滋润而干裂的土地和枯死的花草树木。符号语言伴随着冲突的视觉形象进入他们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理解。
3.表达应用注重调动多感官注意
(1)情境表演
情境表演综合了视听、感知等多感官活动,是积极调动学生注意的有效方式。不仅如此,听障学生对生活的情境记忆更多来自视觉形象和动作记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采用情境表演也是唤起学生旧知、促进新知理解的重要方式。
(2)分角色朗读
在教学中,笔者始终将朗读和说话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朗读体悟的情感氛围。
例如,《荷叶圆圆》一课中笔者就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利用投影图片变化出“小水珠”“青蛙”“小蜻蜓”等形象,以此作为学生角色切换的指令,同时配合灵动形象的动画展示和音乐伴奏,让学生的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得以释放。
4.拓展创新注重能力培养
针对听障学生的教学,教育的目标是最大化地发掘每个听障学生的潜能,让其适应复杂社会,享有平等的个体发展机会和个体生活意义,因而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第一,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根本。教师需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以疑活思,为学生提供想象的领域,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以想象为契机的拓展,既符合听障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又能避免拓展的枯燥和无趣。
第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并不是一两节课堂教学就能够促成的,它来自教师和学生平日里点点滴滴的努力和付出。为此,笔者将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师生沟通的桥梁,及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学习的课外工具。在和学生相处时,笔者关注发生的每个细节,将其转换成词汇并写到白板上,同时也鼓励学生主动记录。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润物无声的锻炼,听障学生的知识储备逐渐增多。
结语
听障学生的智力与常人无太大差异,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特殊需求。为帮助听障学生获得融入社会的通行证,特殊教育学校在将“医学”作为学生必要的康复手段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在“教学”中,促进听障学生发展。教师更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尊重学生特殊需求,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听障学生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