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PP投资规模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2020-11-09龚真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投资规模财政收入财政

龚真真

[提要] 本文构建2016~2019年山东省各地级市PPP投资规模、财政收入等相关经济指标面板数据,在进行F检验、LM检验和稳健的豪斯曼检验后,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分析PPP项目投资规模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PPP投资规模对地区财政收入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本文使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当用PPP投资数量替换PPP投资金额后,稳健性检验结果与上述回归结果一致。最后,结合本文结论和我国PPP模式发展现状,提出完善PPP模式相关法律制度,规范PPP项目监督体系,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职能考核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PPP投资规模;地方财政收入;固定效应模型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2019年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毕设(科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7月29日

一、前言

2013年以来,在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下,PPP模式得到快速的发展,日益成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的途径,缓解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提高地方财政使用效率,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财政的增加和合理使用又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并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最终达到经济运行的良好自我循环。

吉富星认为PPP模式的滥用容易产生财政幻觉、隐藏财政风险。李虹含认为PPP模式隐藏的财政风险对地方财政收支和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加大我国宏观经济的波动性。白德全从短、中、长期说明了PPP的作用,PPP在短期内的主要作用是缓解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资金压力,在中期能够促进政府职能从提供者向監督者的转变,在长期内通过提高资源的配置以期达到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目的。孟魏等学者基于我国1994~2015年地级市数据发现PPP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且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作用逐年增大。此外,投资规模越大、项目年限越短的PPP项目对缓解地区财政压力的作用越明显。伴随着 PPP 投资规模的扩张,未来地方财政承担的支出责任也迅速增加,张牧扬等学者基于财政部PPP项目库中2010~2018年发起的PPP项目数据,对2019~2033年我国各地级市的PPP政府支出责任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为地方政府因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引起的财政压力总体是可控的。

目前,大多学者主要探讨PPP模式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的影响,且对PPP模式能否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没有达成一致意见,PPP模式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相关资料相对较为匮乏。本文主要研究PPP项目的投资规模对山东省各地级市财政收入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目前,关于PPP模式仍没有统一的定义。尽管各国对PPP模式的具体定义不同,但各国都强调在PPP模式中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长期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两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截至2020年3月,山东省的PPP项目累计发起数量最多,故本文构建了2016~2019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PPP项目投资规模对地区财政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PPP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会带动当地建筑业和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PPP模式的发展使得PPP咨询机构兴起,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PPP模式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能更有效率地为当地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物品,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PPP会通过上述和其他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而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当选用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来衡量财政收入规模时,由上述分析可提出假设:地区PPP项目投资规模与地方财政收入占当地GDP比重呈正向关系。

(二)模型设计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地方财政收入占当地GDP的比重为被解释变量,PPP项目的投资金额衡量PPP项目投资规模,考虑地区规模差异,以PPP项目的投资规模与地方人均GDP的比值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以下简称“PPP投资金额”。进一步选取了影响地区财政收入的人均GDP、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占比、进出口总额在当地GDP比重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通过构建(1)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式(1)中,i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Revenueit表示i地区第t年的财政收入占当地GDP的比重,invpppit表示i地区第t年的PPP投资金额,pergdpit表示i地区第t年的人均GDP,urbanisationit表示i地区第t年的城镇化率,idustrial3it表示i地区第t年的第三产业占比,Exportimportit表示i地区第t年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地区GDP的比重,ui和?姿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的固定效应,?孜it代表随机扰动项。

各市级PPP投资额来自中国财政部PPP项目库,财政收入、人均GDP、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占比、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来自山东统计年鉴和各市统计年鉴。所用软件为Stata15。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

1、模型选择结果分析。面板数据常用的回归方法有三种: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首先,通过F检验比较分析混合回归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F检验原假设为“HO:all ui=0”,即模型中不存在个体效应,应选择混合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由表1可知,F检验的P值为0.0000,可强烈拒绝不存在个体效应的原假设,故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表1)

然后,用LM检验比较分析混合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LM检验的原假设为HO:?滓U2=0。如果接受原假设,表明该模型中不存在反映个体特征的随机扰动项,应选择混合回归。由表2可知,LM检验P值为0.0000,可知应强烈拒绝选择混合回归模型,认为随机效应模型更适合于本文分析。(表2)

最后通过稳健的Hausman检验比较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传统的豪斯曼检验的原假设为个体扰动项ui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如果接受原假设,则认为随机效应优于固定效应。但该检验不适用于存在异方差的情形,故本文采用稳健的豪斯曼检验检验。由表3可知,稳健的Hausman检验P值为0.0014,故认为固定效应优于随机效应。(表3)

由上述分析可知本文选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考虑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即在固定效应模型中引入时间效应。检验所有年度虚拟变量的联合显著性,结果如表4所示,由P值为0.1337可知无法拒绝“无时间效应”的原假设,故在本文的模型中不应加入时间效应。(表4)

本文采用聚类稳健的标准误解决异方差的问题。因本文采用的是一个只有4期的短面板数据,可不考虑面板自相关的问题。Vif检验均值为2.83,小于10,故可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回归结果分析。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聚类稳健的标准误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表5)

本文选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用PPP投资数量替换PPP投资金额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结果见表6。(表6)

由表6可知,用PPP投资数量替换PPP投资金额做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与表5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可认为本文的回归结果是稳健的。表5中R2值为0.751,PPP投资金额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产生正向影响,验证了本文的假设:地区PPP项目投资规模与地方财政收入占当地GDP的比重呈正向关系。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由本文的分析可知,PPP项目的投资规模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由表5可知,在統计意义上PPP项目的投资规模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经济意义上可知,经过调整后的PPP投资金额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可引起地方财政收入占当地GDP比重增长四个百分点。PPP项目的运用能调动社会闲置资本,使资源达到更有效利用、刺激当地建筑业以及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促进PPP咨询行业的兴起,增加就业、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引入竞争机制,为当地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PPP投资规模的扩大通过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而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

(二)政策建议

1、完善PPP模式相关法律制度。在PPP项目中,政府和社会部门应共担风险,共同负责项目的管理和监督,但是在这些方面的界限划分并不明确。目前,我国与PPP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且效力低下,对社会资本来说,这种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不能给予合理的保障,会增大项目的风险和不稳定性,降低他们在PPP项目中的参与率。基于此,我国可以首先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法规,使得各部门可依据此基础法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PPP模式规章制度。

2、规范PPP项目监督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在推行PPP项目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同时加强中央政府的监督。相较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着天然的信息优势,能更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本地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和偏好,不同地区运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故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中运用PPP模式应因地制宜,坚持地方政府的主导位置。我国PPP模式的发展相对来说还不成熟,地方政府官员的个人政治动机会促进地区PPP项目投资规模的扩大,在短期内也许能满足当地居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但同时会造成资源的配置不当和新的财政负担。因此,在推行PPP项目的过程中应加强中央政府的监管。

3、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职能考核机制。地方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满足该地区居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故该职能的相关指标也应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中,且对于有效指标的选取应该全面,不仅包括数据化的有形产出,还应包括可准确反映居民福利水平的无形产出,确保考核机制的客观公正。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被给予过多的关注,而忽略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有效性。由于我国PPP体系相对不成熟以及政府和私人部门的目标不一致等因素造成PPP本身隐含较大的风险,项目一旦失败,政府仍是主要的承担方,使得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故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职能考核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政府行为并规避PPP模式的隐性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吉富星.我国PPP模式的政府性债务与预算机制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5(4).

[2]李虹含.基础设施PPP模式的财政风险监督控制[J].财政监督,2016(3).

[3]白德全.规范PPP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J].理论探讨,2018(3).

[4]孟巍,吴粤.PPP模式缓解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吗——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经验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1).

[5]张牧扬,卢小琴,汪峰.地方财政能够承受起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吗——基于2010-2018年PPP项目的分析[J].财政研究,2019(8).

[6]王悦.PPP模式对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性的效应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7]周立宏.晋升压力、财政负担对基础设施PPP项目投资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9.

[8]闫东艺.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对基础设施PPP项目“落地难”的影响效应与政策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投资规模财政收入财政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我国财政收入运行持续向好一季度税收同比增长17.3%
2017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达1200亿美元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中国对非洲投资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速2015拟在建重点项目投资规模逾2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