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市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2020-11-09李登辉王恒
李登辉 王恒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旅游行业已经实现跨越性的长远发展,国民消费指数也明显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旅游成为大多数人的心灵寄托。青海省德令哈地区多民族的历史现状决定该地域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有着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考察、数据对比分析等方法,发现当下德令哈地区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并就此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青海省德令哈市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青海;德令哈;文化旅游;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7月30日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快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并轨迅速步入快车道。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升,文化享受,智能体验成为消费者青睐的新型业态。未来5G网络时代将为消费者提供高效并且个性化服务。
本文主要针对青海省德令哈市的旅游发展现状为研究基础,进一步探讨当下多文化交融的地区应该怎样利用民族文化的优势来发展文化与旅游业融合,适当融入当地的民俗风貌和审美风尚,加强地区文化建设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将其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促进地区全面协调发展。就目前来看,德令哈市在全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存在许多不可调和的问题,文旅融合正处于新的产业发展期,使得在德令哈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阻礙。作为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区域,改变当下旅游产业的模式,有效地将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整合。
二、德令哈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区位环境。从区位来看,德令哈市地处“兰州、敦煌、柴达木和西宁环形大旅游圈”的中心地带,交通便捷,青藏铁路和国道315线贯穿而过,是南进西藏、北上甘肃、西通新疆、东接省会的交通枢纽。2017年德令哈机场航班加密,新增花土沟航线;开通运行了“德令哈号”城际列车、“柴达木号”旅游专列,上座率创历史新高,随着航线、列车持续加密,为德令哈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此外,国防公路和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区域内交通条件十分通畅,良好的区位优势,为德令哈发展旅游提供了支撑基础。
德令哈拥有着大量的独特地质风貌,其地质情况变化多端,从高原雪山到荒漠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分布,能够在旅游业的开发中,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开发和选择,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德令哈在开发过程中还有较大一部分的地区处于未开发的状态,保留着较好的原生态景观,可以为后续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发展基础,使得自身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景观成为旅游发展中较强的吸引力。
(二)文旅资源。从人文资源来看,德令哈市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它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旅游重要的吸引力,早期的德令哈市主要是以蒙古族为主,但随着德令哈市不断地发展和变迁,见证了多个游牧民族的诞生。而作为丝绸之路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德令哈市在西部大开发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拥有着许多壮丽的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
德令哈市自身多民族聚居的情况,奠定了他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格,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使得自身的文化内涵得以不断的延续和发展。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稳固,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有着很大的提升和帮助。
(三)旅游开发。在旅游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德令哈市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物力,如今已经建设成了具有文化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柯鲁柯镇,展现出德令哈市独有的农垦精神,也是德令哈市重点打造的红色旅游资源。除此之外,城市内的观光景点也比较丰富,拥有巴音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海子诗歌陈列馆、民族团结进步塔等,能够让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增强对德令哈市历史文化的认同感。随着德令哈市旅游项目和基础建设的不断推进,各景区内的停车场、环保设施以及旅游标识等建设也趋于完善,星级宾馆的数量不断增加,游客接待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据德令哈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德令哈市共接待各类游客235.72万人次,同比增长63.6%;实现收入12.49亿元,同比增长76%,人均消费532元;2017年1~5月份,接待游客85.3万人次,同比增长22%;旅游总收入4.676亿元,同比增长25%,人均消费549元,旅游环境得到优化。
三、德令哈市文化旅游发展现存问题
(一)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德令哈市的旅游发展中,虽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完善的基础建设,但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目前的旅游产业收入结构也较为单一,主要的消费集中在交通和住宿两个方面,在现有的星级酒店附近,大概近5,000张床位也仍然无法满足对于游客的接待需求,旅行社的规模较小、服务能力较差,成为限制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旺季往往一房难求。
此外,许多的景区和景点建设比较滞后,景区开发的层次较低,因此无法形成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尤其是对于高原旅行的应急服务措施建设不足。由于德令哈市自身的旅游产品规模较小,比如像可鲁克湖作为4A级景区,创新和亮点远不够,缺乏吸引力。作为山区高原地区,德令哈市现有的交通条件也成为限制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因此其出行、旅游、购物、娱乐等环节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无法满足顾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导致体验感降低,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往往意兴阑珊,失望而去。
(二)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旅游的同质化严重,已经成为当下旅游业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对于德令哈市的旅游发展过程来说,其旅游产品的庸俗化严重,没有创新性产品,对游客来说可替代性太强,没有形成吸引力。而同质化的旅游产品,也让德令哈市的旅游产业失去了自身独有的特色,无法凸显出自己的历史价值和民族内涵,使得自己在众多的旅游产业中缺乏竞争力。比如,在一些蒙古包的演出项目中,从台词、服装、道具等各个方面,都只是模式化的流程,并没有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因此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许多周边衍生品的打造也暴露出了德令哈市旅游业对于自身的认识不够,未能和文化自身的内涵融合,也没有体现出德令哈市的地域特色,因此辨识度不够,无法在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在景区不断扩展后,经营者会盲目追求利益化,丧失旅游产品中文化价值的体现,使得民族的仪式感弱化,传统的文化元素也失去了自己的韵味。
(三)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不完善。目前,德令哈市的文旅融合发展中,思路举措尚不清晰,导致德令哈市旅游业保障体系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游客安全隐患。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景区管理法律条规不够具体,缺乏可实践性、可管理性和统一性,思想意识不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管理机构,都应该担责安全管理的部分职责,德令哈市的旅游景区内所有管理机构部门都不具备安全管理的责任,应注意签署责任制度,全体员工都应在其工作岗位上做好景区管理工作,而各个景区也要设立专门保障应急信息处理中心,及时收集信息协调和游客反馈意见,对相关信息进行评估、调整以及判定,要设置保障体制应急预防工作,可以抑制避免突发损害。
(四)旅游市场拓展有待加强。德令哈市当地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开发,因此也没有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现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处在规划和发展的阶段,因此对于市场的拓展较为落后,各个景区在营销和策划的过程中都没有相关完整的规划,对于一些宣传手段和媒介的使用较为单一。
许多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旅游市场的瓶颈问题较为突出,有待进一步开拓。开发水平不高,对客源市场吸引力不足,存在留不住游客的问题,功能开发、有机開发也未整合,导致整个资源的宣传力度以及拓展开发程度不够,也缺乏具有吸引力和成熟的旅游产品,无法吸引到外来的游客。
四、德令哈市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一)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链。德令哈市首先要借助自身的独特优势,辐射带动周边景区的发展,提升景区内的产业相关配套,强化原生态旅游发展。提升景区内的服务设施建设,整合一体化服务,比如在景区的公厕、停车场以及休息场所等建立起相应的配套设施服务和一定的指示引导系统。积极地推进城市内有轨电车项目的实施,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环境。
同时,还要陆续开通城际快车和专门的旅游列车,提升德令哈市的游客接待水准,规范旅游市场的秩序,同时也提高效率。整合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以及克鲁克湖等旅游资源,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和资源互补,形成城市带动周边的特色旅游体系。还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推进旅游业的区域合作,比如可以打造与敦煌市的旅游合作,形成以德令哈市为中心而带动周边茶卡盐湖以及敦煌等地的旅游产业发展,全面拓宽旅游市场,形成更加完善的旅游产业,使德令哈市旅游价值更大化。
(二)打造旅游品牌,突出区域特色。品牌形象的打造意味着价值的创造和表现方式的变化,在德令哈的旅游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地带动周边城市,全力拓展旅游市场,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和媒体来进行宣传,针对川、宁等重点客源地,全力打造旅游名片,集中自身的优势、整合资源,创立旅游品牌,打造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徒步自驾游和民族体验等特色的旅游发展体系。
德令哈市作为州府的所在地,应该大力发展高原人文旅游,保留自身的民族特色,坚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环境,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同时积极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和发展。比如,在旅游产品的创新中围绕着浪漫星空之城的主题,举办海子诗歌节等具有影响力和自身特色的活动。推进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融合,支持和鼓励农户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山庄,形成新特色生态休闲旅游业,把生态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培育万亩枸杞园、新堉山庄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扩大延伸生态旅游资源产业链。针对生态休闲、商务会展、体育拓展等高端需求,打造一批精品特色旅游项目,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
(三)完善管理制度,增强保障体系。各个旅游景区之内应该配备相应的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旅游的服务质量。监督部门也应该发挥自己的监督职能和作用,落实旅游业的安全责任,消除各种隐患,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完善德令哈市旅游业管理体制,就要明确责令制度,经营与监督主体,把各部门职责划分签署责任制度制定好。
各个景区的管理主体需要核实准确,不能将监管权利赋予多个部门,避免发生责任推卸问题,成立协调规划保障管理中心,协调规划安全责任和反馈直属意见,重视通过各种渠道鼓励、采纳景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从业及管理工作,积极调动保护景区,针对德令哈旅游区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是整个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一环,也是缓解游客和景区之间的矛盾冲突保障。
(四)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德令哈市在现有的旅游产业和资源基础之上还应该推进与各个文化、民宗部门的合作,促进文旅产业的融合,加速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进而打造出一批有自身特色、有品位的文化创意景点、历史文化景区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和品牌活动,能够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城市功能旅游化、旅游服务城市化等进程,推动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德令哈市还可以利用城市亮化工程的成效,组织开发“夜游巴音河”等休闲旅游产品,为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提升主体地位,德令哈市联合景区和旅行社以及新闻媒体不断拓展营销领域,联合营销模式,拓宽德令哈市旅游客源市场,通过资源整合补足业态,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城市,真正落实“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政策。德令哈市通过节目汇演、VR展示、竞猜获奖、Rap说唱等多种方式现场推介,旅行社做好游客的组织招募,串联特色旅游景区,通过专业角度聚焦德令哈市旅游热点,打造网红亮点,搭建线上旅游推介平台。
五、结语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日益激烈,探讨旅游景区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内涵是尤为重要的。本文探究了德令哈市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景区在保有自身文化特色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该进行产业间的融合,打造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最终使得景区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琼,程慧.文旅融合下雪峰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品牌建设路径探讨[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32(01).
[2]王磊磊.“主客共享”视域下的文旅融合发展——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0(01).
[3]王菡薇,侯力.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J].唯实,2019(12).
[4]范建华,李林江.文旅融合趋势下的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考——以广西北海涠洲岛为例[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1).
[5]姜师立.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旅游发展高质量对策研究[J].中国名城,2019(06).
[6]蒋柯可,熊正贤.文旅类特色小镇同质化问题与差异化策略研究——以四川安仁古镇和洛带古镇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