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迫式外交”,来自美国的寒流
2020-11-09温宪
温宪
将“民主”大旗满世界挥舞的美国,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正是最不民主的那一位。
在美国大选外溢效应的影响下,10月变得格外敏感,“隔空喊话”也因此显得相当密集。
10月23日,美国举行了总统候选人最后一场电视辩论。全场95分钟内,“中国”一共被提及55次,其中特朗普22次,拜登26次,另外7次出自主持人之口。用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昆西研究所東亚项目主任史文的话说,两位候选人谈及中国时无非是“我对北京很强硬”“不,我更强硬”之类的示狠滥调。
竞选陈词有时不能太当真,但那骨子里透出来的美国要坚持霸权、固守霸道、蛮横霸凌的宣示还是真真的。
此前一天,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说,德国和中国正在成为潜在的超级大国,美国不再能控制世界,英国和法国的作用已经发生变化。俄罗斯领导人此番点评可谓意味深长。
同样是这天,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摩洛哥外交大臣布里达通了个电话。针对当前美国一些政要在全球不择手段对中国造谣抹黑,“胁迫”其他国家选边站队,王毅强调:“这是当代国际政治中最令人不齿的行为,充分暴露了美国的单边霸凌和自私自利本质。”
胁迫,意为威胁强迫,是一段时间以来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语。审视一下美国政府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所作所为,以“胁迫”形容很是贴切。
前不久,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白宫与科索沃当局领导人签署经济协议。身材高大的武契奇局促地坐在临时搬来的一张椅子上面对特朗普,这一场面被解读为他遭到美国胁迫的生动一幕。
美国的胁迫是不讲道理的,它本已退出伊核协议,又要求联合国继续制裁伊朗便是明证;美国的胁迫也是不讲道义和责任的,在国际社会最需要团结抗疫的关键时刻,它退出世界卫生组织便是明证;美国的胁迫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挥舞制裁大棒试图阻断俄、德“北溪-2”项目便是明证;美国的胁迫还是武大郎开店式的,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一再遭到欺凌便是明证。将“民主”大旗满世界挥舞的美国,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正是最不民主的那一位。
胁迫他人倚仗的是一时无人企及的力量,但胁迫的滥用却也在销蚀这种力量。二战以后的美国一直在这一悖论中徘徊。奥巴马上台伊始,基于对美国“9·11”事件后小布什极力推行单边主义的恶果,尝试与伊斯兰世界展开“对话”,打出了外柔内刚的“巧妙外交”等新牌。特朗普执政后,将钟摆又重新推回至单边主义,将管理自家公司时张口闭口“你被解雇了”的做派全套搬到了国际关系中。美国简单、粗暴的“胁迫式外交”搅得周天寒彻,一系列突破底线的霸权、霸道、霸凌行径令整个世界动荡不安。
胁迫与人类文明社会所追求的平等、公道相悖,令人不齿。武契奇的申诉,默克尔的眼神,谭德塞的驳辩都表达了对遭到胁迫的不平。至于中国,一个声音如今再一次振聋发聩:“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