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核算分析

2020-11-09吴秀钦

今日财富 2020年32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计量核算

吴秀钦

摘要:基于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从行政单位会计处理工作出发,根据固定资产的含义、确认、计量、记录及折旧等方面对新行政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核算及处理展开分析,希望可以为行政单位才会人员的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以国家财政体系改革及行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基础,实施新会计制度对行政单位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管理人员需要提高核算水平,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合理分类工作,进而有效提高行政单位的财务核算质量及效率。在实际应用环节,将固有资产核算当作经济基础,使用科学合理的核算方式,进而推动行政单位的健康持久发展,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和应用

政府会计改革能够有效划分政府及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具有一定的内部风险预防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新证单位所实施的会计制度,因为无法明确界定属于会计主体的资产和负债,导致了行政单位风险滋生。有一点需要加以注意,因为行政单位中固定资产的比例最高,对于其准确确认和计量对于预防和规避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财政部接连颁布了诸多相关准则及政策,旨在使行政单位财务核算趋于规范化、科学化,提高行政单位的风险防范水平,例如《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等。在这一大背景下,应全面分析固定资产核算特点,制定合理的使用策略。

二、固定资产核算特点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指的是使用期限大于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之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一种资产,单位价值虽然没有满足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大于1年(不含1年)的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核算。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固定资产划分为下述几大类: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图书;家具用具;装具以及动植物等。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确认、计量、记录及折旧,本文从下述几点对固定资产核算的特点展开分析。

(一)固定资产的定义从占有权向控制权的转变

传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的背景下,资产通常是需要使用货币进行衡量,并且需要通过行政单位使用或者占有,属于经济资源的一种。这一定义也就像“占有权”当作了行政单位确认固定资产的首要准则。但是新政府会计准则不同于传统准则,在界定固定资产方面同企业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就是通过会计核算主体过往的交易以及相关事项所构成。通过会计核算主体对资源的控制,并且这些资源能够为其带来经济效益。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实现了从占有权向控制权的转变,体现了“控制权”的重要性。同传统会计制度相比,这一定义使资产的范围扩大,并且行政单位资产确认条件不再具有局限性。该定义虽然提高了固定资产确认的灵活性,但是因为确认“控制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较大。

(二)固定资产的确认实现了规则导向向原则导向的转变

传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固定资产的确认需要将原则导向作为基础,并确定了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最低额——1000元。同传统制度不同,新政府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的确定需要同会计企业准则相同,也就是将导向作为原则,并不过于详细地规定固定资产确认金额,只是规定其确认的主要原则,在这一原则背景下资产能够确认为固定资产,经济利益则会流入至会计主体,可以有效计量价值以及成本的均能够明确为会计主体固定资产。新政府会计制度需要工作人员通过实质条件确认固定资产,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其精确性和灵活性。

(三)固定资产计量从务虚向务实的转变

传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固定资产的常用计量方法为原始价值、完全重置价值以及折余价值。将原始价值及完全重置价值应用于对固定资产的起初计量,而后续计量则需要通过折余价值来实现。有一点需要加以注意,即使传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了计量方法的应用范围,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因为没有有效指引固定资产计量方式的实际应用,所以可操作度并不强。但是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行政单位固定资产计量方面同传统制度有较大的出入,该制度根据企业会计准确确定了几种计量方法,分别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及名义金额,并且上述计量方法的应用范围均具有详细引导,大大提高了计量固定资产的可操作度,并且有助于推动行政单位固定资产计量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四)固定资产记录从单体系向双体系的变化

在传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固定资产额的常用记录方法为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較为单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为“双分录”核算方法,仅仅通过该方法并不能有效体现出行政单位的负债信息,导致其应用效果不佳。例如行政单位工作人员存在签单欠账情况,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反馈,进行有效处理,那么会计人员则无法准确反映单位的负债情况。但是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不仅保留了该方法,并且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引进了财务会计核算方法。也就是使用两个体系的方法详细记录固定资产。使用双体系和单体系的主要不同表现在,对于不涵盖现金的固定资产核算,只需要完成财务会计记录;对于涵盖现金的固定资产核算,则需要使用双体系记录方法,这样才能有效管控单位固定资产,从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单位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力度,具有深远意义。

(五)固定资产折旧实现了从虚提到实提的改变

传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会使用“虚提”的折旧方法,也就是不体现于本期的成本花费中,只需要对本期的资产及基金进行抵消处理便可。这也直接致使预算报表中不能有效体现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但是新政府会计制度不同于传统会计制度,使用“实提”方式完成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也就是将折旧计入到本期的成本消费中,最终通过财务报表全面、有效地体现出来。这一变化有助于提高行政单位对实际运营成本的计算,进而大大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

三、强化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措施

因为新政府会计制度的颁布及实施,政府和事业单位资产确认及计量同传统处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对财会工作人员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能够在行政单位具体工作诸环节中准确确认和计量,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为了确保《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本文提出下述几点措施。

(一)提高认知程度,强化资产管理意识

领导及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从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资产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所以,领导及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资产管理的重视,提高认知程度,重视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提升,对资产存量进行全面判断,发现存量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分析急需购置的资产清单,对资产配置方案进行合理设置,明确资产购置计划,确保不重复购置、不盲目购置及不超标购置,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

(二)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行政单位在具体发展环节,应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逐渐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制度。首先,应不断优化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体系,在预算管理工作环节,以得到更多成本效益为基础,贯彻落实精简节约的原则,认真分析和对比投资项目,从源头规避盲目投资及重复投资等不良情况的出现。在对固定资产预算进行审批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大管理和控制的力度,将其纳入到政府采购预算的范围中,申报政府采购预算。在具体购置环节,应强化对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的监督,从源头上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的科学配置。其次,行政单位需要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机制,使固定资产采购工作趋于规范化,对于验收入库、台账登记等工作流程,安排专门人员,同时做好设备保管及维护工作。对行政单位资产情况来说,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强化固定资产处理能力。最后,需要将行政单位内部建立专门的资产清查机制,确保每半年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清查,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有效地解决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三)深化职责,建立专门的考核制度(再丰富些内容)

行政单位人事部门需要对负责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监督和定期考核,考核前需要确定岗位职责和具体的考核方案,年终时期需要考核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情况及在岗履职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加强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制定专门的岗位说明书,使工作人员能够全面掌握自己工作的流程及职责。消除工作惰性问题,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考核制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执行,因此,行政单位考核应具备强有力的执行文化,不断解决考核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使考核能够成为推动单位管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四)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在新政府会計制度实施的大背景下,对固定资产记录使用双基础平行记账的方法,也就是对权责发生制的财务账以及收付实现制的预算账进行同时记录,这也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增。所以,应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有效结合业务与财务,为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便利。能够一键形成记账凭证,并且财务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对账工作十分方便,大大提高了固定资产的核算质量以及盘点的效率。除此之外,还能够有效上传相关附件及资料,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后期的搜索提供便利,大大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产生较大影响,所以需要做好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建立科学的管理提下,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工作人员还需要提高认知水平及专业能力,实现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计量核算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我国金融机构投融资业务碳核算研究
基于信息系统的计量标准管理
政府会计制度与地勘单位会计制度衔接的若干思考
对公司计量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今年3季度起实施季度GDP核算改革
财政部发布四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中国计量出版社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