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中心疗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借鉴意义

2020-11-09林寅

科教导刊 2020年25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林寅

摘 要 在国家意识形态整体布局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而心理治疗领域中“以人为中心疗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从师生关系建立、情感作用发挥、倾听技巧运用、促进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运用“以人为中心疗法”提高工作效能,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以人为中心疗法 心理治疗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9.042

Abstract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overall layout of national ideology. There are quite some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ical therapy, "human-centered therapy"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explains how to use the "people-centered therapy" to improve the work effect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establishment, function of emotion, use of listening skills, and promotion of people's overall development,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human-centered therapy; psychotherap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历程

“以人为中心疗法”又称“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由罗杰斯等提出,兴起于20世纪末的一种人本主义心理疗法。该疗法建立在“人性本善,成长自觉”之假设的基础之上,强调对“人”的尊重。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非指导性治疗”阶段,该阶段强调当事人的主体地位,认为只有当事人才具有对自身的充分认识和了解,治疗工作由当事人进行主导;第二阶段称为“当事人为中心疗法”,该阶段强调对来访者隐蔽情感的挖掘和重视,并以此为基础对来访者的“现象世界”进行理解;第三阶段为“经验阶段”,在这个阶段罗杰斯的病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他开始探索使来访者发生改变的因素,并强调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情感和体验的交流;第四阶段称为“以人为中心疗法”,该阶段强调对“人”的价值认同,以及治疗师对与来访者关系的调整——从 “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关系转变为“人与人”的关系。[1]

2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主要理念

2.1 关于“人”的认识

本文中对“人”的认识,本质上是对来访者的认识。在心理学相关研究中,上述“认识”是一个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在人本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中,对于“人”的认识来自对“健全发展的人”的观察,而非像精神分析学派那样通过对“病态的人”的观察来推论人性,亦非像行为主义学派那样通过对动物的观察来推论人性。[1,2]

卡尔·罗杰斯认为,心理学研究要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立足人的生存、揭示人的本质、还原人的本来面目。他的理论认为,诸如生理、安全、尊重等诸多方面,自然的人性就是人的本性,同时假定并相信他人的本质是好的,且具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发展方向的强大潜力,能够自我指导、独立自立。

2.2 关于“改变人”的认识

罗杰斯认为,在以改变来访者人格为诉求的咨商过程中,与来访者关系的建立极为重要,远高于咨商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咨商能否取得成功,来访者对于治疗师心理上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至关重要,而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影响程度则取决于双方咨询关系的构建情况。罗杰斯认为,良好咨询关系的构建本身就是心理治疗的一部分,可以促进来访者积极发挥自身的潜力以改变现状。

以人为中心疗法不主张过分强调咨询师的专业身份,而是提倡要坦诚面对咨询者,与其构建真实、真诚、可信赖的咨询关系,感同身受地投入到咨询工作中。在咨询过程中强调咨询师不得隐藏自身的情感,清晰、准确的开展沟通,以减少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产生混淆的可能性。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有关理论中,尤其强调对来访者的尊重,反对一切对当事人施加“影响”的做法,主张咨询师做当事人的朋友和伙伴,在会谈中尽可能让咨商双方可以不受对方的引导和限制,营造自由进行自我探索和情感表达的氛围。

2.3 关于“如何改变人”的认识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相关理论提倡“非指导”治疗方式。在这种治疗方式以下,咨询师只是被动地作为来访者的跟随者。反对咨询师通过外在标准对来访者进行评估、教育和行为控制,反对其对来访者的说教,并要求咨询师尽可能避免主观意见的表达,而是以倾听为主,让来访者自主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处境、解决问题。[3]

在上述理论体系框架内,咨询师不再是来访者的指导者或教育者,不会武断地认为自己对当事人有何种程度的了解和认识,亦不以自身的专业身份以权威自居。咨询师本身也不具有一套成熟可推广的价值体系可以教传给当事人,仅作为在当事人认识自我、发挥潜力、改变自我过程中的倾听者和促进者。

3 “以人为中心疗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借鉴意义

3.1 重塑师生关系

以人为中心疗法为如何看待和重塑师生关系提供了一个极具人文主义关怀的视角,为师生关系及教育氛围的营造提供了建设性思考,也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了改进工作方法的思路。

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观上并不排斥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但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却很难实现。这种平等关系的构建,显然十分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目标的有效达成。这就要求在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前,教育者要先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构建开展良好沟通的基础。

平等关系的构建,只靠语言表达并不能使人信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进行自身的思想改造,将在工作中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帮助应用于生活中,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为重塑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的工作氛围。

3.2 优化工作方法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统的实践过程中往往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进行主观的理论灌输,这种工作方式极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一个成熟的、理想的教育者需要更强的耐心和同理心,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话语权。应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无条件倾听和接纳学生的处境和所面对的问题,并以平等身份引导学生通过认识自我和调动自身潜力解决问题,完善自身人格,独自发掘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不涉及是非的问题,教育者应被动的作为倾听者和促进者,相信并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潜力解决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借鉴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有关理念,并加以改造,可以消减学生的抵触心理,促进其对相关思想政治工作过的接纳程度,进而提升工作效能。

3.3 强化情感的作用

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于资源整合,善于處理面向群体对象和系统问题,强调教育和管理,但也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个性化需求,过于硬性的教育和管理容易影响学生的接受度,导致工作效果不佳。

在人本主义的理论框架下,人即是思维的存在也是情感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既重视“教育”和“说理”,也重视“引导”和“讲情”,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温暖人。在面向诸如“三困”,即:学业困难、心理困难、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开展相关工作时,尤其要注重基于尊重和理解的平等关系的建立,设身处地的接纳、体会他们的处境和所面对的问题,在尊重、平等、坦诚的工作氛围下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

3.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人本主义理论中,教育的目标既包括了认知内容,还包括了对人认识以及对人的潜能开发。认识并尊重人的价值,进而促进人对自身了解、表达和发展,是教育目标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些部分却往往被传统教育所忽略。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以人本主义理论下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念借鉴,就是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需求,将思想引领与学生的尊严、幸福等相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真正面向“人”的教育而非空泛的理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4 以人为中心疗法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技巧

4.1 “倾听者”与“权威性”的平衡

个体间的平等以及对个体个性的尊重和解放是西方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理念。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来访者认为可以接受他们与咨询师处于同等地位,咨询师也可以接受自身“被动的倾听者”的定位。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咨询师抑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具有一定的“权威”色彩。这里的“权威”不是指地位优势,而是一种“可以主动解决问题”的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人本主义的有关理念时,如果教育者过分沉浸在“被动倾听”的角色中,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怀疑教育者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决心和能力,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教育者在实践中应注意对教育过程予以合理控制,在保持适当权威的同时,对学生的立场予以全面了解、积极关注和充分尊重,构建信任基础,建立融洽关系,为有效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中立原则”与“主动作为”的平衡

以人为中疗法倡导咨询师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要求咨询师在开展咨询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客观和中立,避免主观的判断和引导,这在中国无论是对于心理咨询领域中的来访者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学生来说都是不适应的。[4]无论是学生还是患者,其来访都抱着对咨询师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怀疑同时抱有解决自身问题的期待。[4,5]过分的“价值中立”会使咨询者感到工作的开展者对自己的处境和问题不关心进而认为自己被忽视,这将严重影响工作开展的成效。因此,在保持“价值中立”的同时,教育者可以适度提供自身的人生经验,在不影响被教育者独立判断和决策的前提下供其参考,促进其更好改善自身处境,解决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75-89.

[2] 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20.

[3] 刘鲁蓉.人性观与心理治疗[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16(5):32-34.

[4] 孔德生.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J].学术交流,2007(12):31-35.

[5] 何光耀.论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原则的非普遍适用性[J].改革与战略,2007(3):143-146.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