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
2020-11-09周曦刘萍
周曦 刘萍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为新时代高校推进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廓清文化育人的价值目标,梳理文化育人的内容体系,是推动文化育人实践创新的“理论先导”。在此基础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推动校史文化资源传承发展、构建校园文化活动科学体系和实现网络文化平台整合创新等多路径,对文化育人的实践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育人;理论;实践
一、文化育人的价值目标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我们党站在新时代的全局高度和战略高度,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对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科学论断,系统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
文化育人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和根本遵循。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的逻辑关系,即“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立德树人”是“文化育人”的价值目标和最终旨归,两者是手段和目的辩证统一。因此,高等教育文化育人工作只有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才能切实把握育人方向、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是高等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主力军。高等教育要从落实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责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出發,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深化对文化育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努力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以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优秀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不断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培养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要成长为时代新人,除了要具备坚实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较高的政治觉悟、完善的道德品质和全面的文化素养。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从这一意义上来理解,文化的进步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文化的传承过程内在了文化的再生产过程,而文化的再生产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的塑造与培养过程。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能够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二、文化育人的内容体系
(一)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革命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革命文化能够涤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锤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集中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人民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是引导大学生培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保障。
(二)学校历史文化资源
学校办学历史是对大学精神的传承,它在深层次上是一种文化存在和文化现象,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高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是一所学校薪火不息的文化纽带,是凝聚大学生的精神符号,是推动校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样的,对一所高校而言,要增强文化育人的实效性,离不开深入挖掘整理学校的办学传统,传承弘扬学校的办学精神,并结合时代要求,激活校史文化的生命力,自觉推动校史文化的阐释创新。因此,在高校文化育人过程中,既需要将校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畅通弘扬校史文化的主渠道,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传播校史文化,为其营造多元传播路径;既需要加强校史文化展览的场馆、场地建设,搭建校史文化教育基地,又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史文化传承活动,增强校史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文化在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和本质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化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又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创造出了各具特色、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这些成果都曾经或者当前仍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以重要启迪和影响。
文化的多样性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可能和必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以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青年是促进世界文明对话、推动跨文化交流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寄望中国青年要具备世界眼光、全球视野、人类胸襟和战略思维。因此,高校文化育人应自觉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纳入育人内容,引导学生成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的使者,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使者。
三、文化育人的实践创新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这一试点模式下,学院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实践创新,从校史院史中提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深度结合的文化精髓,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卓有成效的文化育人工作。
(一)推动校院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
注重内涵引领,挖掘校院文化基因。学院深入挖掘并认真总结梳理校院两级校友和学院教师,在办学历程中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及典型事迹,凝练校院文化精神,提炼文化精髓。组建专门队伍,成立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纂整理校院历史,形成有代表性的大事记、人物传记、百年工程和时间年鉴等,多渠道多方面地发掘校史院史中的典型素材,让校史院史的文化精髓能够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创新方式方法,搭建高端传播平台。学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渠道对校史院史文化进行宣传展示:利用校史馆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展示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成就;选拔优秀校友代表、专业任课教师、资深辅导员、优秀硕博学生等代表性人物组建青年讲师团,增强文化宣传效度;挖掘杰出先辈、校友事迹,以戏剧、微电影等形式再现其成长奋斗经历,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增加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度、理解度、参与度和体验度。
(二)构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科学体系
校园文化活动是推进文化育人的良好载体,结合文化育人要求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通过开展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备的校园文化活動,构建以对话交流、文化体验、社会实践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1)搭建对话交流平台。打造名师教授与学生、优秀学生与学生、知名校友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活动,以名师教授的人生感悟、优秀学生的自强事迹、知名校友的职业经历来启发学生,体现文化育人中的传承与创新。(2)打造文化体验平台。以摄影绘画、原创故事、读书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学院文化的体验度,通过校园文化景观、校史馆参观、导师见面会、主题讲座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学校、学院文化的感知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求学信念;(3)拓展社会实践平台。以社会实践调研、走访校友、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拓展文化育人的实践功能。通过专业性社会实践树立学生严谨治学、学以致用的科学态度,通过服务性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科技强国、回馈社会的服务意识。
(三)实现网络文化平台的整合创新
大学生总体上思维活跃,乐于尝试新事物。对此,学院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网络文化平台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既让校园文化氛围变得更为轻快,又贴合了大学生的需求,增强了文化育人和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积极探索统媒体与新媒体传的融合升级,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网络化水平。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文化育人网站,将校史、院史通过网络展播、视频放映、有声图片等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学习;组建由校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组成的四级成长导师团,进驻微信、微博平台,以“行走式”文化教育载体让思政教育“鲜活”起来;借助网络平台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利用“两微一端”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主题展演和微视频大赛等,弘扬主旋律;以院史文化凝聚人心,利用虚拟技术建设网上院史馆,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及3D模型等形式,充分展示学院办学历史、科研成果和校友成就,增强文化育人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26.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2.
[5] 本书编写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三全育人”视域下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CJSFZ19-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曦(1984- ),男,湖南衡阳人,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硕士研究生,讲师,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萍(1985- ),女,河南长垣人,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团委书记,硕士研究生,讲师,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