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南泥湾精神 建设现代化强国

2020-11-09韩荣丽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南泥湾精神建设

[摘要]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359旅全体指战员战天斗地,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培育和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本文阐释了南泥湾精神的形成及其主要内涵,论述了南泥湾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弘扬南泥湾精神就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信念勇于奋斗,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精神;359旅;现代化建设

[作者简介]韩荣丽(1989-),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南泥湾分院宣传科研科干事、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9-0054-03

一、南泥湾精神的形成及内涵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略者转变侵华策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集中主要兵力攻打陕甘宁边区,对党的抗日根据地实施了极其残忍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国民党顽固派则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特别是“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停发了配给八路军的军饷和被服等物资,同时还断绝对边区的一切外援,扬言“不让一粒米、一尺布进入边区”。造成了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极度困难的局面。毛泽东后来讲到,“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付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生死存亡之际,党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动员边区军民发展生产。

1941年3月,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号召,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挺进南泥湾,克服工具短缺、缺衣少食、露宿荒野等困难,开展了以农业为首,工业、手工业、运输业与畜牧业次之,商业第三的生产运动,至1945年6月部队南下全部调离南泥湾,359旅全体指战员上下一致、攻坚克难,硬是凭着双手,将昔日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建成了“陕北好江南”,也孕育了南泥湾精神。1943年八路军总政电影团拍摄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后改名《南泥湾》),影片解说词中写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首次表述了南泥湾精神。

359旅及南泥湾大生产是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随着歌曲《南泥湾》的诞生,359旅开发南泥湾的模范事迹及南泥湾精神传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南泥湾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原生形态之一,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其最核心、最根本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作为党的优良传统,是党永不褪色的精神品格。从共产党的创立,到井冈山等根据地的开辟,它就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指引,成为共产党人内心深处不屈的意志,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淬炼,含义愈加深刻和丰富。

党中央到达延安后,面对敌人的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没有被吓倒,而是自力更生、绝处逢生,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担起抗日救亡重任。毛泽东指出:“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我们不依赖它。我们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59旅依靠自身力量,从无到有,克服艰难险阻,完成生产自给任务,开发了南泥湾,推动了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几年的开荒屯垦,359旅用艰苦奋斗实际行动锻造了南泥湾精神。

(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道德品质

面对陕甘宁边区严重物质匮乏和财政困难的现状,359旅一边发展生产,一边厉行节俭,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展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359旅战士人人争当先锋,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作为立身之本。开荒之初,繁重的生产任务使得战士们的衣服磨损很快,总是会有好几处窟窿,为了节省布料,他们将破了的长裤改成短裤,再破了就用来打草鞋。经过几年的努力,359旅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等蓬勃发展,全旅生产经营成绩显著,部队逐渐实现丰衣足食。此时,王震旅长依旧号召全旅:“生产要多,消费要省”,“要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部队仍然坚持每天“两干一稀”,即两顿干饭,一顿稀饭,并用土豆、南瓜、包谷、荞麦等掺着做“杂合饭”节省粮食,树立起359旅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出共产党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三)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实干精神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支撑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不竭精神动力。面对挫折,359旅战士们凭借着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斗志,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实干精神,成为了激励全体将士开荒生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展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他们竭尽所能,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在促进边区建设的过程中,他们始终把解决自给任务与发展边区经济统一起来,不断创造物质财富,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全面促进边区经济建设发展。正如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所言:“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

359旅战士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经历万千考验,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追求,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强盛而奋斗,用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

二、南泥湾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扬

南泥湾精神是以359旅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基础之上形成的精神品质。其所体现的依靠自己、独立自主的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气概,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成为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勾结美帝国主义意欲窃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果实,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人民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中。此时,毛泽东再一次旗帜鲜明地强调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把立足点放在自己身上,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打败一切中外反对派。正是这种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力克强敌,取得了解放战争和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国初期,新疆、西藏等地尚未解放,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了经济“封锁”和“禁运”。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严重的经济困难,毛泽东强调要将艰苦奋斗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紧密联系,勤俭建国、勤俭办事,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他指出,要站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立场上,不依附任何大国,不屈服任何外来压力,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359旅进军新疆,将部队的优秀传统融入到和平解放新疆和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中。他们战严寒、斗风沙,修路架桥,垦荒种地,经年累月,不懈奋斗,凭着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意志,硬是在大漠戈壁滩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在经济发展中,中国人民传承和发扬南泥湾精神,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河南林县人民依靠自身力量,以气吞山河、改天换地的气概,硬是用钢钎、铁锤和自己艰辛的汗水,历经十载,建成了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发出“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开发和建设了大庆油田,一举甩掉了新中国贫油的帽子,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新局面。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背信弃义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中国科学家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

在为共和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的伟大而辉煌的奋斗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兵团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一系列精神,这些都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领域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在国家整体实力较为薄弱,各项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全党全国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再次焕发出巨大的力量,影响着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指引着国家独立自主发展,促使中国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但由于历史原因、政治因素等,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短时间难以消除。为了加速中国发展,消除发展差距,推进改革开放,邓小平指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并把体现南泥湾精神本质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郑重地写入了党的基本路线表述之中。安徽小岗村的村民率先进行了改革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尝试,凭着敢闯新路、勇于开拓的精神,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解决群众温饱趟出了一条新路。在科学技术方面,在坚持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努力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在高铁、载人航天、大型计算机等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在现有国际规则的基础上,依靠中国人民自身的吃苦耐劳、克勤克俭、顽强拼搏的“勤劳革命”,使数亿人摆脱贫困,解决了温饱,并向全面小康迈进。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四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在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中华民族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形成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自主创新、勇于攀登、不畏艰苦的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奋斗史,党和人民始终坚持继承和弘扬南泥湾精神,赋予南泥湾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但也毋庸讳言,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度出现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以市场换技术”的倾向,对自主创新,特别是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重视不够,造成了一些领域对外技术的过分依赖,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一度丢失了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造成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现象泛滥成灾,污染了社会风气,丧失了进取精神,亟待在走向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加以解决。

三、南泥湾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国家发展进行了战略安排,到建国一百年将中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时刻,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第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助推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有创新创造精神。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需要,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党在总结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特别是建国70年以来的成功实践确立的新发展理念,也是新时代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2015年,习近平在陕西调研时指出:“转方式调结构,首先是创新驱动。我们的科技创新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当年我们依靠自力更生取得巨大成就。现在国力增强了,我们仍要继续自力更生,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不仅在战争年代为抗战胜利和民族独立提供了精神支撑,更是新时代国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在科技与经济发展中,把力量的基点放在国家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形成竞争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国家在极地研究、载人航天、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港珠澳大桥成功建成,启动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用创新引领发展,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第二,认清形势谋发展,坚定信念勇奋斗。党从领导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所有事业的成就,都是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干出来的。习近平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重温了党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时期形成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提出了创造幸福,实现人生價值和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经过建国70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依旧面临着贫富差距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严重、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腐蚀等问题和挑战。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昂扬的锐气、蓬勃的朝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克服各种困难,满足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层次,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既要做好防范风险工作,又要积极应对挑战和机遇,坚定信念勇于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不断推进党的事业。

总之,南泥湾精神一以贯之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如今仍然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不竭精神动力。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已经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并将在这个世界舞台上有更大的担当、更大的合作和更大的作为。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用战争时期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对接历史、继续前行,将其转化为改善人民生活,谋取民族复兴的精神之源。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2]赵耀宏.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

[3]余小勇.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及其现实启示[J].前沿,2011(12).

[4]李小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

猜你喜欢

南泥湾精神建设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南泥湾途中》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南泥湾开荒志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拿出精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南泥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