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蕴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0-11-09杨柳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手稿异化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了丰富深刻的生态思想,包含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有机体,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异化劳动是生态危机的发生根源,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和解”的实现是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等重要观点。这些思想为当前中国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观、绘就美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蓝图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从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为现实环境问题的解决给予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方法启示。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启示

[作者简介]杨柳(1994-),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科研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YB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9-0029-02

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由此衍生的生态问题成为制約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这是当前整个人类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而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能够发现其中内蕴的生态思想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和美丽中国宏伟蓝图的实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自然是人类繁衍生息、成长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也生活于自然中,依靠自然提供的各种资源得以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自然单独存在。自然“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①马克思对于自然的定义点明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自然虽不直接构成人体,但是却是人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狭义上说,自然提供的各种资源构成了人类的生存资料;广义上讲,自然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外部空间和环境,为人类通过劳动谋求生存、获得物资、实现价值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二)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人与自然之间是互为对象、互相确证本质力量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应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在人们自内向外产生的强烈内驱力的驱动下发生的行为,人们能够在这种自己乐于从事的劳动中获得幸福,并借由劳动实现人生价值。然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劳动成为工人为满足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的谋生手段。这种异化了的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工人在工厂进行了无比繁重、没日没夜的劳动,创造了巨大的剩余价值和源源不断的利润,作为财富创造者的他们却无权拥有财富,反而成为被资本家压迫和剥削的对象。“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②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异化劳动的产生根源——资本主义,由此得出异化劳动是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生态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三)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通过考察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深究人类由崇敬、尊重自然变为驾驭、战胜自然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这种私有制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与严重分离。因此,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尖锐地批判,并指出若想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带来的诸多弊端,根本方法就是要对其进行彻底摧毁,从而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状态,使人获得解放、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因此,马克思对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之后建立的新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全面的构想:使当前人与人、人与自然这种对立状态得到彻底化解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共产主义。它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完全复归,是生态危机得以解决的正确路径。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人们会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再有身份之别、地位之差,在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无忧、社会物质财富极其充裕的前提下遵从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劳动。因此,共产主义才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③

二、《手稿》中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为实现全面协调的绿色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同时也是《手稿》所阐发的克服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状态的基本理念。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严峻的生态环境现状的回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后,时至今日,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瞩目成就。在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同时,众多生态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对原有的发展理念进行深刻反思。习近平在2018年5月18日、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一次强调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本原则的现实迫切性和极端重要性。“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④而五大发展理念正是解决生态问题的良方良策。

(二)为绘就美丽中国的现代化蓝图提供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决策,十九大报告又明确将“美丽”作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并且对实现这个目标作出清晰具体的规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手稿》中阐释的生态思想,为美丽中国的构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一)理念层面:正确认识、把握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阐述,是将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在一起展开的。这表明,马克思既不认同自然为先的生态中心主义,也不推崇人类为先的人类中心主义。中国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从观念上彻底消除“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这两个极端“中心主义”的观念,正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优化也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层面,因此要将重视环境效益摆在发展的重要位置,力求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

科学技术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荣关系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⑤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的效率大大提升,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这使得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理念。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在彰显了对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巨大的推动力时,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些负面效应。“科学发展产生的许多新现象有时不仅表现为财富,而且也表现为严重的威胁,并且在今天给人和人类、给人的现在和未来以极其重大的影响。”⑥对待科学技术,不能因噎废食,应该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必须正确运用科学技术,在发挥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时,还要减少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将为大众谋福利、提升民众幸福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服务。

(二)实践层面:积极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世界人民共同呵护人类共同家园。为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型、增长动能的转换顺利进行,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样才能形成发展合力,最大程度克服生态问题这个“发展短板”带来的“木桶效应”。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五位一体”整体发展战略的有序推进。

在《手稿》中,馬克思高瞻远瞩,从关注人类未来发展的高度历史站位出发,深入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重要性。进入新时代,实现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迫切性。只有率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关系。马克思的深刻洞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有益启示,发展必须遵循自然演化规律、经济建设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注释]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④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年第3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⑥弗罗洛夫.王思斌等译.人的前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⑦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手稿异化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丢失的手稿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