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蹴球的发展现状、特征及路径
2020-11-09王文敬张振龙王若光
王文敬,张振龙,王若光
(1.太原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2.扬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2015年7月,北京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为借助筹备、举办冬奥会契机,加快发展我国冰雪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等文件,其中特别提到:要深入发掘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的冰车、抽冰嘎、冰上龙舟、冰蹴球、转龙射球等传统民俗冰雪项目[1]。与之相适应,在2018年北京市第10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冰蹴球、冰嬉和雪垒等民族传统体育冬季项目首次列入比赛项目,这是民族传统体育冬季项目发展的里程碑[2],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冰蹴球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有必要深入挖掘与大力推广,一方面有利于传承民族特色冰雪运动文化,让其在新时代实现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全面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兑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庄严承诺,提升我国冰雪竞技整体实力。
1 冰蹴球的发展概况
关于冰蹴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为源自“踏鞠”,二为源于“踢盖火”。“踏鞠”又名蹴球、踢石球,起源甚早,到了清康熙年间出现“冰上踏鞠”的相关记载:“踏鞠场中浪荡争,一时捷足趁坚冰。铁球多似皮球踢,何不金丸逐九陵。”(作者注:踏鞠,俗名踢球,置二铁丸,更相踏墩,以能互击为胜,无赖戏也,恒于冬月,冰上逐之)[3]。这里描述的便是三百多年前冰上蹴球娱乐的场景。“踢盖火”也是一种只用脚不用手的游戏。相传清乾隆帝有位格格和硕和嘉公主自出生就手指间有蹼相连,因此被称为“佛手公主”,其因佛手不能参与宫内嘎拉哈游戏,便由专人暗访民间将踢盖火游戏引入宫中,用于公主娱乐。“盖火”就是早年北方居民煤炉上封火用的铁盖,圆形、中凸,顶端有小孔,状似铙钹,民间小孩子冬天常将其拿到冰上踢耍,相互击打嬉戏,是老北京什刹海地区古老的冰上游戏,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后来慢慢销声匿迹。到了2014年,该项目重新被挖掘整理,于2015年1月由北京什刹海民俗协会正式命名为“冰蹴球”[4],后由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西城区体育局、什刹海民俗协会和什刹海体校共同整理创制,形成了体现历史传承的比赛器材(类似“盖火”的覆钵型冰蹴球)和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的竞赛规则。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之瑰宝,很多宝藏都还未被挖掘。老北京的“冰蹴球”运动是传统冰雪项目现代化发展的引领者,它虽不比冰嬉历史悠久,但也因显著的文化特征而作为助力冬奥的特色项目之一。现如今,传统冰雪运动初绽光彩,北京通过冰雪体育文化节、冬季运动会、民族冰雪交流展示会、各城区社区体验赛等形式进行宣传与推广,以提高群众对项目的认知度,吸引大众积极参与体验。之后在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进一步的规范、组织下,冰蹴球逐渐向竞技娱乐化转变。自北京市第10届传统体育运动会之后,全国邀请赛、京津冀挑战赛等单项赛事逐渐增多,在群众冰雪运动中影响力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表1),对包括冰蹴球在内的传统冰雪运动的发展提出了任务要求,也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措施保障。地方层面,黑龙江、河北、吉林、北京、青海、内蒙古等地也出台了较为细致的政策措施。
表1 关于挖掘与推广传统冰雪运动的国家政策文件一览表
2 冰蹴球的项目特征
2.1 群众性
冰蹴球是一项源于民间的古老的游戏项目,在什刹海、陶然亭、龙潭公园等群众聚集地主要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存在。为助力冬奥,冰蹴球被重新改造,球体质地轻盈,场地设置简单,对选手参赛资格限制较少,具有显著的易行性与普适性特征。为了进一步在群众中传承、普及与推广,目前又研发出“旱地冰蹴球”,即一种在平整光滑的场地进行的新型项目,适用于大众体育活动场所,进一步扩大了冰蹴球运动的群众基础。该项目也常在群众体育赛事中亮相,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不仅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更体现了大众对于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2.2 健身性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一般源于民众的生产生活,是劳动形式的一种转化,通过身体活动加以表现,具有保健、康复、健美等特点[5]。冰蹴球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同时极具娱乐和健身价值,加上器材改良与规则创新,在便于自身推广普及的同时,为广大参与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身效果。冰蹴球以瞄、撑、踩、蹴、随等为主要运动形式,有利于锻炼参与者的下肢力量与灵敏性,并不激烈的竞争对抗既保证了趣味性,也不易产生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从而在保证运动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身体素质,改善情绪心境。
2.3 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变迁,冰蹴球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变与丰富。纵观其产生、发展的历程,无不体现了时代性特征。其产生于清中叶民间百姓的“踢盖火”,又被引入宫廷,加以改良后成为宫廷娱乐活动,从而实现了其发展空间的拓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怀柔、顺义等地农村民间还较盛行[4],以其娱乐性与健身性备受老百姓喜爱;而今,它借助冬奥会契机再次大放光彩,将老北京“踢盖火”与“冰出溜儿”游戏相结合,立足于现代体育,进行改良与创新,形成了既类似蹴球又类似冰壶的新的运动形式,并在健身、娱乐功能的基础上,延伸出竞赛、教育等社会价值。应该说,正是由于主动顺势而变,冰蹴球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延续与拓展,成为一种被世代传习的行为活动。
2.4 民族性
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6],是一个国家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国民认同感的基础。民族性也是区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标识,是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机制[7]。传统冰雪运动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寒冷的自然环境从事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源于甚至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冰蹴球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淡出了大众视野,但当它经过整理挖掘重现于世的时候,迅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追捧,除了其自身的项目技术特征外,其民族性特征是更深层的原因。传统体育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的存在物,正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基因,冰蹴球在备战冬奥和“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特征和历史使命。
3 冰蹴球的发展审视
3.1 区域制约群众参与
作为老北京一项古老的传统冰雪运动,冰蹴球在2014年被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挖掘、整理,在什刹海冰雪文化节首次亮相,并不断被推广到北京市的各城区公园、学校和商业区。冰蹴球因简便易行、健身效果突出,虽短短1年多的时间就普及16个区、受众达数万人次,但其项目内涵认知仍然受区域制约严重,其开展目前以京津冀地区为主。从2015年开始,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北京市体育局举办了冰蹴球京津冀挑战赛、对抗赛、青少年邀请赛与全国邀请赛等近20场,但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在“全国”邀请赛中,参赛队伍也依然以京津冀地区为主。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对自然环境资源依赖性强,我国疆域广阔,冰雪资源分布不均,现代冰雪运动在南方部分地区发展受限、参与率低,传统冰蹴球运动的推广与普及也同样不理想。此外,冰蹴球运动还未实现项目参与经常化与习惯化,即使是冰雪资源较丰富的华北、东北地区,也远未实现大范围覆盖、参与者众多的目标。
3.2 内涵建设与宣传不足
项目的宣传与推广需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宣传的时效性与传播力度直接影响大众对该运动项目的接受效果与兴趣水平。冰蹴球现处于发展初期,亟待通过加强宣传来扩大影响。2014年,2022年冬奥会申办委员会以“冬奥申新宣文[2014]166号”文回复中国民协“同意将‘冰蹴球’项目纳入申办冬奥会宣传活动”,使冰蹴球获得了借助冬奥平台进行宣传的大好时机。但笔者发现,北京市第10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网络报道,大多以配图文字叙述,对起源和基本玩法进行简单介绍,或以视频的形式报道比赛情况。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京津冀以外地区的民众而言,宣传不仅单一,而且停留在直观认识和简单了解的浅层,缺乏对项目内涵的阐释解析,这会让受众产生“这只是一项北方体育项目”或“只适合北方人玩”,很难实现全国普及与竞赛化的错觉。这些都反映出冰蹴球项目文化内涵建设薄弱的问题,大众对冰蹴球运动的文化特征、赛事规则、技术特征、人才培养等问题的认知有待全面提高。
3.3 社会组织有待完善
体育社会组织主要以体育社团、体育基金会、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为主体,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加快体育政策制定落实、组织赛事开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传统冰雪运动处于发展初期,在赛事筹备举办、资金来源与保障中,体育社会组织参与较少,相关赛事举办仍以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为主导。虽然目前北京市西城区已成立冰蹴球协会,主要负责通过冰蹴球宣传冬奥知识,冰雪运动进校园、社区、单位的推广活动,举办赛事扩大特色冰雪项目影响力,挖掘更多受欢迎的冰雪项目等。陈丛刊认为,体育社会组织具有政治导向、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繁荣和国际交流5项社会责任[9],相比之下,西城区冰蹴球协会的主体业务领域还需丰富和扩大。而其他大量的未成立单项协会的地区,其冰蹴球的发展缺乏组织依托和社会支持,不利于项目的普及推广。
3.4 专业人才资源匮乏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保证,冰蹴球要实现健康发展,离不开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各类专业人才。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冰蹴球的社会认知度还不高,其人才培养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加之人才成长的周期性,当前冰蹴球专业人才缺乏已成为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在2022年冬奥热潮下,民众对包括传统冰雪运动项目在内的冬季运动的参与需求越来越高,更加剧了专业人员缺乏的窘境。从当前普及推广阶段看,社会培训力度不足,只有北京市将冰蹴球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并举办了系列培训交流活动、建立了训练基地等;另一方面,未能充分依托校园进行培养,只有北京的部分中小学成立了冰蹴球运动队,少数高校开设了冰蹴球专项班。这直接导致最急需的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捉襟见肘,阻碍了冰蹴球在现阶段的推广普及。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只有在全民健身、科研攻关、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全面推进,冰蹴球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这又对科研人员和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4 冰蹴球的发展路径
4.1 赛事引领,带动周边区域参与
冰雪运动是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内容,其普及情况也是评价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效果的重要指标[10]。冰雪运动与全民健身要同步发展,冰蹴球作为冰雪运动中既古老又年轻的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推广对于传承民族冰雪文化、引导大众体育健身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可借鉴美国、瑞典等国家的经验做法[11],坚持立足群众,积极引导大众参与,将冰蹴球向商业区、居民区、公共服务区(广场、公园等)、校园、农村等地大力推广,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努力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首先,确立以体育赛事带动参与的宣传推广路径。体育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和引导职能,广泛吸引各类主体参与赛事举办,依据当地条件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相应级别的竞赛,重点向校园、社区推广,鼓励企业或单位承办小型竞赛。其次,以发展基础较好的京津冀地区为引领,逐渐拓展到华北其他地区、东北、西北甚至南方地区。在推广过程中,各地区应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鼓励各地积极创造条件,室内外相结合大力发展;鼓励各地组建专业队伍,提升冰雪竞技能力与水平;在广泛办赛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特点打造大众冰雪赛事品牌,推出群众性冰雪精品赛事。最后,通过推进可拆卸仿真冰场建设、建设室内仿真冰体验区,以及利用现已研发成功的旱地冰蹴球等技术手段,突破地域和气候条件限制,加大推广力度,为增加赛事种类和数量、扩大体育赛事规模奠定物质基础。
4.2 政府主导,培育项目社会组织
项目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组织机构的专业运作。以冬奥会为契机发展冰雪运动的系列文件也强调,要健全群众冰雪运动组织,发挥各级体育总会、冰雪运动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北京市西城区为了进一步促进冰蹴球运动的发展,于2019年成立了西城区冰蹴球协会,并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负责项目的推广与普及、区域赛事组织与人员培训等工作。其他地区可借鉴西城区经验,由政府牵头,鼓励发展冰雪类民办非企业组织,积极培育多形式、多层次的冰雪项目协会,支持建立群众性冬季运动体育社团,激发冬季运动社会组织的发展活力;同时建立健全地方性冰雪运动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等工作机制,强化服务职能,加强行业管理,完善冰雪运动各方面建设。项目社会组织应以规范与完善冰蹴球赛事体系和举办群众性冰雪文化活动为中心工作,广泛吸引和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场地建设、赛事组织、宣传推广、人员培训、冰雪小镇打造、项目产业化开发等活动,为冰蹴球等传统冰雪项目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4.3 加强宣传,打造传统冰雪品牌
加大冰雪运动文化宣传力度是提升冰雪运动普及度和竞技实力的重要途径。哈尔滨、长春等地通过举办冰雪文化节,组织传统冰雪运动竞赛与表演等活动,极大地宣传了城市冰雪运动文化,促进了“冰雪+传统”特色融合,推动了特色冰雪运动大范围普及[12]。冰蹴球作为一项认知度还不高、影响力还不大的运动项目,更需要加强自身宣传。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冰雪运动APP等新媒体形式,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重点介绍项目起源、发展过程、项目亮点、竞赛规则等内容,加强对项目内涵的挖掘与传播。还可进一步结合5G、VR等技术实现线上宣传、线下体验,构建多元立体的宣传模式。
宣传只是手段,树立品牌才是王道。北京“相约2022”冰雪文化节,以建设全民参与的冰雪文化主题平台为重点,通过文化推广、科技展示、场馆体验等形式,将冬季运动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打造了冰雪精品主题活动。《冰嬉图》作为“中国之家”的“镇家之宝”已在平昌冬奥会亮相,利用高科技手段将清代冰嬉活动进行了活化呈现。在当前全国各地都在为冬奥会积极营造冰雪氛围和努力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大背景下,冰蹴球的宣传推广应广泛借鉴成功经验,通过立体化展示、互动式体验,以及冰雪赛事和演艺娱乐等形式,打造成全民参与的品牌活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
4.4 引入校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在群众性冰雪项目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传统冰雪项目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除了满族的“抽冰嘎”“踢行头”、赫哲族的“狗拉爬犁”等在东北民间一直很常见外,学校也加入了传统冰雪项目的挖掘、推广、普及过程。黑龙江大学开设了“冰嬉”通识选修课,哈尔滨友协一小则将抽冰嘎纳入校运会比赛项目。目前,北京市通过青少年冰蹴球邀请赛,推动了青少年冰雪运动的快速发展,为传统冰雪运动引进校园提供了路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冰雪项目进校园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模式,在增进健康、传承文化的同时,发现和培养冰雪运动后备人才。
冰蹴球(旱地冰蹴球)要积极进入学校,通过讲授理论知识、组织教学比赛等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冰蹴球、参与冰蹴球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冰蹴球训练基地和冬季运动研究中心,推动冰蹴球在内的冰雪项目教学改革和科研活动开展。同时培养社会急需的冰蹴球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冰雪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从而落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人才行动计划(2016—2022年)》中对“大人才观”的要求[13]。
5 结语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为契机,弘扬冰雪运动项目文化”的战略任务,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掘奥运会效应,持续促进我国冰雪运动发展[14]。冰蹴球历经三百多年,在今天被重新挖掘复兴,走出了一条传统冰雪运动项目的现代化传承发展之路。我们需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制约、社会组织不完善、宣传与人才资源不足等问题,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的体育文化需求,不断创新其发展方式,增强其发展活力,在更好地服务全民健身、助力冬奥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