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陶灶面面观

2020-11-09曹建强伍晴晴

农村.农业.农民 2020年21期
关键词:色釉彩绘纹饰

曹建强 伍晴晴

大约一万年前,先民由采集狩猎转向农业种植生活,逐渐使用灶。 新石器时代,灶成为人们烹饪食物的重要生活设施。 伴随着居住环境由地下到地上的变迁,灶也经历了从篝火式到锅台式的漫长演化过程,与之配套的炊具形态也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商代,灶基本定型。汉代,灶成为庖厨的重要设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汉书·五行志》称:“灶者,生养之本。 ”

秦汉时期,由于受“鬼犹求食”和“视死如生”习俗的影响,人们往往把生活中的灶通过模拟,作为随葬明器的主要组成部分陪葬到墓中。 随着考古资料的逐年增多,陶灶的形制呈现出多样化。 这些陶明器灶是现实生活的模拟,通过造型、制作工艺和装饰图案再现了汉代不同的饮食文化、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场景。

一、汉代陶灶及其造型

明器是现实器物的模拟。 最早出土的明器陶灶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 战国时期秦人往往把生活用品的陶灶随葬在墓中。 两汉时期,陶灶成为模型明器中的一个重要器类, 在墓葬中普遍随葬,与陶仓一起构成了两汉墓葬明器组合的核心。

以关中和洛阳为代表的两京地区是陶灶主要分布和流行的地域,其形式多样、种类丰富、装饰精巧、演变序列完整清晰。 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形制和出现的时代,先后分为圆形、马蹄形、方形三类。

(一)圆形陶灶

圆形陶灶最早发现于战国晚期的关中地区,与早期的釜灶类似。 西安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圆形釜灶,从灶壁遗留的烟炱来看,仍属实用器物,与战国以日用陶器入葬的习俗相一致。 陕西甘泉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圆形灶就是实例,灶身为圆形,灶面有三个火眼,方形火门,灶身为红色菱格纹彩绘。

(二)马蹄形陶灶

马蹄形陶灶最早出现于秦代, 是汉代陶灶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灶面有两个火眼和三个火眼或更多火眼。 一般一个大的在前,两个小的在后,构成等腰三角形。 西汉中期以后,三个火眼的陶灶继续流行,西汉晚期又出现了一个火眼的半圆形灶,这既是对以前形制的简化, 又反映出当时模型明器的制作已趋于草率。 由此可见,圆形灶经历了从圆形到半圆形再到马蹄形的演化轨迹, 而且火眼的数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出现三眼、两眼和单眼。

(三)方形陶灶

方形陶灶即灶体平面呈方形,分为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考古资料表明,方形陶灶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正方形陶灶主要见于两湖区、西南区以及北方地区,年代均为西汉时期,东汉时期基本不见。 长方形陶灶出土数量较多,且在当时的广大地区普遍流行。 根据火眼数量及火眼排列形式的不同分为单火眼、双火眼和三火眼。 西汉中晚期墓中方形陶灶较少,但是到了东汉中晚期又出现了这种类型的灶。

二、汉代陶灶的制作工艺

汉代陶灶在制作工艺上主要综合运用了分块模制、粘接、捏塑、轮制、刀削等技术。 对于较为简单的长方形、 马蹄形陶灶主要是分块模制后再进行粘接,如灶上的炊具、食物、吉祥语、几何纹图案主要为模制。

陶灶中复杂造型主要采用捏塑法,如在灶上的一些小型厨具中有所运用,釉陶灶上的小盘、小盆、曲柄勺及灶上的人物等即为捏塑制作。 有稍大的盆、碗采用轮制法制作,上面明显有旋转轮的痕迹,但大多复杂型陶灶都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三、汉代陶灶的装饰艺术

作为灶台的模型陶灶,其结构和纹饰的设计是汉代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的结果, 这种精妙的结构和丰富多彩的纹饰设计能够反映出汉代不同的饮食文化、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场景。

汉代陶灶的装饰工艺十分丰富,有施釉、彩绘、刻画、雕塑、压印等,特别是在釉陶灶的装饰上,还使用了单色釉、复色釉、刻画填釉、叠釉彩绘等先进装饰工艺,色彩丰富,对比强烈,装饰效果令人耳目一新,代表了汉代釉陶施釉工艺的最高水平。

(一)装饰工艺

1.彩绘装饰

彩绘陶器在汉代发展到了高峰。 汉代云纹彩绘马蹄形陶灶,灶面为三眼,在灰陶上直接绘红白相间的云气纹,侧面四周边缘施红彩。 云纹的出现与汉代的升仙时尚分不开,一是表现死后灵魂的飞升景象,二是表现死后成仙驾浮云的仙界。 尽管两千多年过去了, 但是陶灶上的矿物彩绘依然鲜艳如新,造型、绘画精美大气。

2.复彩装饰

汉代铅釉陶器主要为绿色或褐色、黄色的单色釉。 复色釉陶是汉代釉陶中的一个极为特殊而且重要的品种,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彩釉陶器,俗称“汉三彩”。 复色釉陶在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分别施两种或两种以上釉色,其施釉和烧制技术较之汉代单色釉陶器更为复杂,是一种先进的低温铅釉陶器制作技术。

汉代复色釉陶制品造型多样,釉面光润,色彩丰富,对比强烈,制作时综合运用点染、彩绘、模印、刻画、贴塑、堆塑、雕塑等多种手法,表现出汉人所特有的简洁质朴、雄浑古拙、豪放自由、自然飘逸的精神气质和艺术魅力,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

从出土的资料看, 汉代复色釉陶施釉工艺主要有以下四种。

(1)双色釉

用两种釉色分别装饰一件器物的不同部分,如在赫红釉绿彩马蹄形陶灶上正面火门周围施以绿彩,显得色彩对比强烈,或冷暖相继相互交融。

(2)多色釉

釉陶不仅有双色釉, 更有在一件器物上同时施红、绿、黑三种釉色的,在红绿黑三彩马蹄形陶灶上,火门正面平行分施以蓝色、绿色、黑色,形成三彩灶,三种色彩的结合成为名副其实的“汉三彩”。

(3)叠釉彩绘

叠釉彩绘是指用褐色装饰釉在底釉上绘出各种图案纹饰的装饰方法,然后再施以其他釉色,在叠彩三色马蹄形陶灶的正面施白彩,在灶台盆、碗器物上加以绿色,三种色釉相互重叠,整个陶灶显得色彩艳丽。 这应是在模仿漆器或陶器彩绘的做法和效果,从其描绘的图案、纹饰特征看更接近陶器彩绘。

(4)刻画填釉

刻画填釉是指先用利器在器表刻画出图案,晾干后再填以釉彩,对比强烈,主题突出,刻画双鹤纹黄釉绿彩陶灶中的鹤纹和几何纹装饰即如此,这种做法可能是受到青铜器镶嵌工艺的启发。

(二)装饰图案

西汉早期以前的灶面装饰较少,以素面为主,有的仅仅在灶前壁火门周围装饰简单的几何图案,可将其称为素面灶。 西汉中期以后,明器陶灶变化很大,装饰不仅仅局限于火门周围,在灶的四壁和灶面都出现了生活化的精美装饰, 烟囱的造型也非常精细。

1.灶面装饰

灶面装饰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平面装饰。 它是灶面装饰的主要部分,一般为模制的厨房用品,如瓢、铲、钩、削、刷、箅、勺等物品,以及用于烹调的鱼、龟、肉、馒头等食物,这是人们日常饮食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立体图像的平面表现。 从这些造型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烹调用具, 也体现了生者对死者在阴间生活的周到考虑,寄予人们对富足生活的企望,还能了解汉代食物的主要构成,极富生活气息。

第二部分为灶面后端的烟囱。 烟囱在西汉早期以前大多是圆孔或简单的凸起状, 后来出现宝顶状烟囱。 这一时期在全国各地还出现不同动物造型的灶,其烟囱形制各不相同。 灶面装饰在西汉中晚期以后逐渐增多,但到了东汉则又渐趋简单。

2.灶前壁装饰

灶的前壁是纹饰最多、变化最大的装饰部位。根据装饰纹样可以分为几何类和人物组合类等。几何类纹样集中在灶前壁上部横额、两边边框位置以及火门的两侧和上面。 西汉早期在灶门两侧出现比较简单的菱形、三角形纹饰;中期开始纹饰不仅从灶门两侧扩大到整个前壁,而且在灶面上也出现对称的三角回纹、网状纹等几何纹饰,以后还出现斗栱、帷幔等建筑部件纹饰。 从西汉中期开始,灶前壁出现了人物组合图案,主要有四种组图方式,其中一种是人物和水瓶的组合图案,烧火人多手持火棍,做拨火状。

3.灶侧面的装饰

灶的侧面由于不是视觉所关注的重点,所以一般为素面,有的在一周装饰网状几何纹,有的模印有祝福的语词,有的陶灶四壁上还出现四灵图案,以及人与虎、人与龙、人与牛、虎与牛的组合图案。

总之,明器陶灶以生活中的灶台为原型,是当时人们仿实物缩小制作的器物,是现实生活的模拟和映照。 通过明器陶灶可以直观地了解汉代人们的炊煮方式和食物种类,还能较大程度上了解汉代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以及思想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其制作工艺高超、装饰精美,是当时高超陶器制作工艺的真实写照,是汉朝灿烂辉煌文明的缩影。

猜你喜欢

色釉彩绘纹饰
蜡染的纹饰探讨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陈厚卿作品精选
余昌冰作品精选
雕漆纹饰的修复
温暖的街头针织彩绘
“清三代”单色釉行情稳中有升
吴韬色釉瓷画作品
吉利永长——中国传统纹饰之回纹
彩绘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