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理先行
——袁进华

2020-11-09

中国画画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国画水墨中国画

袁进华,一个活在此时的传统画家

采访:中画文化

笔墨随其心

袁进华的画太难懂。

邂逅他的作品,是在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看到Arsenale's Sale d'Armi B展区那铺满意大利灰色砖墙的八张宣纸,上面一横一横,浓浓淡淡的水墨印记,如果你看到大概会问一句,这就是当代水墨吗?或是疑惑,难道国画必然要走向抽象吗?当你了解了这个展览的主题是“Faces & Traces(表面与痕迹)”,大概又会想,哇,这个艺术家真会取巧,宣纸、墨和笔痕可以包容宇宙万物,当然,他好像也没费什么功夫呢。你看到的是表面,而袁进华的创作真正迷人的,却是他的生活阅历,在中国不同的时间段留下的痕迹。

如果说任何一个艺术家都带着与生俱来的印记,袁进华他是带着水的记忆走进中国画的世界的,从故乡慈溪,到求学的西子湖畔,一路江南烟水茫茫,袁进华漂泊其间,在上世纪80年代的杭州,看到的是林风眠和潘天寿留下的两股艺术风格的交汇,浸润的是南宗绘画传至民国的笔墨传统,觉醒的是一个少年见山见水后的才华。“袁老师的手上功夫真好,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中国美院的后辈记忆中,赞叹的是他的技法。袁进华本科的专业却是人物。人物画最难。人物要有精气神、造型和笔墨。中国的人物画(起始于宗教绘画)山水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唐以后山水放大了,人进入山水,和社会发展史有关系。慢慢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了,才会出现山水画的载体。到了袁进华画人物,却是一变。他把活色生香的千禧年女性放到西湖边的花花世界里,于是就有了“西湖情事”。“西湖情事”这四个字极有故事,会让人想起苏小小、祝英台、白素贞这些传奇女子。袁进华的画中的女子也毫不逊色,在万千幻想中留下写意般的欲望,不同于李津或者朱新建。袁进华笔下的女性不是被动的被欣赏者,更像是西湖的一部分,是山水的主人,是美本身。“很唯美,笔笔都有出处。”喜欢中国画的收藏家都很怀念这个系列。袁进华却不再继续了。他的画,随着人生改变。

素描 90cm×70cm 袁进华

素描 90cm×70cm 袁进华

2009年的《有胆与我交换手机试试》《我爱牛奶》等等,已经走出了山水,走进了人的世界。都市里人与人的关联紧密到极致,2010年,却出现了空灵淡远的“水墨如是”系列。同名展览的名字也是袁进华取的,他想说的是:水墨就是这样啊。笔墨是理解中国画的核心,自古以来,被视为神圣的秘密,代代相传。袁进华的作品“以哲学的理念、佛教的意境、当代人的触角、中国画的手段印证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将来的梦幻泡影”。(策展人语)这个系列看上去和“西湖情事”风格差异很大,实际上,都是袁进华对国画的实践和理解,以及对生命状态的折射。其中有张金色卡纸的扇面,上面坐着一个个红衣喇嘛,藤黄和石绿调处青藏高原的绿地。喇嘛在绿地上,像一座座小山。这张画真是静极了,却有种生命的喜悦。

喇嘛在山水中,渐渐过渡到人,作为普通的生灵,进入山水中。这就是2011年的“拥山抱水”。山水一般作为名词,而袁进华把山水归纳到动词的范畴,把人当成普通的一个生灵,没有私欲,抛弃一切负担,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游戏玩耍,回归到人最基本的自然态。山水中的人物动作到处是抱抱符号,它充满了温暖、亲近、信任、依赖、互助、积极、美好。

2013年,“抱抱”这个动作,成为了最新的创作主题。光头小人成为了山水,然而,他们成群或孤单,都面对着人存在于一个空间里的各种困惑。袁进华在画“抱抱”系列的时候,剃了个光头,走进自己的创作情境中。石涛说“笔墨随时代”,而袁进华的笔墨,随着他的人生,他的行走,不停在变。

2014年底,经历了父亲的离世,陪伴袁进华释怀的,也只能是水墨。他把延绵不断的宣纸铺满工作室的地,用笔扫过一横,又一横……画了一个星期。这就是威尼斯双年展上的《水墨 气象 人》。“那张画呈现出来的不是快乐,是当时的气象。”袁进华会保留一些转折期的作品,提醒他在每个阶段留下的痕迹。

自在山水,自在人

袁进华的画室在杭州郊外的群山深处,静得听到鸟鸣叶落,偶尔的犬吠,来自他的新宠“嘎妞”,一只三个月的小奶狗。画室中更多的是他平时生活的痕迹,凌乱的茶桌外就是云朵样的茶山,几张速写盖住了和芬兰设计大师库卡波罗合作的椅子。就在这里,我们要问出他自由进出国画世界的法门。

延安人系列 168cm×68cm×3 袁进华

中画文化:外界怎么看你多变的创作风格?

袁进华:2014年在国家画院美术馆做展览,王平老师看我的系列作品《我爱牛奶》等,聊画说我不该放弃“西湖情事”。我回答,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我最近的水墨“气象”中也表达了,人的气息来自环境,转化出作品,呈现出不同的物态。重要的是,自然的状态。精神在古代的说法,是意识,是思维,是人的内心自然的活动,不是无缘无故的。我的创作是多头的,一起在走。最直接的特征是不断变化,不断向前推进。可能一个点放大了,就变成了一个新的部分。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状态,不可能一成不变的。

中画文化:之前为什么会从“西湖情事”转变到有点儿宗教的创作“水墨如是”?

袁进华:人是鲜活的精灵,如果过早的绘画风格定型,结壳了,很可能是抄袭的,或者思想枯竭了。我觉得随着成长、人生阅历,都会影响到创作,会一直在改变,往前走。这是我创作的理念和轨迹。我还会再变。水墨如是回归到精神。水墨仅仅就是水墨,没有当代,没有传统,是有佛性的。2012年又出了拥山抱水,有一点儿空灵的东西在里面。有人物,有之前的创作元素,希望一种包容心,容纳百川的心。画家积累很重要,基础结实,才有高度。在对传统的理解,那是地基。传统不是标准,是基石。传统可以变成身体的一部分,忘掉它,抛开它,会走更远,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约束。

中画文化:当代水墨和国画的关系,你怎么理解?

袁进华:我也困惑,当代水墨或者传统国画的标签。这是很难去描述的。我举个简单例子,一位做设计的朋友告诉我,他曾问画山水的老画家,你这个中国画,如果离开了高山流水,松鹤图这些还是不是中国画?老画家没法回答了。离开了(这些),还是中国画吗?

中国画学子从成材上讲,和学西画是不一样的。中国画一上手,就是千年的东西,从东晋到宋元明至今,无法一下子抽离出来,更无法大学一毕业就有自己的想法和创作,除非天分极高。传统会把人吸进去,很难走出来。国画的悲哀是,人生很短,要传承国画,吸收,再创作,太难了。很少有人能走出来的。

传承里的核心是什么?是创造。真正的传承是创造,有传统脉络的创造,任何材料只是手段。

中国画的难处。画五十张、一百张后,成流水线。没几张有看头,留得住。很多国画家画了几十年,不断重复古人,重复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搁笔不画,勤思考。

中国绘画史就是一部山水绘画史,有实践才有体会,有心得,才有画论,笔墨里有先辈丰富的宝藏,不是短期能体验到的。

时间的刻度是无法复制的。我扔下包袱是释放、解锁。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心去体会。不同的状态,会有不同的感受,变成人身体的气息,才能流露出来。这东西没法短期学会的。

中画文化:你的画可以既有批判性又符合审美法则,这怎么兼顾?

袁进华:字如其人,画如其人。这是一个现象,背后有深厚的沉淀。我在这龙坞茶村已经八年了,每天看青山绿水,喝泉水,山中无人,

不画的时候,就看山喝茶,发呆。扇子书“林泉烟霞”。先养人,人养好,东西就好了。艺术是很美的,不可以有杂质。水墨的技术要去掉,身体的杂质要去掉。你可以找很好玩的人一起玩,酒也可以多喝一点。人确定了对美的要求,任何接触都是会带来艺术的转化。作为人,就是不断吸收的过程,去旅行,去记录,这就是精神层面,把这些反映出来。很多人说,你天天在外游荡,不动笔。人的精神状态,更重要的是思想,对社会要有自己明确的态度与立场。

之前我去了英国,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传统与高科技完美融合,英国政府鼓励艺术创造,艺术无论传统和当代都非常深厚,还有艺术和日常产品的结合,衣食住行,我们住的是荷兰潮牌设计酒店,citizen M,世民酒店,在伦敦有三家,我们住的是伦敦塔那家,里面的设施都是人工智能的,所有空间的装置、音乐都是与艺术家合作的。房间小,只有一张大床,更多空间放在交互区、商务区、休息区,每一个细节非常舒适与美的享受,年轻人喜欢追捧。

中画文化:你认为国画不被理解的一面是什么?

袁进华:艺术创作是很理性的,特别是出来的一刹那,处理的技术层面,不是随意发挥。你看到的可能是无意识,实际上是理性的过程。西方的抽象不同于我们,他们是从建筑开始的。慢慢涉及到电影、文学、艺术等各个不同领域,中国的抽象是回到先秦的哲学。东汉王充对意识、思维的理解,就是人的内心。绘画更重要的是人的体验,有体验才有感悟,才有抒情。碰巧我会水墨画,可以抒发内心。很多东西无法去说明,我也搞不清楚自己画中的各种表现。为什么有抱抱,为什么有气象?有时问,这是我画的么?一点欣慰,就是碰巧会技术手段,能把心里的印记流露出来。希望留下一些有意思的东西,若干年后再来看时,我们与古人生存状态不同,袁进华是这个时代的人,就够了。■

抱抱系列 直径35cm 袁进华

抱抱系列 直径35cm 袁进华

抱抱系列 直径35cm 袁进华

猜你喜欢

国画水墨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中国画
水墨
《远方》中国画
国画欣赏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