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充分发挥现代软件技术在促进“智慧”民航维修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
2020-11-08吴越
吴越
【摘 要】随着中国民航不断发展,各航司机队不断扩张,对民航维修传统保障手段提出了挑战,而运用现代软件技术将对民航飞机维修发展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现代软件技术融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民航维修中的尝试及不同实现方式的优缺点。
【关键词】民航飞机维修;软件技术;运用
引言
随着中国民航不断发展,为满足广大人民出行的基本需求,全国各大航司机队持续扩张,民航维修队伍日益庞大,也对各航司如何有效保障维修安全及组织维修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依靠传统的人工统计、排班模式必然无法保障日益增长的维修队伍管理需求。在民航飞机维修工作及管理中合理引入现代软件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建设“智慧”民航维修的探索。文章首先对“智慧”民航维修建设及现代软件的优势进行简要分析,之后介绍了民航维修引入现代软件技术形式的分类及其优缺点,然后列举了微软件开发在民航维修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最后列举了定制化软件开发在民航维修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1“智慧”民航维修建设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規划》中将“智慧”作为民航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让“智慧”作为驱动民航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推动民航发展转型升级。从“智慧”民航的演进规律看,大致要经历从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数字化转型,再到未来的数字化融合三个阶段。发挥现代软件技术优势即是从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步骤。
现代软件技术通过多年发展已相当成熟,具有规模化、便捷性、客户化等特点,如能运用到各航司日常维修生产及管理中,则既能从技术上给一线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提供便捷,又能从系统层面给维修生产安全提供保护。
2引入现代软件技术的形式
软件技术的实现需要开发者具有深厚的IT背景,而民航业有着较高的技术门槛,对软件开发提出了较深的知识背景要求。以往各航司多采用定制化软件开发,即软件编写外包、业务需求内控。此种方式优势是软件成品质量高、有较大可扩展性,而缺点也很明显:开发周期长、耗资大、占用各岗位业务人员精力。而且现代社会网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软件更新换代极快,往往航司在立项时还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软件,到测试阶段可能就已经面临落后,加上软件开发公司的实力限制和稳定收入需要,一旦软件开发公司无法提供后期维护服务,则投入运行的软件将很快被淘汰。
而近年软件技术开始呈现大众化趋势,越来越多的网络开发公司在其推出的软件中留出客户化端口,使非IT专业的民航从业人员也可以运用其进行客户化编程,实现所需功能,即微软件开发。此种方式优缺点均较突出,优势为开发周期短、运用快、耗资极低,缺点为成品质量层次不齐、可扩展性差。
下面笔者将以实际案例分析两种软件技术开发形式的在民航飞机维修中的运用。
3微软件开发
在民航飞机维修工作中,工具管理和控制一直是重要的环节,尽管各航司制定了完善的工具管控措施和要求,但是工具丢失乃至飞机携工具起飞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为机队和维修人员的扩大,再运用以往的人盯人、口头提醒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实维修工作及管理需求。为了实现对一线工作者的工具控制自动提醒,笔者代表深航维修控制中心设计了“工具管理预警系统”,并联合深航维修工程部信息管理室于2018年完成开发。该系统利用手机微信软件中的公众号功能进行编程,以工程部现有的工具管理软件中数据为基础,实现个人手机与部门服务器互联,通过预设航线各中队上下班时间点,对未归还工具的工作者及其主管推送提醒,以达到主动预警功能。在公司升级考勤系统后,还可实现工作者打卡下班时系统自动进行工具归还梳理并推送提醒,从系统层面给生产增加一道屏障。
该系统除了提升工具管理水平以外还给一线员工的工作提供了便利。民航维修工作特殊性对工具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员工需要严格执行“三清点”制度,即工作开始前、工作场所转移及工作结束后对工具进行清点。维修工程部已完成工具数字化,对所有工具进行编码,通过扫描工具上条形码将员工借还信息录入服务器,提高了工具借还速度,但员工之间的工具交接方式仍然落后且具有风险。以深圳机坪为例,深航工具间设立在机库和T3航站楼,所有工具借还操作均需回到工具间完成,航后飞机停放机位覆盖整个新老机坪,员工通过每半点和整点的车辆进行摆渡,一来一回耗时往往在1小时以上,在远机位机坪工具交接成为了广大一线机务工作者的 “痛点”。为了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工具管理预警系统”中加入“工具云交接”功能:一线机务员工通过扫描对方手机上工具交接二维码,即可使工具间服务器自动完成相关工具的归还和借出操作,从此员工之间交接工具无需千里迢迢回到车间进行系统操作,极大提升工作效率,也完美解决交接工具失去控制的风险,深受一线机务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好评。
“工具管理预警系统”从2018年8月立项到12月上线运行,耗时4个月,均为员工利用工作之余设计开发,未产生任何额外花费,比较适合航司针对本身特点进行小范围开发实验,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的优势。但受制于开发平台,该方式最终呈现功能较为单一,后期扩展有限,难以通过其实现从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数字化转型。
4定制化软件开发
航司通过招标寻找具有专业背景的科技公司定制软件产品,可有效解决以上不足。仍以笔者所在公司为例,深航完成“无线站坪”系统的开发,并于近年投入生产运行,除了实现飞机、车辆的准确定位,还可进行远程安排维修保障任务,管理着上百人的维修中队主管只需要通过电脑即可将生产任务推送至具体工作者手机,并实时远程监控维修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者通过系统了解维修任务详情和飞机技术状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字化维修生产,提升了维修管理水平和保障效率。
在飞机航后检查中,检查并确保客舱座椅下救生衣齐备是必要环节,需要工作者弯腰甚至跪在地板上一排排检查,完成一架窄体机全部救生衣在位检查,也需要耗费一名成熟维修人员20分钟左右的时间,生产效率不可谓不低。近期国内某航司尝试在救生衣上安装电子标签,维修人员通过PDA(手持便携电脑)自动感应救生衣上的电子标签即可实现在位检查,在实际使用中,维修人员只需要拿着PDA从前舱走到后舱即可完成救生衣数量及在位检查,全程不到1分钟,极大提升维修工作效率。
以上定制化软件功能强大,极大提升工作效率,也便于后期维护及功能扩展,但是其开发耗资大、研发周期长、且需要专人负责后期维护,需要航司就本身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论证后判断是否上马。
充分运用现代软件技术对生产提供便利仅仅实现了数字化技术应用,要转型至数字化维修生产则需要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在维修生产管理中需要注意新老搭配,不仅是新员工和老员工搭配,面对不同工作,还有熟练工和不熟练工的搭配,当维修中队人数较少且人员固定的情况下,中队管理者尚能较好完成生产组织;当机队规模增加,维修中队人数扩容,加之人员流动,中队管理者疲于应对生产,难以对中队人员进行盘点,甚至无法准确说出本单位具有某项资质人员数量,自然难以有效发挥工作者个人能力,制约维修保障水平提升。
而引入生产组织数字化管理理念,可以协助维修管理者有效开展工作。航司为每位维修人员建立数字档案,将工作年限、维修执照、检验权限、试车资质、相关维护经验等信息录入系统。同时对维修工作进行分类,建立人员匹配逻辑,最终由系统按逻辑将员工数据和任务要求进行匹配,再由管理者进行微调,实现维修生产可量化,最大发挥维修人员个人能力、也拓宽维修生产安全裕度。而通过数字化管理,维修管理者可以即时获取具有各类资质人员数量情况,对管理者分析队伍能力分布、合理提出培训需求及未来发展规划提供有效支持。
结语
充分运用现代软件技术是实现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基础,而在实现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对维修管理理念进行辨证和大胆尝试是维修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通过发挥现代软件技术的积极作用,起到促进“智慧”民航维修建设,推动民航维修发展转型升级,在民航维修未来安全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美]Harry A.Kinnison.AVIATION MAINTENANCE MANAGEMENT[M],2004:24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