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体验在非遗展览中的特点与优势
2020-11-08陈子薇
陈子薇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下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面对当下社会“文化”+“科技”的跨界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充当着关键角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道路上交互式体验技术为其做出了较大贡献,交互式体验在非遗展览中的特点与优势使最为让业界所叹为观止并得以利用的。本文将重点介绍交互式体验在非遗展览中的特点与优势,并加以分析。
【关键词】非遗展览;交互式体验: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现如今已经运用到多个领域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上,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实施为非遗展示解决了不少问题,例如由于存在历史因素而无法还原或修复的物件;因空间、地域等问题无法建造或修善的建筑和场所;发生了大型历史事件只有史书记载从而无法重现的事物等问题,现下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一一实现,本文将重点分析数字换技术中交互式体验方面在非遗展览中的技术呈现方式、特点及优势。
一、交互式体验在非遗展览中的沉浸性表现
(一)空间营造
非遗展览整体的空间营造凸显出沉浸性设计。在设计之初规划好展览的整体布局,选取最合适展览主题的空间搭建材料,将其良好运用,使展览与主题相互呼应,完美契合。在技术手段的是设计上,非遗展览中主要使用交互技术加以灯光与投影技术为辅,营造整体的展览环境映像。
例如在2019年五一设计北京举办的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的“仿佛若有光”非遗沉浸式光影艺术展,展览包括以光影艺术融汇非遗技艺,集合北京玉雕、曲阳石雕、南通蓝印花布技艺、汝瓷、北京砖雕、剪纸、泰山皮影、德化白瓷、定瓷、漆器髹饰技艺等十项非遗项目,联合非遗品牌相伯居、集石、元新蓝、可美汝谣、立达信、慧子手工等。展览运用大量的交互式设计与灯光、投影技术,打破传统非遗展陈方式,从审美出发,让文化遗产回归现场。
展览整体采用沉浸式多媒体展演方式,使非遗以一种新的方式回到我们的视野,表达出设计者期望展览为非遗带来轮回圆满的象征。小小的一件非遗物件在偌大的场景中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合理运用,营造出光与影视觉效果。
(二)数字化技术运用
展览与人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增强受众的体验感受,还可以实现展览与人之间情景交融的跨时代技术。2021年5月1日,在王府井东方新天地商场中开办了国潮互动乐园——“故宫以东·城市盲盒”数字沉浸体验空间,
展览的线上互动体验平台主要策划是挖掘提炼东城文化 IP,围绕东城区主要古迹、故居、景观等,挖掘提炼东城文化元素和标签;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故宫以东线上互动体验平台,将东城文化遗产、景观人物内容 IP 进行数字化开发,打造丰富多样的数字模型,应用技术功能让用户在地图上使用探索东城地点、发布及解谜任务、召唤东城人物、重建景点、占领区域对抗等模式功能。其中,有三个模块以交互体验为主,首先是游园盲盒,在15米的张卷上把北京的古与今通过银杏树作为媒介展示出来,在触发机关后银杏叶满天飞舞,展现出北京金秋的景象,长卷中用雷达技术将“兔儿爷”的感念应用到其中,并展示古代孩童的游玩项目,例如风车、掷壶等。其次是梦想盲盒,该空间运用神笔马良的故事概念,让儿童通过填色的绘画形式将自己喜欢的风筝图样在纸上进行填涂,画面完成后通过投影技术使自己画出的风筝图样在荧屏上显示,整个背景屏幕选用故宫角楼的图片为底,实现古人放风筝的时代特色,盲盒空间采用镜面空间装潢,扩大了视觉使用空间。在梦想盲盒旁边是穿越盲盒,整个空间通过用霓虹灯对老字号进行装饰,凸显胡同、街区风格,该模块主要打造“虚拟人”的互动设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人进行扫描、感应,实现人物在荧屏上呈现虚拟形象、动态捕捉,使二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相连接。最后是时空盲盒,整体设置VR座椅,使受众通过VR技术探索宇宙及雨林中的奥秘。
从人的角度思考展览设计,着重探索非遗展览在艺术设计上能够给人带来什么样的体验,真正做到使人参与到展览中来,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创新展览模式,引入高新技术发展非遗,从而传统文化产业走上新的传播道路。
二、非遗展览应用交互式体验技术的优势
(一)技术特点引领非遗热潮
对于大型的展览交互式体验技术的优势在于在仅有的场景布置中尽可能展现事物的延伸形态,将展示物的整体历史脉络、发展故事、变换形态、呈现方式、傳承流传等方面展示的淋漓尽致。对于展览或是展馆中的情景呈现上数字化技术重点突出了其情景化的沉浸式表现效果,运用灯光和投影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节省展览空间的使用,还可以增强其沉浸感体验。通过这两种技术的结合使用,可以扩大展览整体的视野效果,利用视差增加空间感,营造出“第二空间”。
交互式体验设计在非遗展览中已成为一种新兴、引领方式的展示代表。面对非遗展示存在的限制问题交互技术大大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时的反馈程度,搜集数据信息,创建场景互动,使实体物或是场景中的媒体、媒介与人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增加其交互效果,通过一些设备,如数据手套、数据头盔等,“活化”数字信息,使人能够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相互交流。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技术为全息投影技术,其技术表现生成的3D图像进行大范围的展示,在原有的基础上成倍数扩大展示物,增强其效果展示的细节,同时让用户对其增添互动性体验。
(二)以新形式发展非遗
非遗展览中的数字化交互式体验不仅能够增强展览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增强受众的体验感受,更加的身临其境,使展览良好的以情共景、情景交融,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使被破损、残缺的历史物件或是技艺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还原或是修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更完整的流传与发扬。
交互体验式展览的优势在于参与感强。面对传统展览的表现形式,展品及展览过程只是简单的向受众提供展览使用场所及展品单一的观赏形式,对于受众而言,传统展览只是简单的观看和浏览,而新形式的非遗展览在结合数字化技术下,引入了交互式体验项目,将以往传统形式的非遗展览向科技化的道路发展,让“文化”与“科技”跨界交流,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打造“新非遗”。
三、结语
交互式体验技术逐渐蔓延到各个领域,在非遗展览中传统展示方式开始逐渐被替代,现代化的展示方式逐渐诞生,其中以交互技术为主要技术展示方式。展览的整体呈现方式多以沉浸式为主,现下“沉浸式”主题活动展览在当下形式较为活跃,可以使人眼前一亮,其呈现方式凸显意境感受,使受众更加融入到展览本身中。展览中设置交互式体验项目,以更加新颖的方式“介绍”、“参观”非遗展览,更好的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新道路。线上平台更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多元化、多途径的发展,从展览的形成模式到参展体验再到大众的反馈及业内的影响,均呈现了良好、上升的发展趋势,线上平台的开通更是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痛点问题——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交互式体验技术的发展更能凸出体现“文化”+“科技”的相互交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让我们再次注重到了传统文化的光彩夺目,也是交互技术的实现让我们重现了曾经遗失或是毁坏的历史事物,引起当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使中华文化走上更辉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英)安德鲁·理查德森,吴南妮译.视觉传达革命:数据视觉化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
[2]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褚乐阳.面向非遗传承教育的体感交互型展示资源设计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4]孙曼曼.基于情境营造的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研究——以工艺美术类为例[D].华东理工大学,2017.
[5]王可.互动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的运用——以手工技艺为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