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高职教育的“中国方案”
2020-11-07刘永亮
文/刘永亮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56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141所。高职教育迎来了以“质量”为核心的“双高”建设期,各建设院校也进入了自我探索、创新发展的艰难实践期。路径选择成为决定建设成效的核心因素,质量控制成为建设过程的重点抓手。建设院校必须明晰建设的逻辑起点,优选建设的最佳路径,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机制,科学设置绩效内控点,确保建设成效和目标。
“四点”定位,明晰“双高”院校建设的逻辑起点
“双高”院校建设的逻辑起点,决定了建设的思路、内容、目标和高度,既是项目管理方质量监控的重点,又是项目实施方自我探索、实践完善的价值体现。管理层面关注目标完成的“达成度”;院校层面承担着破解难题、引领改革、凝练成果、塑造品牌的重任,关注项目的“绩效度”。只有按照问题、目标、成果、责任这个事物发展的“一体四面”排序导向,才能精准定位建设的基准点,确保建设过程不走弯路。
一是立足基准点,问题导向明思路。问题是历史反馈的表象,是实践和创新的动力,抓住职教改革新时代存在的新问题和建设院校自身对应建设目标存在的短板,就能抓住“双高”建设的基准点,理解了“1加强4打造5提升”任务的制高点。“双高”建设院校必须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国家、职教、自身三个问题维度,吃透国家启动“双高计划”的初衷和核心要义,分析职教改革发展的问题瓶颈,找准学校自身建设的问题根本,紧紧围绕重点、难点、焦点问题,明晰思路,落实举措,设定目标,以《建设方案》为蓝图,以问题为基准点,形成新思想、新理念,提出新思路、新举措,完善新体制、新机制,满足新需求、新目标。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机制和经验,不断有效破解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难题,才能找到“引领改革”的新路标。
二是确定观测点,目标导向树标杆。以问题作为“双高”院校建设的逻辑起点,那目标就是建设过程中必须时时紧盯的观测点,项目实施的过程就是目标导向结果的过程。“双高”建设院校要结合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制定科学合理的任务、目标、标准。以子项目任务为点,以质量标准为线,以绩效评价为面,形成三维动态质量控制图,构建“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建设机制,确保“双高”建设高位起步、高点对接、高效推进。在逻辑起点上,要梳理归类普遍问题和个性化问题,做到建设起点稳、准、深;在确定观测点上,要保证每项建设任务目标设定的高、强、新;在起点与目标点的贯通上,要确保路径最短、效益最大,成果最优。只有点线面结合,问题目标路径清晰,才能提升“支撑发展”的新动能。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信息化(BIM)实训室
三是选好水准点,成果导向呈亮点。项目实施的过程,就是成果不断培育和闪现的过程。设计好每一项建设任务的闪光点,就是确定了建设路径上的水准点。它既是阶段目标的评价点,也是项目动态研判的考核点,是贯通基准点到观测点路径上的成果点,其大小、多少、优劣,决定着项目实施最终的绩效值。“双高”院校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成果导向思维,不断萃取“水准点”上的成果形成示范点,在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建设项目上设定标志性成果指标,推动院校建设实现质量变革、效能变革、动力变革,有力促进学校率先发展引领力、办学核心竞争力、职教改革创新力、服务社会贡献力、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形成“中国特色”的新标杆。
四是把好控制点,责任导向强担当。“双高计划”是国家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重要内容。承担高水平院校建设任务的学校,要站在引领中国职教创新发展、推进改革的高点,站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热点,站在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中国特色的难点,站在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代表职业教育世界水平的质点上去思考院校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实施路径。不断强化“建设者”的责任意识、“探索者”的创新意识、“引领者”的团队意识、“领航者”的国家意识。把这些责任和意识转换成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随时检查矫正,防止跑偏走弯、缩水降标、渎职失责。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担当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先行者、引领者的角色转化,形成彰显“世界水平”的新名片。
马拉维共和国总统阿瑟·彼得·穆塔里卡莅临访问
“四路”协同,探索“双高”院校建设的最优路径
“双高”院校建设,要立足起点、瞄准目标点,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和“高水平”的本质要求,按照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产业高端发展、地方发展所需、中国特色展示”“四位一体”原则,从强基树标、培优赋能、扶强促弱、特色发展四个维度探索实践最优建设路径。
一是强基树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三教” 改革是建设“双高”院校的基础工程。强基树标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强基,即厚实基础,回归教学。首批列入建设计划的高职学校,在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在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基础性工作,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实施工匠型人才质量提升工程。通过抓方案、抓队伍、抓课堂、抓教法、抓教材、抓“三风”、抓课程、抓评教,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树标,即打造亮点,勇立潮头。在教学成果奖、教学能力大赛、辅导员能力大赛、学生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中,培育优质资源,凝练建设成果,展示建设成效。强基是固本,树标是塑型,互为支撑,互为促进,相融并进,提质增效,是“双高”院校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是培优赋能:提升院校内部治理水平。提升内部治理水平是建设“双高”院校的有力保障。通过培优赋能,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和谐共进的建设环境。培优,即构建梯队,层级培养。对标国家项目设置质控点,构建国、省、校三级项目培育梯队,逐级带动提升,实现面上推进促质量,点上突破树品牌。赋能,即权责适配,提质增效。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办学格局,从合理分工机制、决策议事机制、沟通协调机制、权利监督机制和纠错矫正机制等五个方面实现高效协同运行;强化制度约束,完善内部管控体系,构建“自主管理、分权制衡,自我约束、层级治理,质量自治、多元评价”的内部治理体系,为“双高”院校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三是扶强促弱: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是建设“双高”院校的核心要务。“高地”意味着整体提升,均衡发展。扶强促弱是基于群内专业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扶强,即扶持强势专业,做优做强品牌。“双高”学校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契机,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需求,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链,依据专业链打造人才链,培育建设省级和院级专业群,形成专业群建设梯队。促弱,即错位发展,均衡协调。群内弱势专业要图强思变,错位发展。要立足区域产业发展现状,瞄准产业高端,分析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围绕群内主专业,科学制定专业结构优化与调整规划,建立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弱势专业在困境中追赶超越,在竞争中寻求突破,实现均衡发展,和谐共生。
四是特色发展:打造职业教育中国品牌。特色发展是打造职业教育中国品牌的关键所在。特色,即张扬个性,彰显品质。“双高”学校在建设中,要立足于在总结凝练办学积淀、文化传承、行业特点、地域特色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聚焦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打造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发展,即科学谋划,多元协同,持续推进,良性运行。实施“双高”计划要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学校、行业、企业、政府等多方联动,聚力协同,共建共享,推动建设院校在1加强4打造5提升10大建设内容上均有成效,并将成效转化为经验、凝练成范式、完善成标准,示范推广。建设内容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建设目标要着眼于输出我国职教发展经验和教学标准,有效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
“四步”循环,构建“双高”院校建设的质量控制体系
质量控制是“双高计划”实施的关键点,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双高计划”归根结底还是“质量工程”,是“立德树人”工程。建设任务要高质量完成,必须确立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循环提升的质量保证体系。
一是分层计划定方案,强化核心任务。根据“双高”院校建设方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国际化建设等10大建设任务,按照建设任务设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多维度、全口径建设目标责任体系,确立改革发展措施。在提高院校建设质量的框架下制定“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中长期质量目标和年度质量目标,将部门工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双高”院校建设任务充分结合、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绩效考核和过程管理相结合,依据学院“双高”建设规划制定战略布局图,将目标分解到“双高”建设任务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个层次的组织机构中去,明确各机构和部门的岗位职责与权限,强化过程控制,按照制定的实施方案,逐步实现质量目标。
二是执行落实定举措,强力有序推进。“双高”院校建设任务逐级逐项、分时分期明确之后,在实施层面必须落实配套绩效、考评、激励措施,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奖、罚、促相结合。要将目标任务与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年度目标任务相结合、与绩效考评相结合、与津贴分配制度相结合、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与评优奖励相结合。同时,按照目标管理考核要求,要加快目标体系向任务体系的转化,实现“由上到下”逐级传导,确保任务对标推进,精准落实,形成任务落实推进的标准系统,打造涵盖学院、部门、个人、合作企业多个层面目标相互衔接、统一协调、上下呼应的质量管理链条。在学院层面以部门绩效考核为抓手,明确建设任务的过程控制,制定质量控制点,规范制度流程、理顺事务环节,建立节点控制机制,确保事务流程按图运行,保证建设过程的可管理、可检测、可考核。
三是督查考核定标准,强化过程管控。依据建设任务,制定评价标准,重点设计关键质量监控点和质量标准。建立任务督导机制,强化实施过程的方向管控、过程管控和结果管控,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有机结合。加强重点环节和重要时间节点的成果梳理,明确制定各重点环节的质量标准、目标要求和管理措施,确保建设成效。完成由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可采用建设任务纪要形式记录建设过程,实施“双高”院校建设年度报告制度,季度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的质量监控在任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建设任务有指标,建设指标有措施,实施措施有方案,建设结果有监控的管控流程。
四是循环监控定新标,构建质控机制。按照质量保证体系运行要求,建立任务运行监督与评价机制。对“双高”建设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阶段跟踪,针对问题调整完善考核体系和年度任务。通过对年度目标、工作任务和事前计划、工作及任务建设过程中的事中督查督办,事后考核评价,实现对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全过程管理。实现问题清单制,立行立改的挂单销账;不能及时整改完成的任务,转移下阶段重点督查;任务发生变更的,视情况落实整改措施;新增加的建设任务,及时补充落实责任,纳入质量监督范畴;按照阶段自评报告,梳理调整下阶段建设任务和目标,形成新的目标阈值、监控点和绩效点,实现质量管理的螺旋式上升。
“四量”考评,凸显绩效考核的契合度
“双高”建设,质量是关键,绩效是标志,考评是难点。在建设中要对标国家战略,聚焦建设任务,瞄准绩效点,围绕“质量”,把握好增量、变量、存量和音量“四量”,展现“增”、凸显“优”、彰显“强”、体现“特”,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确保“双高计划”的国家意愿。
一是做大“增量”,彰显建设院校的创新活力。“双高”院校建设成效看增量。由于建设基础不均衡、建设路径不统一、建设目标不等高,增加了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建设方案》是蓝本,《任务书》是合同,是评价的基点,绩效指标是标尺,增量便成为衡量成效的关键点。对标“施工”、做大“增量”是首选。建设院校应按照共性与个性协调、高度与难度协调、投入与产出协调的原则设计考核指标。然后梳理筛选出《方案》中的量化指标,对应设置增长点,明确监控点和绩效点,使“事—钱—效—责”相匹配。目标点要既能代表“高”水平,又能体现“强”支撑,还能展现“特”质性,通过增量目标引导,激发内生动力,提升院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陈晓明主任为“机械行业产教融合发展(西部)研究院”授牌
举办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2020年大会
二是做优“存量”,展现建设院校的引领能力。“双高”院校建设结果看存量。存量即建设末期各项任务的达成度。在总体办学实力上居于全国领先,在10项重点任务上各有建树,标志性成果要能稳居第一方阵,尤其是在人才培养高地、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专业群建设水平、师资队伍等核心任务建设上要达到新高度,树立新标杆;在产教融合、“三教”改革、1+X证书、职业培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等重点内容上要实现新突破、取得新业绩。总体“存量”能代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能承担“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国家重托。
三是做特“变量”,激发建设院校的内生动力。“双高”院校建设力度看变量。“双高计划”肩负着改革创新、探索实践的职责,肩负着引领职教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必将打破现有的管理平衡,与现行的管理体制、制度、模式相碰撞,给学校改革创新带来新机遇、新问题、新困惑。建设院校要把“双高计划”实施与内部治理能力水平提升相融通,要以“双高计划”实施为抓手,全面启动实施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等多项改革,以项目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突破,全面提升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形成互为依靠、互为促进、互为支撑的建设格局。
四是做强“音量”,提升建设院校的魅力。“双高”院校建设社会效应看“音量”。“音量”即社会反响。建设成效要社会、企业、学校综合研判,用人单位、家长、老师、学生多方评价。学校要主动发声,宣传建设成果;媒体要跟踪报道,宣传典型案例;院校之间要加强交流,借鉴经验,取长补短;教育部门要定期督查评价,把好建设方向;合作企业要主动参与,佐证求实建设成效,形成“成果导向、质量为上、多方协作、共谋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弘扬改革主旋律,提升“双高”院校建设的社会影响力。
结束语
“双高计划”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系统化工程。目前,全国各建设院校方案已完成备案工作,各建设院校正在进入自我探索、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实践期,面对高职教育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各院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区域经济和自身特色,为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院校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