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看国内vlog影像与传统电视节目的融合发展

2020-11-06姜昕昂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4期
关键词:日记武汉

姜昕昂

摘要:随着媒体生态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视听产品进入公众视野,vlog在近两年俘获大批用户,一跃成为短视频的新宠儿,与此同时,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新形式也得到蓬勃发展,优质内容在各大视频平台不断涌现,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引进微纪录片与vlog影像参与到节目的内容生产中,笔者以《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为主要研究对象,解读该作品的叙事语境与现实诉求,结合国内微纪录片与vlog影像的实际应用,探索其实践中的规律和发展策略,以期为未来微纪录片与vlog影像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微纪录片,VLOG,叙事研究,武汉:我的战“疫”日记

一、《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的意义建构

在2020年年初疫情爆发期间,央视纪录频道推出了融媒体系列微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每集平均时长在5 分钟左右,从2 月3 日起在频道进行滚动播出,节目共33集,每集由一位武汉疫情的亲历者采用vlog(视频日记)的形式讲述武汉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生的温暖片段。该节目将vlog的叙事模式与系列微纪录片的节目形态相结合,在央视频、B站、好看视频等各大视频网站上进行播放,第一季的9 集创造了系列总话题阅读量达5.2亿、讨论量达49.7万,总视频平台推荐量达7.18亿、视频观看量达1.57亿的传播规模和效果,在疫情期间形成了极具规模的社会影响力。

(一)网络传播下的叙事语境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作为在特定时期带有一定新闻属性的微纪录片节目,采用了新颖的创作模式和影像方式,新闻是在专业化的语境中产生的,但用户和受众更希望看到严肃的新闻人背后隐藏在专业性之下的情感与人性,这也正是微纪录片和vlog影像融合的魅力所在:脱离了专业语境下的新闻采写模式,避免了专业记者面对突发事件的冷静和自持,这些视频片段不加修饰的表露人物内心与情感,摆脱了传统纪录片中嘉宾主人公在专业设备包围下显示出的紧张和局促,人物在手机和便携式设备的镜头下,采用视频日记式的自拍,能够捕捉到和流露出更多瞬间性的情绪,使故事的讲述变得更加真实自然。

这些视频片段按照一定的主题及逻辑顺序被联系在一起,通过普通群众的纪录和专业后期的剪辑被打包呈现出来,同一个叙事时间段内,不同空间的切面以影像的方式被保存下来,营造出一种万千世界的集体感召,与此同时,属于普通百姓的微观视角被建构出来并放大,这种瞬间性的意义立刻被无限延伸。此外《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在疫情暴发后的半个月时间内便制作完成,同时保持日更内容与话题宣传实时更新的速度,制作者们力求抓住每一个信息传播的黄金时间点,集中反映抗疫工作的各方进展、及时反馈民众心理,这些珍贵的抗疫影像蕴含的信息时效性使纪录片与新闻两种体裁在同一部作品中相得益彰,也因此《武汉:我的战“疫”日记》被赋予了极高的新闻传播价值。

纪录片不仅是文化产品,也是公共产品,而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与vlog的融合应用拓宽了纪录片作为公共产品社会属性的功能,在此次重大公共性事件中发挥出了其时代见证者特征同时彰显了纪录片独有的人文关怀。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并非是传统媒体第一次与短视频平台进行合作,然而以前的合作中,僅限与传播平台的互联互通,传统媒体从未将制作权交给普通大众,而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央视与湖北广电等媒体与快手、VUE、二更等短视频平台联合向社会发布征集Vlog的号召,完成素材拍摄后专业媒体进行后期包装剪辑并在多个平台同步播出上线,实现了OGC(职业生产内容)、PGC与UGC三种内容生产模式的协作式输出。响应号召拍摄上传Vlog的大众则有着各异的社会身份,在互联网的虚拟语境下,创作者用自身的真实面貌与受众进行互动,建立了出了共抗疫情的众生相,这些出自个体的Vlog影像,是对不同身份的国人身处特殊疫情时刻的情感串联,其建构起来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机制,有利于国人形成有关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识。欢乐、期待、恐惧、心痛、感动等不同的感受通过受众对影像的观看汇集在一起,呈现于影像传播平台的互动评论区,体现在互联网传播中发酵于整体的社会文化语境里,这些普通民众在国家、民族身处严峻疫情形势之下的发声和个体记忆,也将成为国家集体记忆的组成部分。

(二)基于防疫宣传的现实诉求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征集民间影像在主流媒体上播出的模式,即是将百姓的“声音”汇入主流媒体话语中的一次尝试,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主流媒体的话语侧重于传递社会正能量,目的在于引导积极的舆论风向,安抚民众的恐慌心理,维持社会正常运转,而民间话语的注入使构筑社会凝聚力的主流媒体具备了更强的传播亲和力。在疫情爆发初期,网络上出现许多对于武汉人的恐慌和抵制性声音,武汉同胞一度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公众情绪随着疫情的上升态势在网络上不断发酵,《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中将目光对准武汉这座城市中的芸芸众生,以第一视角带来的强烈自我代入感能够让观众进入抗疫一线的情境中,理解武汉人在当时所感知到的压力和恐慌,在某种程度上消除误解和刻板印象,形成一种共情体验,叙事文本中的vlog影像不同于新闻报道中的数字化和片面化的描摹而是致力于将人群中每一个真实的个体展现在公众面前,制播周期短的优势让节目能够保持对大众新近热议话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将武汉为抗击疫情在各个方面所做出的平凡努力呈现于荧屏之上,有效地对外传递了疫区的真实境况,缓解了由于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群众集体性焦虑。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物行为和话语的有意识筛选,传达出普通民众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散发出的精神与力量。每一集节目都以人物为核心,集中表达一个主题,或是亲人与恋人间的相濡以沫或是普通“螺丝钉”的敬业精神,亦或者是医护人员等特殊群体在特殊时期展现出的家国情怀和普通民众的微言大义……这些主题立意并不宏大,而是着眼于细节,从叙事文本内部发挥其表意作用。例如通过讲述楚天音乐广播主持人李小雷坚守岗位的故事,对外展示出疫情期间国家广电系统正常运转的状态,其次片尾的升华部分也对每一位在岗到位的工作人士进行了致敬;再例如因模仿“憨豆先生”而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走红的“逗逗先生”,在疫情爆发期间被滞留在武汉,在不能出门的日子里以录制短视频的形式为远在英国的家人朋友及每位关注疫情的民众报告平安,在谈及为何不提前返回英国时,“逗逗先生”认为这样存在病毒跨国传播的风险,对亲人乃至中英两国民众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选择留在武汉,简短却坚定的回答展现出这位外国友人深植于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另人动容。“逗逗先生”言语中体现出的大局意识,李小雷工作状态下表现出的敬业精神,以及其他人物在影像中呈现出的正面形象和注重自我防护的行为,不仅有助于在公众中传播正能量、明确公众的行为意识,还能够帮助观众在疫情期间进行自我规范与自我检视,从而达到较好的防疫宣传效果。

二、Vlog影像的现实应用与融合发展

(一)Vlog影像的多场景应用

2018年被称为国内的vlog元年,这种影像方式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与发展,早已不再局限于个人频道中的日常生活展示,vlog影像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平台和传统节目形式所采纳,并进入了主流媒体和电视媒介的视野,实现其在多场景下的应用。

2019年vlog被应用在全国两会的报道中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在微博平台上,关于两会vlog的话题阅读量超过1.5亿,参与讨论的微博有2.6万多条,《中国日报》以“记者小彭”的视角发布了4 期两会Vlog,其中包含了对现场采访的记录,也兼顾了采访的幕后花絮等内容,与此同时,江苏广电、浙江广电、黑龙江电视台等地方电视媒体也纷纷推出了《两会Vlog》记录两会现场、代表委员金句等内容,充分运用这一创新形式对两会进行全媒体深入报道。博鳌亚洲论坛、全国“两会”等重大时政事件推出官方记者的Vlog视频,以灵活轻松的形式引领民众的关注视角,探讨时政热点与未来规划,体现出vlog+新闻的融媒体传播特性。

同年11月,央视主持人康辉在微博平台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支vlog,并在当天引爆全网登上热搜榜,康辉在vlog中向观众展现出随习近平主席访问希腊、巴西出发前的装备以及布满行程记录的公务护照等,行程中对希腊风土人情进行讲解的同时,也进一步向公众传达了我国对于同希腊外交关系的重视。康辉的vlog不仅将时政新闻更加生活化地呈现在网络媒体中,也在引起广泛讨论的同时也扩大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在近两年中,vlog影像也作为综艺节目的重要构成参与到了节目的整体叙事中,2019年 3月,湖南卫视推出的纪实性文化真人秀节目《我们的师父》中,节目组邀请了四位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明星嘉宾作为“徒弟”,与不同行业领域的师父,如边疆战士、环卫工人等不同人群同吃同住三天两夜,通过“徒弟”4人的vlog展示,多方位塑造“师父”们的传奇人生,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在当下的节目环节中的所思所感,以及自己与这些师父相处时的感受。相比以往的摄像机抓拍或后期的嘉宾访谈式画面,Vlog能更好地把握当下触动嘉宾的点,并能够更好地带动观众情绪,产生一种情感联系及互动参与感;vlog元素的运用更好地完善了传统真人秀节目在故事叙述和情景渲染方面的缺点,提升了真人秀节目的感染力,升级了节目的体验感,同时为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提供了新的叙事样本。

在2020年 2月疫情暴发期间,芒果卫视推出了vlog式综艺节目《嘿!你在干嘛呢》,节目是由何炅、李维嘉、杜海涛三位主持人依次自拍抗疫期间居家隔离的日常并通过与艺人朋友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居家生活的展示,与电视观众分享抗疫心情,减轻他们在疫情期间的紧张情绪。在该节目中无论是视频中的vlogger还是观众,都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弥补了疫情期间线下社交的缺失,以线上陪伴的形式满足了个体之间的心理需求,在通过屏幕拉近距离的互动交流中,充分展现了vlog自身的社交属性。

(二)“微纪录+vlog”的发展路径

Vlog在诞生之初的核心是记录与分享个人生活,而微纪录发源于新媒体环境下,是对传统纪录片的一种继承之上的创新,二者兼具纪实影像遵循真实性的特质,又在内容生产和应用路径上有所不同,vlog在国内媒介环境下的不断发展令更多人关注着这一新兴内容品类在功能上的拓展以及与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发展。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是短视频平台与主流媒体的一次深度合作,而正是因为打通了传统电视媒体与移动媒体终端之间的边界,才为这类能对突发事件做出迅速反映的媒介产品提供了传播机遇。主流媒体开始重视收集民间的纪实影像,例如,《人民日报》推出“全民战疫日记”的视频众筹活动,号召民众拿起手中的纪录设备,留下身边的战“疫”故事。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中国视协行业电视委员会、中国纪录片网共同发起《战“疫”24小时》抗击疫情全民微纪录计划,面向公众征集疫情防控中的珍贵瞬间。

而另一方面各大视频门户网站也纷纷设立抗疫纪录专区,如哔哩哔哩弹幕网设立了有关疫情主题的vlog创作分区,优酷也联合“大象纪录”推出了主题为“余生一日”的全民影像纪录计划,邀请广大民众在2020年2月 9日这一天,拍摄自己的生活片段,而征集的意义正是希望创作出一篇疫情下国人的集体影像日志。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面前,主流媒体与各大短视频平台的融合联动促成了vlog与微记录片形式不断融合创新的局面。人民群众从被纪录的客体成为创作主体,vlog影像也因与微纪录片的结合从个体日记被拓宽为国民集体影像的叙事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个体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也可以作为创作者对内容进行自发地创造和分享,也就意味着每个手持智能手机的观众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纪录影像的创作和传播主体。《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充分发挥了“PGC+UGC”内容生产模式的优势。在此次与疫情相关的热门纪实影像中,优秀UGC纪实作品的占比不容小觑,其中许多内容短小精悍,信息密度大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符合了人们当下的碎片化收视习惯与审美特征,平民化的视角和真情实感容易引发大众共鸣和二次分享,使疫情的真实情况能够得到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播出平台和专业化的生产流程可以为“vlog+微纪录片”的生产模式解决普通大众在拍摄水平和剪辑技巧上的缺陷,制作一部内容精致且具有较高传播价值的“vlog+微纪录片”,并非简易的“第一视角下的vlogger出镜”,它需要制作者和出镜者的“共谋”:需要在前期进行精准选材、走心策划、个性化表达以及平实又最大限度地还原场景的真实性镜头。

三、vlog影像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的反思

目前来讲vlog影像在主流媒体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新闻报道类短视频,vlog拓展了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媒体呈现的新闻内容,使记者的视角并不仅仅局限于严肃冷峻的新闻事件本身,而是针对大众的关切与好奇,以贴合普通百姓的视角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进行记录和传播,人格化的报道方式和趣味化的报道内容令严肃的新闻更具亲切感,这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而言,是一种接受主流媒体话语的新方式,契合了受众“不再满足于充满教化意味的传播模式,开始希冀一种平视的交流手段”的心理预期。在主流媒体谋求转型发展的当下,将vlog融入新闻报道中无疑是一项成功的尝试,但这种报道方式的拓展应用及内容形式上的创新仍有待提高,且公私话语权的转移也使这种影像面临着一些对新闻专业性、权威性的质疑,因此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还需更近一步地探索其合适的使用范围,以谋求在内容生产上进行更好的融合创新。

vlog其自身具备的社交属性呼应了社交媒体时代高速发展传播的信息碎片化潮流,以移动媒体为基础的互联网社交突破了地域限制和社交圈限制,集信息交流、情感酝酿和释放功能于一体。在抗击疫情过程中,vlog影像所带来的无可比拟的现场感是一种真实信息,易于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有助于缓解信息误差给公众带来的误解与困扰,让人们能够通过一个个主观视角在第一时间掌握疫情动态获得情绪上的疏解。无论是疫情期间借由vlog影像制作的综艺节目还是传递抗疫信息的微纪录片,都体现了其现实价值,但vlog影像作为舶来品,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内容上存在一些固有缺陷,如内容缺乏深度、叙事趋于流水账等,该类影像与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更需要在形式和内容生产上进行更加本土化的创新和发展,在制作播出和内容创新层面上都面临着较大调整。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在这次疫情中的诞生只是一个起点,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入,自媒体参与纪录片创作可能给纪录片观念变化带来的某种新趋势,即纪录片不再是去再现事件,而是全程参与事件,vlog参与微记录片的拍摄正在形成新的公共话语体系,未来会有更多反映社会现实、体现基层视角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泪目!《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有多少捍卫生命的抗争,就有多少捍卫生命的感动作者:王永利

http://www.whb.cn/zhuzhan/xinwen/20200302/329935.html潇潇.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應用创新[J].传媒,2019(22):69-71.

[2]   杨晓燕,姚星宇,金鑫.Vlog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应用——以湖南卫视《我们的师父》为例[J].传媒,2020(05):70-72.

[3]   韩飞.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纪录力量”[N].中国艺术报,2020-03-04(003).

[4]   周勇,倪乐融,李潇潇.“沉浸式新闻”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信息认知、情感感知与态度意向的实验[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v.40;No.262(5):37-42.

猜你喜欢

日记武汉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Food is the problem, food is the solution
武汉加油
武汉挺住
决战武汉
学写假期日记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