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元化经营走向专业化经营
2020-11-06张鸣陈巧巧
张鸣 陈巧巧
摘要:广西国有林场为造林和森林管护而生,经历多元化产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两经起伏,在生态文明时代潮流和当前市场形势下,应从多元化产业经营走向专业化森林经营。广西国有林场的发展体现出生态艺术哲学的超循环生发路径。
关键词:国有林场;多元化;专业化;经营
2005年左右,国家做出了为期十年的“东扩、西治、南用、北休”林业发展战略布局。广西国有林场坚持“以林为本,分类经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场方针,在强化森林经营的同时,将多元化的产业经营作为工作重点,成华南地区重要的林业产业基地,同时,也背负了沉重债务包袱。如何转型升级,是广西国有林场亟需解决的历史难题。
一、多元化产业经营之缘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响应国家政策,为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在生态脆弱地区和大面积连片的国有荒山荒地上,采取政府投资的方式,建立起了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国有林场。
国家建设国有林场初衷是“灭荒造林、资源培育”,但由于当时国民经济落后,从1960年左右,国家从全盘考虑,一方面减少林场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安置社会富余人员到国有林场中去。为解决计生问题,广西国有林场探索“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发展模式。在经济困难的60年代,广西国有林场以60%-80%的劳动力用于农副业生产,争取粮、油、蔬菜自给。[1]在经济效益较好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广西国有林场更是顺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大潮,拓宽新的生产领域。
上世纪80年代,钦廉林场当时是广西最大的国有林场,涉及产业涵盖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造纸业、纤维板、木器、制砖、炮竹等,经济效益在广西国有林场中名列前茅。高峰林场在当时是广西国有林场中森林资源最多的一个林场,这个场当时也办起了综合加工厂、松香厂、汽车队、基建队、砖瓦厂、矿场等。当时国有林场还组建专业公司,如由高峰、黄冕、六万、东门等林场投资建立了广西振林花木盆景公司,钦廉等六个国有林场,也在北海合股联营兴建了振林贸易公司。[1]
二、多元化产业经营之困
广西处南亚热带,雨热同期,林木生长速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广西国有林场具备用材林种植的地利条件,屡创辉煌,也数遭困境,每次的兴衰都和多元化产业经营分不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广西国有林场的用材林进入采伐抚育阶段,当时林场每年木材产量约200万立方米,是国家能源、交通、造纸等国家重点项目的重要供应单位,在丰厚利润的支撑下,林场的经营范围涵盖到基地造林、饮料、凉果、纸箱、家具、水果、木耳、餐厅、采石场、饲料加工厂、养猪场、洗车场、装车站台等行业。[1]
辉煌十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西50%的森工企业面临倒闭,作为多数森工企业“股东”的国有林场陷入困境。[1]从发展环境来看,国家压缩基建投资规模,木材需求量减少,市场疲软,广西木材销售亏损。木材销售亏损,国有林场失去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多元化产业链和资金链断裂,饮料、凉果、纸箱、家具等林场企业纷纷倒闭。
2000年以后,广西国有林场开始发展速丰桉,并大规模场外营造速丰林,截至2010年,场外造林面积接近350万亩,加上场内的800万亩商品林,广西国有林场的商品林面积1150万亩,每年产木材300万立方米。源于第一产业的扎实基础,以及应对全球金融经济危机,贯彻中央扩
投资、调结构、稳增长的需要,特别是响应自治区发展木材加工和造纸千亿元产业的号召,2007年以来,广西国有林场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这一时期林场的多元化产业经营重心是人造板。以13家区直林场为例,人造板企业数量从2007年的8 家增至2014年的21家,产量从47万立方米增加到143万立方米,同时,还上了花卉、化肥、矿泉水等其他产业项目。
从2007年至2010年,区直林场每年人造板加工的净利润约4300万元。
2010年开始,广西国有林场的人造板企业由盈利转向亏损。究其原因,还是先从发展环境来看,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型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速回落,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严峻。从国内看,房地产市场萎缩,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人造板供大于求,生产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对比两次困境,第一次是由于木材产品的供大于求,第二次由于人造板产品的供大于求,但将两次困境从根源上分析,都忽视了行业发展规律,是盲目实行多元化经营导致的不良后果。
三、多元化产业经营之策
实行多元化经营,要有稳定而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营业务和资本积累。广西多数国有林场产业基础差,核心竞争力弱,且缺乏启动资金,只能靠银行贷款起步。在木材或人造板市场低迷的环境下,如果银行贷款利率等于或高于国有林场经营利润,林场就会亏损。
实行多元化经营,拓展的产业应该是与主营业务高度关联的产业。广西多数国有林场地处偏远山区,人才匮乏,职工技术单一,市场经济管理经验不足,从营林领域转向人造板、房地产、酒店等关联性不强的行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极有可能陷入经营危机。
实行多元化经营,产业的拓展要掌握行业生命周期。经济学家认为,任何产品都有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企业要选择处在投入期和成长期的行业领域进行产业拓展。广西国有林场在2010年以后,在人造板企业市场步入低迷的情况下上了一大批人造板企业,是在处于生命周期中后期的行业领域盲目拓展,有失对行情的准确预测。
2017年年底,广西国有林场涉林贷款余额达500多亿元,贷款余额历史最高。巨大的贷款余额和小径材占大比例的林分结构,让林场重新陷入困境。
然而,北方一些原本林业较为落后的国有林场,经过了十年的休养生息,已探索推进专业化森林经营。如山西木兰林管局“以近自然育林理念为指导,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流域经营”的经营模式,对现有森林按“宜材则材,宜苗则苗,宜种则种,宜果则果”的经营目标,实行“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宜封则封”综合育林措施,大力提高了森林质量,林区经营迸发出巨大活力。再如“卧薪尝胆”的东北国有林场,借鉴德国目标树森林经营理论,提高森林经营质量,培育大径材,打造集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一体的近自然林业。在德国,三颗大径材林木可换一辆奔驰轿车,可想而知,若干年以后,这些省区很可能远超广西,夺取领航者位置。
为期十年的“东扩、西治、南用、北休”林业发展时期已结束,在生态文明时代潮流下,广西应重新定位国有林场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转变方针,收缩战线,将“培资源、保生态”列为首要目标和主要职责,走专业化森林经营。
四、结语
在《超循環——生态方法论》书中,生态美学家袁鼎生提到“宇宙是超循环的。大爆炸是它的起点,大爆炸造就的膨胀,是它的生长。它膨胀到临界点,终结生长,开始收缩。它收缩到临界点,又形成大爆炸,再走向膨胀。如此周而复始,成最大格局的超循环。”[2]广西国有林场为造林而生,经历了多元化经营,重新走向专业化森林经营,体现了超循环的生态艺术哲学规律。走向专业化森林经营,这既是解决广西国有林场经营困境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态文明对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广西年鉴(1985-1990年)[M].广西南宁:广西年鉴编辑部.
[2] 袁鼎生,《超循环:生态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4月,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