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的必要性
2020-11-06雷文昕
魏晋时期,有些人叫作“佣书”,也被叫作“书人”“书手”“书工”。他们是一群靠抄书为生的知识分子,出身贫寒,在没有印刷业的时代,充当着印刷机的角色。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大量珍贵典籍才能留下。这种行业起源于汉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发达。直到雕版印刷的产生,这个行业才逐渐衰落。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时代背景,使佣书这个职业有了发展前景,也让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有了一个可行的出路,佣书业也就有了市场。在当时,抄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读书,是为了作品的保存和流传,它具有的是社会意义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那么,在失去了特定历史背景的时候,抄书究竟有哪些意义?即使不是全本抄录,大段大段的抄录还能保留哪些意义?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书”。在词条里,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一般指装订成册的、印有文字的纸,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识字开始接触各类书。从最早的图画书,到后来几十万字的作品,我们在阅读的路上也越走越远。
说起阅读,对我而言,读书不仅仅是了解知识,增长见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明读者从书中阅读到的,除了作者寫到的内容外,还能扩展更多。书是引发思考的缘由。读者从阅读中有所感悟,与书进行对话,扩展视野,提升思想境界。读者也能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笔法,塑造、雕琢自己的写作风格。一句早都说滥了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这个意思。
再论及“抄书”,《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自述道:“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在生活穷困、书籍匮乏的时代,读书人为了能读遍圣贤书,不得不亲手抄录。可见,抄书是一个具有传统特色的读书方式。
抄书的用处是什么?当我在知乎上输入“抄书”两个字时,出现了很多关于“抄书”的讨论。“抄书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吗?”“抄书对写作有用吗?”种种讨论见解不同,褒贬不一。抄书是一个笨办法,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提高阅读质量的情况下,依靠手写可以提高注意力。但依靠抄书来提高阅读量并不划算,人的书写速度是无法赶上阅读速度的。那么,抄书的用处究竟在哪里?书要怎么抄?
我认为,只有在读到触动内心的字句时,摘录下来反复品味,抄书的用处才能体现出来:时间久了,这些摘录下来的文字经过反复阅读,逐渐熟悉,渗透到自己的写作中。中西方的大作家,诸如莎士比亚、大仲马、狄更斯,或多或少有过当抄写员的经历。那个时候,这些进入剧团、神学院、律师事务所做学徒的人,从抄写剧本、卷宗、圣经开始,慢慢走上修改、创作的道路。金庸、张爱玲、琼瑶等作家,作品中也化用了《红楼梦》等中国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从剧情的铺陈、冲突展现,到人物刻画,用得巧妙。但是抄书也不是简单的抄,抄书要记,要比较,要思考,要琢磨哪个词更准确,哪句话修辞更恰当,文章如何立意如何安排结构。
所以,抄书可以成为我们阅读时与某些文字一见钟情的见证。在那千千万万的文字之中,某一字某一句某一行某一段曾令人念念不忘。抄书也可以成为一种途径,让我们在反复品味中,将人类文化的精髓内化到我们的思想中。
雷文昕: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出版有个人散文集《人语驿边桥》。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