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图书馆、档案馆信息融合服务之我见

2020-11-06曹欣恺

兰台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

摘 要 图书馆和档案馆作为贮存人类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宝库。近年来,在信息技术浪潮的涌动下,变革以往的守旧服务模式,及时开展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相关工作。与此同时,政府和国际组织也大力倡导文化机构的信息融合服务,希望通过二者间信息资源共享,尽可能简化信息服务工作程序,提高公众的满意度。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数字环境下两馆融合发展的趋势及信息服务情况;通过思辨法,判断信息融合服务的可行性,寻找两馆融合的措施,并发掘推进融合的举措。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73.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20-02-28

★作者简介:曹欣恺,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档案学。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ur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braries and archives, as the treasure house of human materials and spiritual wealth, have changed the old service mode and carried out the related work of digitization and network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ime.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lso vigorously advocate th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services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They hope to simplify the working procedures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improve public satisfaction through the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between them.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we can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inking method, we can judge the feasibility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service, find out the measures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explore th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Keyword digital library; digital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integration

信息時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服务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发展形式之一,在资源的快速流动下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更好地发挥信息在生活中的服务作用。图书馆与档案馆作为信息储存并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共机构,在原先没有互联网技术的环境下,传统运营,服务单一。在信息冗杂又爆发式增长的今天,如果两馆能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融合信息服务,合力建设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发挥线上展厅的功能,提升文献档案的利用率,不仅简化了用户的查找途径,也能让“沉睡”已久的图书档案资料重见天日,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近年来,学者对图书馆与档案馆的信息服务融合研究不多,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中检索主题为“图书馆与档案馆的信息服务”的期刊论文,2012年至今有十篇,其中还包括图书馆与档案馆的服务比较。在笔者看来,借助网络技术使两馆间资源共享与服务融合是大势所趋。

一、数字图书馆与数字档案馆信息融合服务背景

在20世纪后期,国际上就开始规划对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联盟和合作事宜。作为国际性的专业组织,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FLA)和国际档案理事会(ICA)于1996年12月17日共同签署了以“两个专业、同一前景——21世纪图书档案工作者的合作”为主题的《北京宣言》[1],致力于两馆融合建设,共同研究数据标准,推动图书档案人员的交流合作等事项。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IFLA和ICA在寻找合作契机的过程中仍强调图书馆和档案馆要推动资源共享的强化合作,2010年发布的《IFLA数字图书馆宣言》深度认同国家和国际数字化战略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任何层次的数字图书馆计划都应包括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综合规划[2]。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图书、档案组织都在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与档案馆或者数字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发展。OCLC这一全球性的图书馆合作组织,研究信息时代图书馆与档案馆发展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为两馆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发了管理服务、元数据服务、检索系统服务等先进的软件,向亚太地区的2000多家图书馆、档案馆提供产品的使用。在信息发展技术浪潮推动的情况下,两馆信息融合服务的建设势不可挡,我国文化机构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

二、数字图书馆与数字档案馆信息融合服务的可行性

1.图书与档案的基本属性相近。图书与档案承载着重要的信息资源,在过往历史记忆与新生文化的交融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档案是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人们不能对其有所改动,其内容都是真实存在的[3]。而图书既有原始性的记载,也有人物传记、小说、散文等集合出版,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此评论,也可以根据发散性思维虚构故事情节。在数字化的进程中,图书与档案的载体形式多样,或是纸张、或是电子阅读器、亦或是网络媒介。两者在知识的传播中也起到互补作用。比如,部分史书既可以作为档案资料的补充,又能为部分档案作注解;档案馆内的历史文学资料对图书的内容作进一步解读与佐证。若融合图书档案资源,用户在系统性地了解所需资料后,发挥主观能动性,梳理研究内容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构建完整的框架,获取创作灵感。

2.馆内人员工作职能相似。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数字图书馆和档案馆工作人员倾向于借助计算机、互联网、扫描仪等工具完成日常工作。通过扫描图书或档案的相关内容,实现纸质向数字化的信息输入,再按照统一的格式对其进行标引与著录,集中保管这些电子文献档案资料,方便日后信息检索的流程。工作人员还要及时办理网站上的用户留言和邮件来稿,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及传送相关信息。如上海图书馆的页面上提供在线咨询,浦东新区档案馆为已注册用户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未注册用户则通过Email发送接收信件。此外,工作人员参加图书或档案理论研究和各种学术活动,结合工作实际撰写发表论文,不断充实自我,提升工作质量,使得两馆得以更好地发展。

3.信息服务方式相仿。在互联网技术的依托下,数字图书馆和档案馆提供信息检索服务,这是最基本的服务方式,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根据用户的需求从各类不同的数据库或信息系统中迅速准确找到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的有价值的文献与档案[4]。以上海图书馆和档案馆为例,读者进入上海图书馆的官方网站后,直接进行书目搜索就可以了解馆内所有关于此书的情况,是较为成熟的检索查阅功能;进入档案信息网的开放档案一站式查询界面,用户填写标题、起止时间、保管期限、责任者等相关条件进行检索,阅览相关开放档案,需要申请才能查阅的档案要经后台系统核实申请者权限方可。如果能统一建立检索平台,并进一步优化完善系统,不但能降低档案资料的获取难度,而且提高了图书查阅系统的使用率。

4.信息服务理念基本相同。“以人为本”的理念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到,要求公共图书馆的大门随时随地向公众敞开,社会上的一切成员享有自由平等入馆的权利[5]。通过网络技术与个性化定制的结合,图书馆的服务更为主动,根据用户所在学科、行业领域或企业的需求确定跟踪信息源,围绕其领域关注热点问题及同行业竞争情况进行信息跟踪,将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与分析,通过Email、留言等方式及时推送给用户,帮助了解重大事件的发展,也为其提供简报和研究报告。档案馆提倡“以人为本”服务理念,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上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关注高利用频率、社会效益好的档案[5]。这种以民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值得推崇,并且两馆在此理念上非常契合。

三、数字图书馆与档案馆信息融合服务的方式

1.共建网络展览平台。网上展厅依靠互联网虚拟空间进行产品展示,是非常优质的线上宣传方式,大部分数字图书馆与档案馆也纷纷采用。以上海地区为例,上海图书馆的网上展厅展出了上海故事、电影记忆与世博会,上海档案信息网的网上展览展出了以往光荣革命事迹与红色记忆,各自为营的举措存在着技术不到位、资源不丰富、内容缺乏逻辑性等问题。由于部分珍贵资料的缺失,制作网上展厅又需要人力、物力的消耗,若能两馆合作,寻找此区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及值得存档的重大活动,结合图书与档案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技术,创新展览模式,丰富展览资源,减少单方面的压力,也为两馆间沟通协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网络展览平台不用在图书馆或档案馆的网站独立使用,征集工作人员的想法和民众的意见,展出线下特色实体馆的虚拟展厅、大事件的记录,又或是这个地区几十年来的文化变迁。再以国内唯一一家统一管理图书、档案、情报的泰达图书馆档案馆为例,网上图书展厅里的钱学森生平展包括老先生的逸事、手稿、成就以及为国家获得的荣誉等。如果不是对图书、档案统一管理的机构,按理来说应由档案馆保存这些珍贵资料,展出也是档案馆需要筹划的事情,由此可见,两馆是可以相互分享文化史料,共同开发展厅平台的。另外,此机构还举办许多微展览、摄影作品展,重温了泰达人的共同记忆,增强公众的图书档案意识,广受好评。

2.共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时代非常热门的话题,融合区域数字图书馆与档案馆的信息资源,以每个直辖市或省份为单位,搭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不会像融合所有数字图书、档案资源那样消耗过多的人力、财力,却能使用户高效获取所需资源。将原馆内各自为政的网络体系转变为共享开放的网络结构,集成统一的系统合理配置二者的数字文献资源,制定好检索、分编、入库及服务规则,协同服务[6]。此外,数字图书馆与档案馆还提供政务信息查询平台,若可以将省、市、区(县)各级图书馆与档案馆的政务信息以智能分类、共建共享的模式搭建政务信息服务平台,集中政府信息统一化管理,人民查阅政务信息会更便捷。鉴于我国当前对平台共享的经验不足,想要开发检索程度高度智能、资源有序整合的先进系统存在着一定难度,可以借助OCLC开发的CONTENTdm软件进行初步的试验。它允许使用者在个性化网站上展示馆藏资源,也帮助馆际间共享各种形式的数字馆藏,而且会实时监控保证资源的安全性,符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的需求。

3.共享图书档案人才。对于信息服务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数字图书馆和档案馆除了依赖专业人员外,还可以召集双方的业务精英一同钻研对图书、档案信息的安全防护举措,结合技术人员的分析指点与自身工作经验,争取在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上有新的突破。由于档案馆的某些数据需要加密,为了防止资源共享后机密的泄露外传,双方要共同开发利用防火墙技术,维护馆际安全。在工作之余,涉猎一些多媒体影像技术,为网上展厅的设计提供参考意见。数字图书馆和档案馆的人员还要参加一些图书档案理论研究和各种学术活动,不论是高校里举办的讲座,还是公共机构邀请国外图书档案领域的专业人才开展的分享会,尽可能两馆人员一起参加培训。会议结束后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在多次的相处与磨合下,提升馆际沟通度,利于双方找寻融合服务的契合点,为两馆的共同进步与长远发展而努力。

四、建立数字图书馆和档案馆信息融合服务的推进机制

1.建构高层面的战略推动机制。数字图书馆与档案馆的信息融合服务不仅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扶持,更需要政府与国家图书档案协会的战略推动机制。从政府层面来说,国外颁布的图情方向相關法令对我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如英国不但在战略规划中强调了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的发展趋势和美好愿景,而且在2000年4月成立了全英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联合会;2004年,加拿大出台《图书馆档案馆法令》,以全新的合作模式应对知识社会带给文化机构的挑战[7]。我国应根据当前数字图书馆与档案馆发展趋势,出台推动两馆合作的法规,试行一定期限后通过工作人员、用户的反馈再对法规修正、调整,确保信息融合服务工作的有序推进与文化机构的平稳运行。此外,在IFLA有合法席位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及加入ICA的中国档案学会应履行社会组织的责任与义务,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合作,积极参与两馆融合信息服务的发展规划,协调有关领域的权威人员,共同解决图书馆、档案馆之间建设网上展厅与信息平台面临的挑战,尽快实现数字图书馆与档案馆间的信息流通。

2.建构追求信息服务融合的长效发展机制。共建网上展览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需要数字图书馆与档案馆反复搜集整合信息资源、修改操作流程、美化页面设计,更需要相互磨合、商议、配合、协作,共同朝着此目标前行。一旦遇到合作理念不相符、资源不可共享、资金调配不及时等问题,使得两馆合作不愉悦,出现一系列的分歧与矛盾,那么馆际合作就不能长期维持。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与合作的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必须考虑到各方的利益诉求,树立起共赢的合作理念,进而实现优势互补与共同进步的愿景[7],如果对任务分配有任何不满意,要及时提出并商讨解决。对于资源共享出现分歧,各馆要积极交流沟通,寻求问题的根源所在,是信息匹配度不高还是涉及保密等问题,再对症下药,思考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案。对于资金调配问题,各馆原先就要预留信息融合服务支出的金额,由于图书馆与档案馆不以盈利为目的,会得到政府和企业的部分拨款。若资金无法调配,在不违反职能规定的情况下,对特殊服务对象收取一定费用进行补贴,也可以请求社会团体的援助。

3.建立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数字图书馆与档案馆信息融合服务在我国属于一项崭新的尝试工作,因此对于人才综合能力要求极高。高校在培养档案学和图书馆学学生的过程中,应设立相关图书档案数字化课程,也多给予学生实践的平台。以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为例,院系促进本科生导师制与日常学习相互融合,学生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自身兴趣作出选择,导师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专业学习、学术研究、就业方向等各方面进行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院系邀请知名的专家人士来校座谈,提供学生出国交换、短期外出实习的机会,不仅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帮助其快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对于图书档案馆的从业人员来说,要深谙图书档案的数字化输入、分类、编码、检索等相关流程,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中产生的突发性问题,从而维护数字化平台的正常运行[8];更重要的是,明确数字图书馆与档案馆合作发展的长远目标,关注国际数字化技术发展水平,学习国外优秀的图书馆及档案馆联合运行模式,有全新的創新意识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出色地完成信息服务工作,为两馆的互融互通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与档案馆信息融合服务是大势所趋。国际性专业组织对两馆信息融合服务的共识达成一致,有利于相关机构工作的实施,图书、档案相近的基本属性与两馆相似的工作性质、服务方式、服务理念也为其提供了可行性。两馆扩大信息平台延伸服务范围,实现信息服务效益最大化,满足人民的社会需求,肩负起了各自的社会责任。希望在政府的扶持、社会的推动、人才的涌入下,顺利开展数字图书馆、档案馆信息融合服务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卫东,赵红颖,李洋.欧美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实践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2):23-27+22.

[2]马海群.发达国家图书档案事业结盟与合作战略规划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4):21-28.

[3]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7.

[4]赵成金.我国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模式[J/OL].2019-02-15(2020-02-01).https://wenku.baidu.com/view/ad8569b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6.html.

[5]彭员员.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比较研究[J].兰台世界,2015(5):136-137.

[6]巩淑芳.高校档案馆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科技信息,2010(35):665-666.

[7]张建.论档案馆、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深度融合[J].档案管理,2015(4):55-56.

[8]朱进.论图书馆与档案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J].档案管理,2017(3):61-63.

猜你喜欢

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
浅议企业数字档案馆建设
台湾数位典藏计划对内地数字档案发展的启示
公共图书馆科技创新服务探析
农业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刍议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及其防护策略
基于Enterprise Library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设计
国际数字档案馆元数据标准及其项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