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哲学思想对当代学生德育工作的价值探究
2020-11-06田提提
田提提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儒家学派创始人,以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社会转型期,“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领域已露端倪,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理想都充满了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恩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方法,“有教无类”的平民普及教育主张,“德才兼备”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國教育教学、当代学生德育工作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借鉴价值,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孔子;教育哲学;德育工作
一、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
(一)以“文、行、忠、信”为教育内容
孔子继承并改造了西周的教育内容,据《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的主要课程是我们熟知的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教授“六经”,为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能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行、忠、信”相当于现在常说的“德育”,“行”乃立德,“忠”是立功,“信”指立言。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智育与德育是互相促进、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他要求人既要精于修养,还要精于政事和应对之法,把道德教育、社会实践和知识学习统一起来,达到知识学习和道德素养双提高。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把受教育对象范围普及到各个阶层的人,试图以“有教无类”的教育哲学思想来说明现存教育制度的正确性,竭力以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赋予现行教育制度新的生命。他认为教育对象不分身份高低贵贱,也不分国界、民族,只要一心向学,就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把培养对象扩大到统治阶级以外,具有划时代意义。
(三)以“仁”为核心的教育观
“仁”是孔子人生哲学的核心,是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仁”者“爱人”,这里面的人是朴素的、生活意义上的具体的人,人的价值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的生活中。孔子所爱的人是“自然人”,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应是朴实无华的君子。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能够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和素质,引导学生自觉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等德育目标。对于协调和规范社会准则,助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道德教育观
道德教育在孔子教育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他认为道德观念要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加于人,为此他提出了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等道德修养方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孔子认为远大的志向是人进行道德修养的基础,立志只是新的起点,人生理想的实现离不开长期艰苦的磨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认为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少苛求别人,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在自省自克的不断反思中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言必信,行必果”,在道德实践中,应做到知行统一,德育考察中要“听其言,观其行”;“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错误在实践过程中虽是不可避免的,但“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面对错误,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并勇于改正它。
(五)君子成人的“底线”评价观
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贪睡,被孔子责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论语·公治长第五》)宰予能言而行不逮,故孔子出语警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第六》)颜回虽贫,却得孔子赞美。可见,在孔子的内心有一条“底线”,一条可以被评为“君子”的底线。何为“君子”?底线是行为合于礼。
二、对当代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注重积极的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孔子在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诗教”与“乐教”的审美教育,他认为诗教、乐教与礼教相互配合,可以造就完善的人格,即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要想在德育过程中达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格的目的,需要多途径丰富学生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论语》开篇即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可以看出孔子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孔子教学艺术的卓越之处就在于他能在“动之以情”的地方“晓之以理”。这种以美育统摄德育、智育的方法值得我们当代教育者借鉴。
以情感教育为特征的审美教育直接作用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能使受教育者养成高级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审美理想。教育者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试着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通过情感的升华与净化,唤起受教育者的意志,增强受教育者的毅力,构建受教育者完善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树立审美的人生态度,完成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实现德育目标。
(二)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学思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这一教育观念,体现出丰富的差异心理学思想,他能够意识到面对不同的客体,要根据客体的个人特点,比如性格、能力、特长、态度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同样不能一把抓,可在两个层面展开工作:一是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特点而采取不同措施。二是对学生的指导要随其才情而培养。即了解学生个体,选择适应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进而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精辟表达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开创者,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宋代朱熹提出,教师“只是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教师在学生德育培养工作中,要适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调动他们的思维达到兴奋状态,再适时进行诱导,这样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
孔子注重学思行的结合,认为学思行从整体上构成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他提倡“好谋而成”,赞赏“三思而后行”的季文子,认为思对行有益处。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勤于积极思考,倡导自省自克修养原则,知识上学会融会贯通,按照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学习。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孔子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内容,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是自身德行修养的实现者。“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言外之意,听到好听的话不去思考,听到警示的话,不去重视,就算是孔子本人也没有办法,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不能因出身门第、贫富悬殊、智商高低等因素区别对待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保持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认真听取学生意见,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共同提高学业水平。
(四)培养“底线”合格的公民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需要有最基本的“底线”思维。所谓底线,就是要达到“礼”的标准,然后才是“智仁勇文”的人生境界。人的行为失于“礼”,就是不合君子之道,而君子则是做人的底线。教育要培养底线合格的公民,教育者要及时给予不合君子之道的受教育者督促激励,达到成为君子的底線。
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最常见的教学评价方式是考试,对学生的评定也仅仅是“一张试卷定乾坤,一个分数明高下”,对受教育者缺乏过程性评价。教育最本质的样子应该是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人”,确立好受教育者的生活原则和根本方向,使之有“德性”、有“情性”,然后是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受教育者自由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尤其要先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具备较高的公民素质,这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底线,这个底线可以和孔子的“君子”底线划等号。
(五)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开了中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平等化的先河。当前的教育无论是哪个教育阶段,似乎都在向“竞技教育”发展,教育被披上了功利化的外衣。在当今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尤其要重视这方面的变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身份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面对学生知识上的疑惑,教育工作者要不遗余力地进行帮助,不能出现重视尖子生模式。教师要想法建立公平的评价体系,多方面、多形式评价学生,使评价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六)传承传统文化优秀经典,扎实开展德育工作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的对象应该是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厚的人文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身心发展协调、个性心理品质良好的厚博专精型现代人才。
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提高学生德育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且具有重要价值,既能够让学生在了解先贤文化的过程中获得熏陶,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国当代学生德育水平。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是我国教育哲学理论的起点,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升华,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像黑夜里的指路明灯,为当代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现代价值,这些价值观念超越时代、超越国界,对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责任编辑 马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