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政策研究的典型成果

2020-11-06许琳

全球化 2020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经济

许琳

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重大项目成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一书,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特征及重大意义,分析我国经济体系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经验,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系建设及重大支撑,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建议。该书彰显了新时代智库经济政策研究的新特点、新模式和新经验;反映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中形成的风格和特色:以重大课题为引领,服务中央决策;坚持问题导向,以宽广的国际视野看待国内发展;重视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坚持调查研究先行,发挥党政产学研协同效应。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0世纪60年代,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首次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设想。80年代,党中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義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考验;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拥有广阔的时代环境和深远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力有序有效推动我国经济体系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稳中向好、稳中有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提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既有深刻的历史时代背景,又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的优越基础条件,是党中央在精准研判和把握新形势的情况下做出的重大科学论断和决策。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有三大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目前,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十分明显。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个愿景,需要我国经济强大起来,构建雄厚的经济基础。其次,有助于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进经济建设。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总收入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再次,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改革也正向纵深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上台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面临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链、脱钩的状况加剧,我国更需坚定不移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与此同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研究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用国际视野寻求解决办法

针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样一个宏大体系展开研究,是一项富有挑战的工作。本书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遵循严谨的研究逻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总体上看,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研究;同时十分注重国际经验借鉴,从中吸取有益成分帮助解决现实问题。

正如本书所述,当前,我国经济体系面临诸多国内外挑战。从国际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全球经济衰退迹象明显,发达国家为维护其全球产业链高端地位,推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十分突出,实体经济大而不强,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十分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大,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尚未得到很好满足,“脱实向虚”问题仍未根本扭转。

解决这些关键“瓶颈”问题,需要在充分认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构建的自身深厚的有利的经济体系基础条件前提下,虚心借鉴国际经验为我所用。目前,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体系已经具备鲜明的现代特征,各新兴国家也都在积极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并且取得了大量有益经验。主要体现为,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为国家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构建世界一流金融支撑体系,以制造业为核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公平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标志,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些经验是各发达国家成功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共性规律,值得我们借鉴。

三、重视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

本书提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本着“中为体、西为用”的原则,遵循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指导,采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整体视角看待现代化经济体系及其建设;要瞄准到2050年把中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在两者成为有机整体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处理好平衡与不平衡、充分与不充分发展的辩证统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动态的、相对的、渐进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在兼顾效率和公平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处理好增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稳增长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进行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体现了经济体系研究方面的理论创新。

另外,本书针对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将“创新”和“改革”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两大引擎,并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9+1”体系,包括建设供需动态平衡体系,建设创新引领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区域協同发展创新体系,建设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全面开放体系,创建高标准的营商、法治和社会环境;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四个重大支撑,包括科技支撑、产业支撑、人才支撑、金融支撑。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这带有鲜明的政策创新特色。

四、坚持调查研究先行,注重实证比较研究

本书除正文部分,将大量实地调查研究形成的报告分为“专题报告”“实地调研报告”“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作为三个附件,对正文主体部分形成了实证支撑。其中,专题报告九“发展潜力源于新旧动能转换——粤苏鲁浙四省调研的启示”对粤苏鲁浙四省2008—2017年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发现2008—2011年山东、江苏的经济总量和增速均在前列;2012—2015年,广东后来居上,浙江也逐步迈入前列。通过实地调研,提出广东省和浙江省较早认识和解决动能转换,逐步培育相对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好地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四省扩展至全国要加快推进动能转换,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力度,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内和对外开放程度,加快创造一流营商环境。大量的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为研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五、发挥智库连接党政产研媒的作用

本书是在党中央精神直接引领下,听取国家重要决策部门研究诉求,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联合中国社科院等高端智库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力量,在地方政府部门和调研企业支持并获得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部力作,最终重要成果为服务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一书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创新发展的典型样本,值得关注经济政策的读者和智库工作者学习参考。虽然本书在所有制改革、微观主体再造等涉及一些改革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上还需进一步展开研究,但不妨碍读者将其作为一个正在不断走向成熟的智库成果来看待。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审)

责任编辑:沈家文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经济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我的女巫朋友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经济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