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力补齐人才短板 助推南川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0-11-06余立祥

当代党员 2020年21期
关键词:南川双城经济圈

余立祥

今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专题部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庆市委五届八次全会赋予南川“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要使命。当前,南川正全力发挥“三优”禀赋,着力建设山清水秀旅游名城、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消费品工业高质量集聚区、景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南川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补短板、优结构、提质量、激活力,为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重庆主城都市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坚持“长短结合”,推动工作由量变到质变

充分认识人才培育快与慢的辩证统一,聚焦服务“五个定位”目标,制定中长远人才发展规划,既要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也要有“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持久定力,持续优化政策体系和人才环境。

要紧盯短期发展需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的机遇,迅速适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树立的人才理念,主动加强与区域内地区或城市的人才协作,注重人才工作“短期刺激”,开辟人才引导培育的“绿色通道”,加快解决当前人才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引进培育一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并积极承接周边先进地区的人才“溢出效应”,尽快提升区内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要着眼长远发展目标,努力在提高党管人才水平、科教兴区、人才源头培育及工作机制健全等方面下功夫,持续优化人才环境,不断夯实各类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的长效机制基础,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

坚持“刚柔并济”,拓宽引才引智渠道

成渝地区分布着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具备较为完备的科技、人才资源,加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部署实施,必然会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集聚。

因此,一方面要在引进人才上下功夫,积极向上争取人才资源及政策的支持,注重借力重庆英才大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发展峰会,以及南川、武隆和都江堰、峨眉山“四地”旅游联盟等平台或载体,突出南川“金山英才”等人才专项工作,采取考试招聘、考核招聘、猎头引进等形式,大力引进一批与南川大健康、制造业及文旅产业紧密相关的“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另一方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对在业内具有一定地位、与地区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高层次专家团队,采取外聘顾问、校地联姻、智力外包等方式柔性引进。争取承接“院士专家川渝行”活动,建设院士专家产业园及推行周末工程师等方式,对口建设“专家库”、“人才智库”等行业智囊团和“候鸟型”人才工作站、“人才飞地”。依托“三优”禀赋加快建设高层次专家团队定点康养基地,探索建立“康养+候鸟+研究”人才引进模式,切实引进好、使用好关键性人才资源。

坚持“才资融合”,破解引才引智瓶颈

注重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的融合并举,充分利用氧化铝、智能制造、页岩气等产业优势,注重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积极对接高契合度的项目及相关便于落地的发明专利,通过开展项目建设、应用研究、技术攻关等多方面交流,引进培育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推动区内相关企业建设国家级页岩气研究开发中心、超輕量汽车轮毂研究开发中心等,努力从单纯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和“人、财、项目”打包引进的模式转变,形成“团队+技术+资本”的招才引资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在南川转化,实现科技、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推动各类“产学研”资源的共享式发展,实现引才与引资“双赢”。

坚持“两端并重”,推进队伍整体培养

瞄准高端人才的“塔尖”和青年人才的“塔基”,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努力形成高层次人才引领强劲、基层人才支撑有力的人才梯队。

高端人才价值的发挥,关键在于构建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载体平台。注重集合区域内产业、资源优势,积极向上争取一所中医药方向的综合性大学,持续增强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林瑞超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现有平台“产学研”合作效能,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发挥作用提供更优质的创造发展空间。

同时,也要着眼“经济适用”,更加关注基层人才队伍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注重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围绕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等领域,推动建设高等职业学院、装配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并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人才定向培养,精准实施“工业经济骨干人才培育计划”、“文旅人才培育计划”、“现代农业人才培育计划”等实用人才培育专项项目,全面提升人才素质。

坚持“内外联动”,用活用足培育资源

协调做好外来人才和本地人才工作,既有“外来输血”,也要“自身造血”。

依托区内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重点行业企业,通过提供实习岗位、就业岗位、创业政策等措施,吸引在渝高校毕业生、南川籍大学生到南川创业就业。

持续深化“归雁人才库”乡情式引才,充分利用重庆商会等载体,加强与南川籍在外优秀人士的联系,定期组织开展项目推介会、区情视察、走访慰问等,增强家乡情谊,吸引他们回报桑梓。积极争取百名优秀年轻干部双向挂职名额,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友好区县,通过互派干部、举办两地培训等方式,推动本地干部人才双向交流合作。

探索本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通过返聘退休人才、有序放开在岗创业限制等方式,搭建引进人才与本地人才联合攻关、合作交流的平台载体,加速人才智力有效融合,实现内外联动。同时,在政策待遇方面统筹考虑引进人才和本地人才,在重大人才工程、资助项目、表彰激励中坚持引进人才和本地人才各占一定比例,既体现包容姿态,又彰显统筹兼顾,努力推动形成南川“近悦远来”良好局面。

坚持“软硬兼修”,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重点从项目支持、素质提升、人才津贴、引才奖励、人才服务等方面予以硬件保障。

在区财政设立1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基础上,逐步建立“市场主导、政府鼓励、单位自主、逐年递增”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主要对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人才项目、科技创新平台等予以支持。持续深化“1+1”联系经营管理人才服务民营企业行动,选派区级部门处级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帮助企业引进人才(项目)。

推动人才服务精细化发展,整合政务、商务以及辖区文体娱乐资源,探索推行“高层次人才一卡通”制度,整合完善高层次人才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实现每位专家都有对口部门专员联系。

建立分级联系服务机制,常态开展专家人才国情研修、决策咨询等活动,并根据需要推荐专家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和进入企事业单位任职等方式,真正让各类人才留人也留心,不断激发其干事创业热情。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猜你喜欢

南川双城经济圈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大南川流域设计洪峰流量计算分析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优势互补 整合资源 实现环渤海经济圈巨龙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