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间艺术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研究
2020-11-06张馨尹
摘要:民间艺术是了解我国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审美艺术、 思想动态的一扇窗户。民间艺术教育的启蒙,有利于儿童感受民间风情,陶冶艺术情操,并能培养其民族情感以及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民间艺术 儿童 创造性思维 培养
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一支,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民间艺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审美意识,运用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思想情感、美好愿望以及审美情趣,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我国是多民族和谐发展的国家,社会生活的差异性和民间风俗的独特性形成了丰富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反映的载体,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一、在童谣中形成创造性思维
童谣节奏明快,内容丰富,是民间艺术中面向儿童,易于向儿童传播的一种形式。儿童在吟唱的过程中,将歌谣内容与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激发了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例如童谣中的《古怪歌》《颠倒谣》,其内容多不合常理或与事物规则相反,幽默风趣,出乎意料。在吟唱《颠倒谣》时,儿童的正常思维与歌谣内容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儿童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感受歌谣的“可笑”之处促进其思维的开拓和想象力的发展。
另外,创编歌谣或者续编歌谣对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歌谣的断句、节奏、押韵、结构、内容给儿童以启发,引导他们根据原有歌谣的形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通过思考和聯想创编歌谣,体验生活乐趣,感受歌谣魅力,提高创造力。
二、在剪纸中形成创造性思维
民间剪纸不受生活常规的局限,题材内容丰富,手法多样。儿童在进行剪纸的艺术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对客观形象的记忆和对事物的理解,按照主观意识有效组织剪纸的内容和构图。剪出“心中所想的”“漂亮的”剪纸。这种创作动力不仅“适合”民间艺人,也同样适合儿童。儿童对事物直观的理解方式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有力地支撑了其对剪纸艺术活动的开展。
单一的形态剪出后,儿童甚至会主动根据形象的需要,塑造一个完整的情节。如剪出一只鸡,儿童会很快再剪出两只大一点的鸡放在边上,因为小鸡自然需要鸡爸爸、鸡妈妈的陪同;剪出了一头大象,儿童又会很快地剪出一只老鼠或一只狗放在大象的边上,因为大象需要玩伴;剪出一朵花,再在花边上画些草,因为花儿长在草丛。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需要进行的剪纸活动,伴随着儿童的想象和创造。
三、在绘画中形成创造性思维
无论是民间绘画还是儿童涂鸦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用绘画寄托情思和情感。不同的是,民间绘画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稳定的构图形式,总结了富有吉祥寓意的形象和内容,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其程式化的表现使我们能够较快地分辨出画种的区别和出处。民间绘画以不变应万变的创作方式,给儿童无尽的启发,促进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绘画对于儿童而言是第二语言,它和文字一样是记录儿童认识、表达儿童理解、传递儿童情感的视觉语言。当儿童欣赏年画的时候,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见解去理解民间艺术:这些年画长得有点像——娃娃抱着一条大鱼,要是我也能抱一条就好了;这么多人都站得很整齐,下次我也得给小青蛙排排队……
好奇心提升了儿童对民间绘画的敏感性,潜意识里儿童将自己的涂鸦画与其进行比较,发现画里的内容与自己的想法相近:生活中存在的、不存在的皆能在画中出现,自然界中有的、没有的都可以创造。就像一个故事,叙述着或美好或荒诞的故事。当儿童在民间绘画中找到共同语目的便激发了儿童潜意识中的艺术创作意识,创造性思维随之而出。
四、在雕塑中形成创造性思维
民间雕塑无论是抽象造型还是具象造型,一般遵循当地群众的传统欣赏习惯以玩和赏为主。在戏剧、风俗、历史传说等多类题材中凸显了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和令人叹服的创造力。当儿童开始欣赏民间雕塑的时候,凝固的艺术就不再凝固:雕塑中戏剧人物的一颦一笑、踢腿弯腰、转身拔剑等一系列动作围绕着儿童旋转,他们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戏剧故事情节。如果在欣赏戏剧题材的雕塑时,增加一些戏剧故事内容,会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联想。
在泥塑活动中,通过双手捏塑造出来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不会说话、不会做事、不会玩的形象。对儿童而言,无论捏出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还是幻想中的形象,都是有生命的:捏个小人陪我玩;我的小人会很多种武功,他是跟孙悟空学的本领;看看我捏的巴拉巴拉小魔仙是不是很漂亮?我今天准备给她穿一条粉红的裙子;我捏的是一只猫在公园里散步……儿童在泥塑的过程中,思维在不断地推进。从确立心中的形象开始塑造起,儿童便开始发挥其想象,当中途遇到解释不清或使人产生疑惑的时候,儿童会选择自圆其说或者修改思路,重新塑造形象。整个的塑造过程,儿童会想象和塑造跟形象有关的情节、故事等。这种思维在雕塑中得到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
五、在服饰中形成创造性思维
民间服饰是我国最丰富的民间艺术之一。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文化,它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活跃在文化艺术的长河中。民间服饰艺术既保留了传统的存在形式,又在寻找与时代和世界接轨的契机。探索新材料、运用新手法、产生新形象是实现创新的必要手段。
当儿童欣赏各民族服饰艺术的时候,会产生日常衣服与民间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的感受:为什么我们不穿那么漂亮的衣服呢?去哪里才能看到穿着这些衣服的人?我穿上这些衣服肯定也很好看……儿童内心产生欲望、幻想,甚至产生许多问题,这些都会激发儿童的联想。当儿童欣赏现代服饰设计的时候,与民间服饰截然不同的款式色彩差异,会给儿童留下什么印象?他们会不会将现代服饰与民间服饰在脑海中做比较?儿童尝试做一套服装的时候,会想着设计什么样的外形:圆形?方形?鱼形?花形?扇形?会想着怎么打扮服装:画些什么贴在上面好呢?还是剪些漂亮的花来装扮好?用褶皱的纸做个花也挺不错的,还需要剪些不同的形状穿起来做项链,那样才好看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的方式为途径,儿童的思维领域被打开,形成关联性和发散性的思考习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民间艺术是我国一颗璀璨的明珠,利用宝贵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艺术启蒙,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来说,具有不可限量的意义和价值。民间艺术教育使儿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民间艺术作品对儿童的启迪主要体现在开阔艺术思路、拓展表现空间、提高审美素养等方面。多样化的民间艺术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给儿童以思考的空间,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君.学前儿童民间艺术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张馨尹,女,本科,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科技)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