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道德绑架”问题探析
2020-11-06王新宇
王新宇
[摘要]道德绑架是指道德绑架者以自身定义的社会道德准则为筹码,通过舆论压力胁迫甚至是攻击他人履行道德或终止与道德冲突的行为。其本质是一种扭曲错误的道德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逐渐在社会中普及,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得以加快。人们在及时接收大量信息的同时也能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它一方面是影响,激发人对新闻的积极关注,但同时,网络道德绑架事件也频频发生,甚至演变成一种新型的网络暴力行为,会在社会上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解决网络道德绑架现象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前网络道德绑架现象出发,阐述网络道德绑架的危害,进而分析网络道德绑架问题的成因,最后就如何有效解决网络道德绑架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对策。
[关键词]道德绑架;网络暴力;道德观念
道德约束的武器只是人的行为,而不是绑架别人的手段。而道德绑架者通常将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上,利用道德作为工具或者诱饵,通过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于网络具有及时性、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道德绑架现象在网络上层出不穷,同时造成的负面影响极为巨大。
一、网络道德绑架现象及其负面影响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似乎挣脱了现实世界中的枷锁,由于不用承担责任,因此在这里人们畅所欲言,为所欲为。
(一)网络道德绑架现象
网络道德绑架现象常分为以下三种:
1.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网络道德绑架。在网络中,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或者错误都可能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无限放大。台湾“简稚澄事件”便是网络道德绑架残酷而真实的写照。
简稚澄本是一名兽医,出于保护流浪猫狗的目的,她自愿担任桃园市“流浪动物收容所”园长。名校毕业的她舍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来到这个偏僻的收容所当上了园长。7年的时光里,她治疗和帮助了许多受伤的动物,并试图帮助它们找到一个新的家。许多媒体对她进行了采访,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但随着丢弃的猫狗越来越多,使得收容所里的动物总数已经超过了当地政府的规定,而规定指出超出数量的动物必须进行安乐死,简稚澄无奈只能执行。简稚澄对动物进行安乐死这一行为被披露在互联网上后,她遭受了巨大的网络暴力。无数“爱心人士”不论是非曲直,联合起来对她进行攻击,称她为“女屠夫”“刽子手”……这些铺天盖地的讨伐最终击垮了简稚澄。最后,刚刚结婚度蜜月的她终因承受不了巨大压力而自杀。笔者看来杀死兽医的不是她自己,而是道德绑架者的口水。道德绑架者盯住别人的缺点不放,完全无视自己的缺点,在他们眼里,事情的真相、问题的解决方法毫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赢得这场“伪道德战争”的胜利。
2.只讲义务,不讲权利
这类主要是对于公众人物的道德绑架。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网络,网络舆论的力量磅礴汹涌,但是网络舆论缺乏理性,容易被误导或被利用,而作为网民舆论和网络媒体焦点的公众人物,他们往往更容易遭受网络道德绑架。例如公众人物捐款,捐多捐少都会引起道德绑架者的非议,在他们眼中,做慈善竟变成了一种义务。公众人物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行为话语传播范围更远,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他人的看法,他们要为自身的言行举止负责,稍有不慎就会对公众地位造成损害。
3.只重道德,不重规则
网络道德绑架者常会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凭借所谓的道德冲动,通过网络随意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这就导致人人都在高谈阔论讲道德,但是规则却无人重视。今天绑架了别人,明天可能被其他人绑架,这无疑会造成社会上的人人自危和道德恐慌。例如出现打砸抢烧日系车、抵制洋节这类的行为便是道德绑架者不重视规则的结果,自私自利之心可见一斑。
(二)网络道德绑架的负面影响
1.干扰个人意志自由
网络道德绑架者不仅是要在其“伪道德”角度上对目标进行谴责,更是要求被绑架对象对自己的言行想法做出改变,以达到符合“道德”的标准。这无疑是干扰了个人的自由意志。若谴责无效,道德绑架者们可能采取侵犯他人隐私或是人身攻击等方法。网络上,大多数网民的身份是虚假的,而道德绑架对象的信息通常是真实的,这就导致道德绑架对象的隐私侵犯现象时有发生。对于网络道德绑架者而言,在网络中肆无忌惮地诋毁、攻击、否认他人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及监管的漏洞,他们自认为自己具有绝对的言论自由并且不必负任何责任。
2.弱化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力
网络道德绑架者们在评判一件事情的时候,通常以道德为第一准则,这便弱化了法律的公信力与约束力,而且他们用于评判的道德标准有时也是错误的,可能会引发错误道德价值导向,这亦会弱化道德的约束力。
3.传播虚假信息
道德綁架者们在对被绑架对象进行谴责时,可能会对信息进行改造或者臆想,从而导致信息失真。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同时,监管者对于网络监管力度不严且存在漏洞,因此,上网者可以隐去真实身份从而“高度自由”地活动,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会去大肆传播片面不实的信息,这便导致传播虚假信息这一现象时常发生。
二、网络道德绑架产生的原因
(一)道德绑架行为主体的因素
这类因素包括道德绑架者自身与被绑架者自身两个因素:
1.道德绑架者自身因素
我们应当正确去看待道德绑架者。首先,少数的道德绑架者是以真正的善恶为评价标准,以道德和善的名义要求他人,其行为与言论是与道德有关的,具有道德性,并且与被绑架者的矛盾不激烈,这种道德谴责方式在原则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更多的道德绑架者是以道德为砝码,公开地对他人施以网络舆论压力,其所采取的方式具有强迫性,同时也不尊重他人的意志自由和道德选择,以他人所顾虑的社会道德形象为筹码而强迫甚至要挟其言行。这类道德绑架者们以道德为起点和终点对目标进行声讨,看似是一种道德的行为,实际上是将道德作为工具,因为自身的不平衡心理,以通过对他人的道德绑架达到自我心理的满足和帮助了他人的荣誉感。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不仅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利,也抹杀了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对等关系。
2.被绑架者自身因素
很大一部分受害者之所以会被道德绑架,很大程度上源于心理上期望获得一种普遍的道德评价的认可,而这一心理却为绑架者所利用,以此心理胁迫帮他完成他们想做的事。又或者是迫于网络舆论的巨大压力,不得不按照道德绑架者的意愿进行改变。
(二)网络媒体因素
1.网络媒体的虚拟性和弱制约性
对于绝大多数网民,网络提供了这样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平台,不仅让人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个功能的匿名性也让用户省心省力表达批评。当许多想法相互冲突时,特别是当人们以善良的名义针对某人或某事时,道德绑架就产生了。同时,我们的法律制度建设滞后的速度从网络媒体的媒体时代的替代率落后。再加上中国目前的法律体系还未能提出网络暴力的应对策略、有效的制度,因此对网络媒体的制约性较弱。
2.网络媒体的商业化与大众化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网民接受信息,提供各种信息,现在有一两件事发生了,人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热点追踪,跟进的评论,论坛和其他互动形式多元化表达自己的看法,使用移动高端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相关的更新等首次访问。在传统媒体中,我们只能是单向的沟通,其内容的传播也受到控制,网民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然而,在自媒体时代,新媒体给了人们很大的选择和自由,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提高了网民关注新闻的积极性。
三、解决网络道德绑架问题的建议
(一)培养网民的理性思维
理性和感性是人的两种思维方式,网络会出现道德绑架现象,关键因素是网民的感性思维占据了上风,因而,要减少这种现象必须培养网民的理性思维。理性的网络思维有利于发挥其强大的社会监督功能。一个理性成熟的网民应该在网络空间中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同时也应该尊重别人的道德行为选择。
(二)加强网络管理
从道德绑架的成因和上述道德绑架的各种案例中,可以深刻发现,与身体伤害相比,言语暴力的危害可以无形地置人于悲伤中,有时更具杀伤力。因此,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建立良好的协调和检查网络环境,而且要从媒体运营平台来完成所有的监督和管理。对于政府和传统媒体,要在现实和网络平台上发布更多积极的评论和道德规范,加强正能量宣传教育,引导网民正确对待网络上的各类新闻,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对于新兴的自媒体运营平台,要加强对网络的实时严格监管,规范网站行为,要坚决遏制行业乱象、科学规范行业规则,促进网络生态持續向好,努力营造积极健康、营养丰富、正能量充沛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罗雅婷.网络道德绑架问题的伦理分析[J].苏州科技大学。2018.
[2]高晨晖。网民对网络道德绑架行为的道德判断[J].宁夏大学,2018.
[3]王誉俊.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J].新闻世界,2016(04):82-84.
[4]李龙莲.浅谈互联网新闻传播中舆论的“道德绑架”现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2):77+90.
[5]杨建强“道德绑架”的伦理反思[J].科学经济社会,2017.35(0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