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临床研究
2020-11-06杜俊生
杜俊生
【摘要】目的 探究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给予针刀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分析我院自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灸治疗与针刀治疗患者分别为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5例)。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各疼痛程度无异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重度疼痛患者少于对照组,无疼痛、轻度疼痛患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病情好转(7例)、显效(14例)及痊愈(22例),总有效率43(86%),低于观察组好转(6例)、显效(11例)及痊愈(30例)患者,总有效率4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给予针刀治疗,相比于针灸,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刀治疗;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5..02
神经根型颈椎病(CRS)是指由各类因素引起的颈神经受压迫或刺激,使患者出现以根性疼痛为症状的疾病,约占颈椎病患者的50~60%[1]。患者发生颈部神经压迫的因素主要包括颈椎间盘退变或损伤引发的膨胀或突出、颈椎小关节骨质增生或关节松动与移位、颈椎独有的钩椎关节骨刺等。当这些因素对患者颈神经根产生压迫或刺激时,会导致患者产生以根性痛为症状的感觉与运动神经障碍,对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存在严重限制。该病临床多见于30~60岁人群。为提升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文选取我院收治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给予针刀治疗,现汇报研究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分析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灸治疗与针刀治疗的两组患者分別为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5例)。25例对照组患者,男13例,女12例,年龄33~72岁,平均(46.7±2.3)岁,病程0.5~7岁,平均(3.4±0.7)年;25例观察组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27~71岁,平均(48.6±3.4)岁。病程0.4~5年,平均(3.5±0.8)年。患者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自愿接受本次临床研究,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患者颈部、肩部及背部均存在疼痛症状,存在较为明显的压痛点,均伴随颈部板硬、手指麻木等症状;排除标准:经影响学检查显示无颈椎病症状患者;难以坚持针刀治疗及临床资料不全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25例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取患者卧位,常规消毒后,使用0.3×50 mm长的一次性灸针,对患者风池、肩中俞、风府、肩井及曲池穴进行针灸,以患者各穴位产生酸胀感即停。1次/日,疗程14d。
观察组25例患者给予针刀治疗,取患者俯卧位,在患者胸下垫一软枕,将颈肩部充分暴露出来。分别定点患者头顶部椎枕肌止点、C2~6双侧关节突关节、C2~6棘突顶点及项韧带起止点。使用碘伏常规消毒后,用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术者在松解患者项韧带、椎枕肌止点时,使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保持一致,保持刀体与人体矢状轴之间呈45°角,且朝脚侧倾斜45°,同时与枕骨保持垂直。术者押手拇指应贴在上顶线进针刀点,并于押手拇指北侧进针刀,待针刀处于上项线骨面,将刀口线调转90°角,对患者铲剥2~3刀,铲剥范围不超过0.5 cm。当术者松解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时,从棘突顶点进针刀,保持刀口线平行于人体纵轴,待处于骨面后,对患者进行提插切割2~3刀,随后顺棘突骨面,朝下对患者棘间韧带切割2~3刀,切割深度不宜超过0.5 cm。当术者对患者双侧关节突关节进行松解时,应保持刀口线平行于人体纵轴,在与骨面呈45°时进行斜刺,在松解完筋膜后,行至关节突骨面,对双侧关节囊进行松解,再对患者进行提插切割2~3刀。针刀治疗完毕,将创口贴上创可贴。1次/周,疗程14 d。
1.3 指标观察
使用McGill疼痛询问(MPQ)量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按PRI分值将患者痛感分为无痛、轻度(1~6分)、中度(7~12分)及重度(超过12分)四个等级。
以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依据,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及无效,痊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已完全消失,肌力得以恢复,颈部与上肢功能已完全恢复正常,可正常工作与生活;显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好转,颈肩部疼痛症状已明显缓解,颈部与上肢功能已得到有效缓解,正常生活与工作存在一定影响;好转是指患者临床症状已有所减轻,颈肩部疼痛已部分缓解,但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情况;无效是指患者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颈椎病患者数据使用SPSS 21.0软件分析与处理,百分比(n,%)与均值(x±s)分别代表总有效率与年龄等等资料,安排x2与t检验P<0.05,改善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状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各疼痛程度无异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重度疼痛患者少于对照组,无疼痛、轻度疼痛患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评估患者临床诊治效果
对照组病情好转(7例)、显效(14例)及痊愈(22例)患者,总有效率43(86%),低于观察组好转(6例)、显效(11例)及痊愈(30例)患者,总有效率4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中医将神经根型颈椎病归为“痹症”、“颈肩痛”等范畴,其中《灵枢·经脉》中以“颈、肩、臑、臂后外廉痛”表述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颈、肩与上肢疼痛症状。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导致患者椎间盘朝肥大或侧后方突出,引发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压迫或刺激患者神经根,最终引发的一种综合征。神经根性脊椎病是以患者颈肩背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还伴在颈部脊神经根分布区域内,存在麻木或放射性疼痛症状,部分患者存在肌力下降与运动障碍问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针刀作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不光有针的刺激,还有刀的切割,以松解颈部软组织、关囊、韧带的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组织挛缩、粘连等现象,不仅有效解除了对患者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使患者颈椎恢复道动静态平衡状态,还消除了患者颈部肌痉挛与肌紧张等情况,有助于评估患者两侧肌力代谢平衡。
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既对患者具有调畅气血、舒经通络之功效,又有利于患者阻滞痛觉神经传导,在对患者机体进行调节的同时,可有效促进患者颈椎平衡恢复,不仅有助于恢复关节微小移位、缓解患者组织痉挛,还有助于恢复患者颈椎曲度,改善患者血循环与代谢,从而达到修复损伤的神经的目的。
本文使用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调节了患者的神经功能,不仅增强了患者神经兴奋性,还具有消除炎性介质的作用,达到了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各疼痛程度无异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重度疼痛患者少于对照组,无疼痛、轻度疼痛患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情好转(7例)、显效(14例)及痊愈(22例)患者,总有效率43(86%),低于观察组好转(6例)、显效(11例)及痊愈(30例)患者,总有效率4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给予针刀治疗,相比于针灸,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如杏,潘文谦,邱福山,刘兰英.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02):89-93.
[2] 胡文龙.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