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审美困境及突破
2020-11-06华金娥
华金娥
摘 要: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教育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散文是一种形散神凝、意境深远、言语优美的文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散文阅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任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散文所具备的美感,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和思想。散文的写作手法多样,表现内容广泛,想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教学
在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散文阅读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学生们进入高中后,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而然,学生们常年的阅读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因此在面对散文阅读学习时,是具有一定学习能力和基础的。但是想要让学生在散文阅读学习中,提升审美能力,突破审美局限,培养审美思维,还需教师不断付出耐心和精力进行长久的培养和提升。本文对当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困境进行分析,并且找出几点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困境
(一)散文阅读教学忽略审美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留给散文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加上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们的学习更多地为考试服务,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在开展散文阅读教学时,极为注重学生们的考试能力,在课程开始之初就让学生们分析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们带着考试问题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就都是如何回答相关的问题,对阅读审美的培养就收到了一定的忽略。
(二)散文阅读答题内容流程化
在高考试卷上,阅读题总是有一种套路。教师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会根据高考试卷题让学生们阅读之后进行分数的估算,散文阅读教学逐渐变成了散文题目解答教学。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太多来自文章本身的情感和美态,而是不断通过对相应的考题进行思考和理解,从而提高自身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这样的教学方式本身有一种本末倒置的情况。例如在学习一篇散文的时候,教师总要先让学生们思考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中心情感。有时候教师甚至会提供一些答题的标准模板给学生:“该篇文章通过对某些方面的描写,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点明了什么中心思想”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弱化了散文本身的魅力,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很多学生对于散文阅读学习无法产生较强的积极性。
(三)散文阅读审美标准单一
在我国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关于学生的审美标准评价方面一直以来都显得非常单一。国内很多地区的教师显然更加关注学生的分数,有些教师甚至根据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无形之中就减少了很多不一样的声音,学生们即使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也会因为与“标准答案”有所偏离而被否定。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对于散文阅读就很难产生一些有趣的、独特的、创新的想法,散文阅读教学达不到原本的要求,散文阅读审美自然而然无法顺利养成。
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突破对策
(一)感悟散文语言魅力
散文形散神凝,有着十分丰富的美感和语言魅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散文中所具备的特殊魅力,让学生们在阅读中积累更多的好词好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们在阅读之后,找出那些认为写得非常好的句子。不仅对一些辞藻华丽,语句优美的内容进行摘录,更要注重散文中的情感表达,看一看有哪些内容写到了人的心坎儿里,让人为之一振。在长期的阅读之下,学生们能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文章所描绘的世界和意境中去,从而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
(二)解析散文人文背景
很多散文是结合作者所处年代和人文经历所创造出来的,有着十分浓厚的时代特色。想要让学生们更加轻易地理解散文的内容,领悟散文中所蕴含的精神,解析散文的人文背景是必不可少的。每一种时代都有着独特的背景和韵味,各类优秀的散文也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的一点一滴。想要让学生们更加贴近作者的想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愿,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先收集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和生平事迹,找到散文创作的时间节点,对照作者当时的遭遇,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散文阅读,有助于打开学生视角,更加全面地理解文章,解读文章。
(三)重视学生阅读体验
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审美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即可做到的,需要教师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们的阅读体验。让散文内容逐渐融入学生的脑海中去,在日渐熏陶之下,必然能够逐渐培养出学生们的独立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并且为之不断努力着,切忌拔苗助长,以免偏离目的,最终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常桂梅.高中語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J].汉字文化,2018(17):46-47.
[2]国政.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01):28-29.